話說渭南|秦東古今過端午


話說渭南|秦東古今過端午

劉高潮

端午節,紀念屈原投江報國也罷,起於上古民族祭祀圖騰也罷,主流說是天氣入夏變熱,人們為祛病防疫所設。早在秦漢時關中已約定俗成,唐宋時朝廷定為全國性節日。因避唐玄宗生辰之諱,曾改為端陽,或曰單五節。關中東府渭南地區過端午,兩千多年來已形成了健康文明的優良傳統。

洗澡 賽龍舟

古時關中稱“三川”,渭、涇、洛河多水,“端陽競渡,乃遺俗也。”東府華州的西溪湖,自唐僖宗時就是國家級的龍舟賽場。端午日,各州府縣的船隊,助陣的人們,在水邊祭拜禮儀完畢,一聲炮響,穿金戴銀的猛小夥們,駕起木製龍頭畫船,旌旗羅傘、鑼鼓吶喊,競相划槳衝向彼岸。久而久之演化成水上競技運動,傳到朝鮮、日本、印度支那、南洋諸國。1984年,我國體委正式頒佈《龍舟比賽規則》,併成功舉辦了國際龍舟邀請大賽。

隨著全球氣候的變化,關中地區的龍舟賽已經賽不起來了,倒是河灘人至今留下洗澡的習慣。古今端午洗澡,沖走一冬的晦氣,“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古書《大戴禮》)南方人在四月底前採集木蘭、蘭花,北方人用多種香草浸泡成湯,節前一天或當天一大早,用此水洗浴淨身,可去腥臊殺病菌,護膚養神。晴天時,尤其是男人,直接去渭河游泳、洗浴。

喝酒 吃粽子

粽子古稱角黍,用竹筍箬葉或蘆葦葉,包上糯米、紅棗、慄仁、豆子等,蒸煮而成。有文記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之習,起於魏晉南北朝。發展到今天,粽子除黏米的外,又出現了糜粽、肉粽、蜂蜜棕、豆沙粽、火腿粽、棗泥芝麻粽、果仁夾心粽等等。過去渭河南岸用糯米包粽,北岸直到陝北,多用黏糜子。食粽除了祭祀療飢,還可止瀉壯陽強筋益脾,是上好的保健食品。

端午時渭南民間,用白酒溶化雄黃,塗抹在鼻孔下、耳蝸內,點在額頭上,殺蟲解毒,消炎除癢,防止蛇蠍毒蟲叮咬,但也不宜過量。古時有飲雄黃酒的陋習,因時人不知雄黃遇熱,能分解出二硫化砷,內服易發生砷中毒。1949年以後搞科普,雄黃酒不喝了,外塗雄黃的習慣在農村延續到改革開放之初,過節設家宴、喝純白酒的民俗,城鄉居民一直保留到今天。

掛艾 簪五花

《荊楚歲時記》曰:“五月五日……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端五日前夕,關中農村家家門楣掛艾枝或艾把;城鎮廠礦小區住樓房的居民也這麼做,將一把粗的艾捆堆放門內門前牆角,以示避邪。因艾葉含有胺油酸、側柏醇等,揮發時可殺菌消毒,淨化環境,提高室內空氣質量。其實,農家在開春也採割艾的嫩芽,炒菜或蒸菜疙瘩吃。

給孩子戴菖蒲,是江南水鄉人的做法,北方民間唐宋時也戴。古時關中天暖,水生物豐富。菖蒲是水生中藥,氣味辛溫芳香,可驅除蚊蟲,止喘開竅,順氣祛溼,增強人體免疫力,渭南一些地方的農戶延續了這一習俗。今天華州渭河灘溼地還有菖蒲,1949年後不戴了,改戴“五花”。五花白、黃、紅、藍、紫五彩紛呈,開在五月,學名蜀葵。端午前後同州華州農村的小姑娘、大閨女髮辮、髮髻簪插五花,既美觀漂亮,心情愉悅;又養顏祛癰,蚊蟲不齧。五花有消腫散瘀,除疽治頭瘡的藥用價值。

送節 繡香包

節前鄉村的姑娘媳婦,在花布頭上繡出花鳥蟲魚圖案,包上木香、丁香、白芷、甘松等香料,用彩色絲線納成偃月、葫蘆、雄雞、金魚等吉祥佩物;或用絲線纏繞成圓形、方形、菱形、多稜柱形等幾何體收藏。以上統稱香包,五月節兄弟姐妹、上輩晚輩、親戚朋友間互贈後,常年貼身佩戴,香氣慢慢散出,能強心安神,健體驅臭。熱戀中的姑娘,則把香包繡成心形,送給對方作情物。

端午在華州也稱女兒節,孃家人要給新婚第一年的女兒送時節。孃家製作或購買幾竹圈頭插彩色羽毛、高不過二寸的布貼小娃娃,過節當天帶上,和油糕、麻糖、花花饃,以及時鮮瓜果去看女,寓示婚姻美滿、早生貴子。一同送去的消夏品有扇子、陽傘、涼蓆、竹簾子等。如今與時俱進,農村也改送電扇、冰箱、空調了。

趕會 走親戚

北方人端午前後忙罷麥收,關中各村古廟會一個接一個,華州人是按誰家村逢集會早,先上誰家村去趕古會、走親訪友。先一天用新麥面蒸成貢桃、油旋、花捲、糖三角、追往包子等各種禮饃,再帶上新上市的甜瓜、杏桃、時鮮菜、土特產等,串親戚朋友。上會在於購置杈把犁杖農具、籽種農藥化肥,買賣牛羊豬崽雞娃,添置鍋碗盆勺灶具、過夏的單衣布料、油鹽醬醋生活必需品等。華州大節杏是當地百姓逛會贈親的首選,它因端午節時成熟而得名,個大多汁味甜,是最早的國家地標產品。

客人趕會來了,主人要設農家宴席招待,打酒熬肉,炒菜攤煎餅,作臊子面、蒸白饃,讓串門賓客嘗新麥,歸返時回贈小禮品,這叫禮尚往來。飯桌上相互拜訪,談收成、論家當,交流致富信息,祝福日子越過越紅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