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邦佔據漢中得天下,而劉蜀卻以失敗而終?

乾坤一腐儒555


劉備自定居城都以來年年征戰,蜀中青壯年男子多半犧牲,反觀曹魏實行屯田政策,百姓休養生息,再一個就是曹魏地盤比蜀國地盤大多了,物產豐富,也是天命所歸


農人小陳陳


【快速瀏覽】 劉邦出漢中還定三秦的重要原因是據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基本優勢。相反,諸葛亮在這三個方面,不僅不佔優勢,反而處於劣勢,難怪當初曹操要把漢中比作“雞肋”,主動放棄。

  • 齊國戰亂,項羽治下政局動盪,劉邦“混水摸魚”。

漢中平原猶如世外桃源,四月的油菜花使久厲戎行的劉邦想起了沛縣的民歌。

一個更重要的事情是漢王將要拜大將軍了,正式拜將那天,韓信走向拜將臺,與劉邦首次面對面。

空曠寂靜的天空響起雙方經典的,足以影響歷經幾百年漢祚的對話:“大王,你要逐鹿中原,對手肯定是楚霸王哈!”

劉邦輕輕頜首:“是的。”

韓信又問:“大王覺得如果單論強橫、仁義、悍勇這三方面,你和霸王單挑哪個強?”

面上不快一閃即逝,劉邦仍然實話實說:“寡人不如霸王!”

韓信霍然起身:“回答正確!恭喜大王,你能認清自身和對手的長短之處,一般人做不到的。”一個意識到自己的平庸,就離脫離平庸不遠了。

“我在霸王手下做過事,比較瞭解他。霸王性情剛烈,勇猛無敵,但是,個人本事再大,又能如何呢?他不能放手任用賢能,所以不過是匹夫之勇,不足為懼。”祥情如下:

  • 目光短淺,不在關中稱王,而是回老家彭城,這是狹隘。
  • 嗇吝,將士立功,不獎、不封;部下有病,拎袋蘋果看望,這是婦人之仁。
  • 懂不起“挾天子令諸侯”的奧秘,把楚王弄到山碄碄頭,失去共同盟主,諸侯頓時散沙。
  • 殘暴,燒殺搶掠,秦地百姓恨之入骨。

這是霸王的致命短板,而大王不同,有秦地百姓的“約法三章”在前,頗有民心,你振臂高呼,三秦呼應,關中一紙戰書可以擺平。

三秦由章邯,董翳,司馬欣鎮守,這些秦朝舊將,被三秦百姓恨之入骨,隨時可以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

公元前206年,漢王元年,油菜子變成清油後的夏天,50歲的劉邦封閉在侷促一隅的漢中盆地大半年後,終於吹響了反攻號角。

  • 要想消滅一個敵對政權,儒家經典巜左傳》總結:“取亂侮亡。”而動盪的各諸侯中,齊國田榮搶先一步向楚霸王摳響了第一槍。

時不待我,韓信的戰略方針是,突然襲擊,速戰速決。於是流傳千古的“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的經典成語適用於今天的各界人士。

秦朝的三位舊將嚴陣以待,“等你們棧道修好,俺老章三兄弟可以趁機攻進漢中,活捉劉老四!”

章邯在興奮中等呵等,夜夜失眠,天天興奮,幾乎變成燥狂性抑鬱症,哪裡去找“阿普唑侖”啊?

突然,一個令人崩潰的消息傳來,樊噲軍團己在陳倉出現,據高臨下直撲關中!呵呵,這個狗肉館老闆,屠狗眼神直射關中。

一代名將章邯撥劍在頸部作了一個優美的姿勢,一抹血痕頓現。他徹底消失,變成今天的章邯二個字。

劉邦順利佔領了三秦大地。

  • 諸葛亮未能在軍事上實現北伐中原的目標,根本原因在哪裡?

總結各方面的原因,關鍵在於天時、地利、人和三大基本因素全面的制約了他。

  • 天時

今天叫政治,其形勢如何,是能否消失對方的重要條件。

諸葛亮北伐的七年中間,曹氏後人的能力尚可支撐局面,魏明帝牢固㧓權,曹魏政局穩定,政令瞬間可達前線。

所以天時不佔優。

  • 地利

這是諸葛亮無可奈何的劣勢。啟動北伐,必須穿越南北分界線秦嶺山脈,不久前的北上火車,翻越秦嶺必須首尾用機車牽引,耗時幾個小時,深溝高壁,盤旋如蛇,六月的秦嶺頂峰晩上還要烤火。海撥高,縱深長,“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地利因素影響了蜀軍的糧食供應,諸葛亮揮淚告別秦嶺山。

指人口,據載,全國總人口大約八百萬。其中蜀漢政權僅有100萬。曹魏近四百萬。

蜀漢人口僅曹魏四分之一。軍隊人數也僅有十萬人。

請問,這個仗咋個打?

