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科技打造疫情防控“硬核”武器

新華社北京3月12日電(記者周強、洪澤華、孟宜霏)3月12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廣州科技打造疫情防控“硬核”武器》的報道。

戰勝疫病離不開科技支撐。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抗疫戰場上,廣州向科學要答案、向技術要方法,將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作為同疾病較量的“硬核”武器,增強了防控工作的主動性,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提供科技支撐。

(小標題)廣州科研助力湖北保衛戰

“早診斷”是疫情防控的關鍵一環,其背後是檢測能力的支撐。

疫情來襲,廣州達安基因公司研究員連續奮戰,成為全國首批獲批生產核酸檢測試劑盒的六家企業之一,從研製到量產,僅用了16天。

快速篩查能力是疫情防控的核心能力。針對核酸檢測對設備、場地、操作人員等要求較高的現狀,廣州多家生物醫藥企業努力攻關快速抗體檢測試劑。廣州萬孚生物研製的兩款產品獲科技部推薦進入應急審批通道。

疫情發生以來,廣州科研力量在全國疫情防控大局中逐漸嶄露頭角。作為華南地區最大的傳染病防治醫院,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結合臨床救治推出的“肺炎1號”方案獲廣東省藥監局批准在全省30家定點醫院使用,還在湖北10家醫院應用。

與病毒交鋒,和時間賽跑,以廣州醫科大學鍾南山院士為代表的科學家掛帥衝鋒,將論文寫在抗疫一線。

1月27日,在廣州生物島實驗室,“新冠應對專項”緊急攻關負責人李尹雄、江山平、陳捷凱等簽署“責任狀”,承諾“用自己全部的職業生涯和科研信譽作保證,保證全部精力投入,任務完成前不考慮發表論文和個人利益。”

(小標題)“非典”洗禮鑄就科技防疫之盾

這是一座經歷過“非典”洗禮的城市。

2003年“非典”後,中國科學院首個與地方共建的新型研發機構——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和健康研究院2003年落戶廣州。2007年,廣州呼吸病研究所獲批建設我國呼吸病研究領域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鍾南山任首任實驗室主任。

“國家重點實驗室一直是推動原始創新的重要力量。”滿頭銀髮的現任實驗室主任冉丕鑫表示,“我們分離出的廣州第一例新冠病毒毒株,為後續藥物研發、疫苗開發提供重要支撐。”

一手抓基礎研究,一手抓產業發展。廣州從華南“醫療衛生高地”走向“醫藥產業強市”,形成了再生醫學、精準醫療和體外診斷等優勢產業集群式發展的局面。本次抗擊疫情的“生力軍”達安基因、萬孚生物和金域醫學均是本地高校或醫院孵化的企業。

高空俯瞰,廣州生物島呈蝌蚪形狀。近20年來,廣州將一塊四面環水的江心島建設成為載有200多家生物醫藥企業的聚集區。得益於產業政策支持,廣州金域醫學公司已成長為國內第三方醫檢領域的標杆企業,承擔了雷神山醫院等關鍵區域的核酸檢測任務,累計檢測標本約120萬例。

2003年“非典”至今,廣州市科技局局長王桂林一直在科技戰線工作,“廣州在科技戰‘疫’中的表現是近20年積累的結果,體現了全國三大醫療中心之一的應有作為。”他說,接下來廣州將加快推進生命科學、生物安全等領域科研佈局,提高疫病防控的戰略儲備能力。

(小標題)檢驗創新驅動成效

疫情防控是對城市的一次壓力測試,也檢驗著地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成效。

近兩年來,廣州牽建、參建了4家省實驗室。作為此次疫情防控科技攻關的“尖刀連”,在中科院院士徐濤主持下,廣州再生醫學和健康省實驗室聚焦藥物研發應用,促使磷酸氯喹成為國家第六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臨床推薦用藥。

“老藥新用”篩選成果的背後,還有“天河二號”超算中心的助力。廣州超算中心對已上市藥物進行虛擬篩選,給出了30種潛在藥物列表。“早日發現潛在藥物,意味著對症治療將成為可能,省實驗室正聯合市八醫院推動P3實驗室建設。”徐濤說。

當前,廣州將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新興產業作為推動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近三年廣州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年均增長88.5%,呈現“專精特新”四大特徵。

疫情考驗下,不少科創企業的“黑科技”發揮了重要作用。廣州紫川科技打造的紅外測溫疫情防控系統,可支持多人同時移動測溫,有效破解公共場所大客流體溫檢測難的痛點。

“從科學發現、技術發明、臨床應用到產業發展,全鏈條創新模式是廣州戰‘疫’的關鍵。”王桂林表示,“僅就生物醫藥產業而言,廣州深化高校、科研院所、醫院、企業協作,實現了所長、院長到廠長的‘三長’聯動。”

“疫情防控成效檢驗了廣州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的得失。”廣州市市長溫國輝表示,“廣州在疫情中也暴露了一些短板,接下來將以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突破點,推動進入‘科學引領產業’發展新階段。”(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