諸葛亮基本上能夠與曹魏打成平手,已經在軍事史上是一個傳奇了。

而諸葛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也有報答劉備知遇之恩的動機,但是,這不是諸葛亮北伐的全部動機,欲知其餘,沒有空再談。


良人執戟2


我來回答:

楚漢情況

鴻門宴之後,項羽將劉邦分封在了巴蜀之地,為了便於往後的順利東出,所以張良要求劉邦向項羽討要漢中之地,項羽答應了劉邦的請求。之後,項羽將關中一分為三,將秦地降將章邯等三人分在了該地,然後帥軍回到彭城。

後劉邦用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順利東出,迅速將章邯等軍壓迫於一隅,基本佔領控制關中,然後留韓信繼續圍困,劉邦率領主力部隊一路高歌猛進向彭城進軍。之後的過程很簡單,劉邦佔領彭城後被項羽偷襲,大敗而回,雙方在滎陽一線戰線穩定下來;之後消滅了章邯餘部的韓信帥軍渡過黃河北上,滅了魏、趙,降服了燕,大敗了齊及項羽派來的援軍,在大形勢上戰略包圍了項羽,之後,就是十面埋伏,垓下之戰,項羽身死。


蜀魏情況

劉備佔據漢中後,荊州被偷襲,與曹魏在漢中一線相持,然後東出準備滅吳,結果自己兵敗,不久死去。諸葛亮平定南中後,移兵漢中,準備北伐。

第一次出師,有軍事突然性,大大出曹魏意料之外,所以取得不小成就,但是曹魏集團迅速發兵西來,很快襲擊了蜀軍後勤補給線,蜀軍不得不撤回。之後的幾次北伐,曹魏方面在主要的要道如陳倉等都有重兵把守,秦嶺山脈險峻,蜀軍無法順利東出,所以沒有取得多少成就。


總評

從上面的情況可以知道,兩者所處的情況是有區別的:

首先,軍事行動講究突然性,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及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都有這種態勢,所以能取得一定成就。可惜諸葛亮軍事指揮才華方面較之韓信相去甚遠,韓信東出後迅速合圍章邯等部,將其壓迫於一處,牢牢將控制權掌握在手中;諸葛亮出兵後進軍緩慢,且用人失誤,被張郃偷襲街亭,導致功虧一簣。這就是第一個原因,那就是統軍者能力的差距。

其次,楚漢之時,關中防禦為三秦,即一分為三,力量分散,且章邯等人剛剛帥秦軍失敗被項羽大肆屠殺,關中軍民對其非常不滿,整體士氣低落,容易被擊潰;而蜀漢之時,關中牢牢地控制在曹魏手中,曹魏政權穩固,經濟發達,軍事實力強大,無內亂,蜀漢不佔優勢。

再次,民心向背方面。劉邦進關中後,約法三章,大收關中軍民之心,威望極高,所以順利東出佔領關中後關中一直穩固,被劉邦當成大後方;而三國時代,關中地方及整個中原地區都在曹魏掌握之下,曹操治國水平很高,民心歸順,蜀漢東出對於關中人民來說屬於侵略,會帶有一定的抵抗情緒。

最後,在中國歷史上,統一天下大部分都是由北向南進行的(除朱元璋時代),而劉邦的大本營不是漢中,而是關中地區,名字只有一字之差,可情況完全不一樣,看看地圖就知道,兩者之間隔了秦嶺即中國南北分界線之一,躍秦嶺而佔據關中,古來有很多人想去嘗試,成功者寥寥,地形太險。

還有其他一些原因,比如楚漢時期項羽忙於對付齊,無力關注劉邦,結果被偷襲;而三國時代中原穩定。宋朝之前的中原經濟實力遠遠強於南方及川蜀之地。蜀漢以步兵為主,在戰爭中對上曹魏騎兵不佔優勢;而劉邦佔領關中後一路收服諸侯,建立了一隻騎兵部隊等。


阿踏米


劉邦和劉備剛開始所處環境差不多,都是佔據漢中,然後進行爭霸戰爭,令人困惑的是,劉邦取得了成功,而三國時期的蜀漢卻失敗了。

很多人將原因歸咎於對手不一樣,劉邦面對的是不足為懼的項羽,而劉備面對的是雄才偉略的曹操,這是典型的以成敗論英雄,是有失偏頗的,嚴重忽視了地緣政治。

想要搞明白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明白漢中到底是一塊什麼樣的地方,只有從地理上搞清楚它的戰略地位,才能去評價劉邦和劉備的成敗。

所謂漢中地區位於陝西省西南部,北有巴山地區,中有漢水,地勢險要,根據《漢中府志》記載:“郡臨漢水之陽,南面漢山,故名漢中”。

所以漢中是連接甘肅、四川、關中等地區的樞紐,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戰國時期秦國能夠強大起來,一方面是商鞅變法為秦國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另一方面就是奪得巴蜀之地,成為其戰略後方,在東漢末年,各路軍閥圍繞漢中也進行了多場戰爭,張魯割據關中於公元215年投降曹操,關中地區為曹操佔據,在此後,劉備與曹操進行了一場關中爭奪戰,當時蜀漢正處於巔峰時期,逼得曹操不得不退出關中,此後關中就為劉備所佔據。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們初中所學的節選自《三國演義》中課文《楊修之死》中,講到曹操、劉備關中對戰時,糧草不足,士兵前來詢問晚上的巡邏口令,曹操看著桌子上的雞肋說了一句:雞肋!

楊修得知後,就讓大家收拾士兵準備撤兵,原因是“雞肋雞肋,食之無肉,棄之有味”,從而判斷出曹操想要退兵。

其實在《三國志》中,關於曹操為何退兵,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也就是說,漢中這塊地方,其實就是一塊雞肋,對曹操來說,如果因為這塊地方就跟劉備進行戰略決戰,明顯有點虧,最終撤退出了漢中。

從這場戰役就可以看出,漢中地區雖然戰略位置很重要,但絕對不是戰爭雙方取得成敗的關鍵。並不足以撐得起爭霸天下的資本,充其量就是一個戰略屏障。

正因為如此,漢中地區也沒有被劉備當作核心區域對待,劉備的蜀漢是以益州,也就是現在的四川地區為核心,以漢中地區為北方屏障,以荊州(蜀漢所佔部分)為東方屏障,形成的國防體系。

駐守不足三分之一的荊州地區,劉備派遣了蜀漢最負盛名的將領關羽,而駐守關中地區的是當時還沒有封侯的魏延,雖然魏延也不慫,但是無論資歷還是名聲,都是無法與關羽等人相提並論,由此可見,漢中的戰略地位,完全不及荊州的三分之一,難怪曹魏將其當作雞肋。

既然漢中地區戰略位置沒有那麼重要,為何劉邦卻能成功呢?

儘管漢中歷來都有“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的稱呼,以此與劉邦發生關係,但是劉邦真正與項羽爭奪天下時,依靠的卻並不是漢中,而是關中地區。

在秦末的反秦大起義中,楚懷王與各地反秦義軍約定,率先攻入咸陽者為關中王,結果在項羽與秦軍決戰的時候,劉邦卻打著“繳槍不殺”的旗號前去接收了咸陽,成了反秦起義中最先入咸陽的將領,按照約定,劉邦應該被封為關中王。

按理說劉邦其實也算是項羽體系內的將領,與各國反秦貴族明顯不同,但是基於當時的形式,項羽擔心劉邦坐大,因此只將劉邦封為漢中王,而將秦朝的三位降將分封在關中。

這個策略是相當厲害的,當時的劉邦差點就一蹶不振,前往漢中時的劉邦是什麼樣子的呢?這一點可以從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典故中看出一二,當時劉邦前往漢中的時候,數十位將領跑路,這才有了韓信也跑路,蕭何得知後,沒有報告劉邦就去追韓信了,當時劉邦還以為蕭何也跟著跑了。

韓信被追回後,劉邦不久就拜韓信為大將,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劉邦的將領的確跑了不少,原因就是他們並不認為佔據漢中地區的劉邦能夠再次崛起。

韓信給劉邦制定的爭霸第一步就是要奪取關中,隨後劉邦就決定東征,在具體方略上採納了張良的“暗度陳倉”的計策,最後奪得關中地區,而此時項羽深陷關東諸侯爭霸戰,給了劉邦喘息之機。

就爭霸戰略上來講,劉邦實際上是沿著秦國東出的路線,將秦國一統天下的路又走了一遍,而項羽則是重演楚國老輩的悲劇。

楚漢之爭中人物的性格、能力等等都佔有很大的因素,但是也不能忽視當時的客觀條件,也就是地緣政治。

以中國的地形和歷史,我總結出一條有客觀性的歷史規律:在唐朝之前,中國的政治是東西政治,國家的統一往往是從西向東統一,大多數朝代都是這樣完成統一,並且大多數都定都長安。

在唐朝之後,中國的政治是南北政治,國家的統一往往是從北向南統一,長安也在唐朝之後,再也沒有當過都城。

這不是歷史巧合,其中必然蘊含著複雜的因素,這裡面就不去提了。

總結起來,劉邦和劉備實際上都沒拿漢中當回事,而對關中則虎視眈眈,劉備死後蜀漢的多次北伐都是想要奪取關中地區,最後都沒有成功,實際上魏延的“子午奇謀”跟張良的“暗度陳倉”頗有相似之處,這裡就不去解釋了。


史論縱橫


同為佔據漢中,劉備與劉邦的結局天壤之別。究其原因是社會局勢不同,領導者的能力不同,文臣武將水平不同。

一 先說社會時局之不同,劉邦起兵時秦朝的天下早已經亂成一鍋粥。既有陳勝吳廣的農民勢力,也有原六國的貴族勢力,還有劉邦蕭何秦朝編外官吏。多重勢力都不約而同地將矛頭指向秦朝,秦朝好虎難抵一群狼,最後落下個二世而亡的結局。

劉邦之所以能夠建立漢朝取代暴秦,最大的原因是史記中那句話“天下苦秦久矣”。老百姓一直活在秦朝統治的水深火熱中,早些年秦朝統一中國結束先秦軍閥混戰的時局,想著天下已定可以過上安心日子。沒想到等待他們的是更加兇殘的苛政。

劉備的局面則沒有那麼幸運。漢朝400年間沒有出現過很暴戾的帝王。兩漢末期的帝王若然荒淫但是並不暴虐。所以,與秦朝相比起來,漢朝的恩惠德行還是能夠得到老百姓的認可。

雖然漢朝也無可避免地變成三國亂世,導致它分崩離析的原因是宦官和外戚,不是帝王本人。因此,漢末軍閥只能以光復漢室為口號,但沒有取代漢朝的正規口號。這是劉備無法完成統一的原因,只要不公然站出來稱帝,其合法性便值得肯定。

二 再者領導人的能力不同。劉備雖然也有帝王之才,可是駕馭人的能力要遠不及劉邦。劉邦有句名言:

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在劉邦看來,全天下最牛的三個人自己都能駕馭,那麼自己算是排名第幾。從這一點不難發現,劉邦的成功有著過人的領導能力。劉備則稍微差點,他所面臨的蜀漢太複雜,既有自己關張親信,也有蜀地豪強,更有劉表舊臣。劉備不得不要斡旋於黨派林立的蜀漢集團之間,權衡大家的利益,這也是劉備難以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人心雜亂不齊。

三 文武群臣水平不同。劉邦手底下人才太多了,張良、蕭何、陳平、曹參、樊噲、韓信、英布、彭越等等,這些人都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才,隨便請出一位都足以獨當一面。

劉備文臣只有一個諸葛亮可以拿出手,另一個龐統還英年早逝。武將方面等劉備去時候,人才出現嚴重的斷層,乃至歷史上留下“蜀國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另外,劉備屬下人員雜亂無章,來自不同的利益集團,行動目標相對渙散。比如關羽受困麥城,劉封按兵不動等事件是最好的證明。

古來成大事者,脫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劉邦的成功有成功的原因,劉備的失敗有失敗的因由。客觀地說,他們都是歷史上的成功者,中國人“不以成敗論英雄”,後人以此為師才是根本。


讀史匯


從戰術層面來說,劉備不得天下是因為荊州的丟失;從戰略層面來分析,其實是劉備早就失去了得天下的可能;從歷史大勢來看,即使得天下,劉備也會迅速失天下。

一、戰術層面

諸葛亮在《隆中對》之中,已經對劉備集團定鼎中原的路徑作了部署和規劃,那就是必須橫跨荊、益二州,這樣才能保證兩個拳頭打人,令曹魏自顧不暇。

然而,後續劉備的操作,其實卻是背離了這一路線。奪取益州以後,劉備迅速把整個班子全部帶到益州,荊州反而從大本營變成了邊境線。這樣的玩法,用易中天先生的話,就是“既進了保險箱,也入了死衚衕”。這種重益州而輕荊州的做法,最後導致荊州淪陷、關羽被殺。

從後人的角度來看,從漢中被劉備奪取到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這段時間,確實是劉備集團最鼎盛的時期。此時的劉備已經有萬里如虎的氣勢,隆中對也具有了操作的可能性。而惟其如此,孫權才不可能允許這種情況出現。

試想,如果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成功而攻佔了洛陽,劉備再乘勝追擊襲取長安,那天下大勢,豈不是要發生徹底逆轉?意在保江東一隅的孫權,又豈能坐視自己被吞併不管?

因此,當漢中也被劉備佔領的時候,荊州就已經岌岌可危;而劉備集團過於冒進的態勢,又使得他們最終失去了荊州,以及統一天下的可能。

二、戰略層面

其實,即使荊州不丟,劉備集團和後來的蜀漢也很難得天下,因為他所面對的不是項羽,他所面臨的天下也不是秦漢之交的那個天下。

劉邦被封到漢中的時候,天下是什麼樣子的?是暴秦雖然被消滅,但天下依然四分五裂。僅僅在秦國故地,就被項羽封了三個王。各國餘黨之間矛盾不斷,攻伐不休。而劉邦正是立足於這樣的歷史環境,才能各個擊破,並最終消滅項羽,當上了皇帝。

但是當時間發展到了建安二十四年的時候,情況哪裡還是劉邦當年的樣子?曹操盤踞於北方已經數十年,大半個中國早已臣服在他的腳下。當北方捏合成一個有機整體時,既無法統合理性又沒有足夠資源的劉備,拿什麼去和曹操死磕?

三、天下大勢

實際上,即使劉備真得了天下,這個天下也坐不穩,因為他是在逆流而上;當然,三國的君主,其實都是在逆流而上。

中國的社會發展到了漢末三國時期,已經無可避免地發展到了士族門閥階級統治的階段。而三國的實際締造者無一例外,全部都是軍閥出身。這樣的矛盾就使得三國在一開始就和歷史潮流背道而馳,並且其統治階級還會有意識地打壓士族階級。這其中,又以蜀漢最為明顯。

而即使蜀漢真的成功統一三國,成為所謂“季漢”,留給它的時間也不多了——西晉於280年統一天下,僅僅二十年後,天下就再次大亂,並且無可挽回地走向了東晉十六國的局面。因為彼時的氣侯條件迫使蠻族向南方遷徙,這一點在東亞和西歐都是如此。那麼,誰來坐天下,又有何區別呢?

總結

即使諸葛亮神文聖武,一代人傑,他也無法逆轉這一天下大勢。從漢末到隋朝,中國實際上分裂了四百年。也許,在公元三到六世紀,分裂真的就是中國的主旋律。



青言論史


網友們都回答的很好,我只補充一點

因為地理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

:在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後二十年,發生了一次徹底顛覆中國西部軍事地理的大地震——武都大地震!

武都大地震的發生時間是公元前186年,西漢呂后二年。年初,西漢武都道(甘肅略陽)爆發了一次規模約為6-7級的地震,餘震從年初一直持續到八月才停止。

勉縣的漢江和略陽縣的嘉陵江原來是連起來的。

現在的略陽在陝西省,古代的略陽在甘肅。古代甘肅有個略陽郡在現在天水一帶,五胡亂華北方淪喪,北方流民湧入南方,在南方僑置了好多郡縣,略陽郡就是這時僑置在陝西漢中,後來甘肅的略陽地名消失,僑置的略陽地名保存下來,完成了地名遷移。

《漢書》記載稱:春正月乙卯,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

雖然地震雖然級別高,烈度強,但由於發生在人煙稀少的地方,合計大約傷亡七百六十人。西漢政府對此次地震並沒有太在意,只是安排地方官妥善安置災民,全力做好善後工作。

武都地震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卻極其深遠,因為浩浩蕩蕩的古漢水在地震之後,變成了嘉陵江和漢江兩條江。

漢水、嘉陵江一分為二

武都地震之前,古漢水從陝西寶雞南面發源,沿今陝西省西界流到略陽的“天池大澤”。之後分為兩條,一條向南流入四川,經廣元、南充等地,在重慶注入長江;另一條向東流入漢中,經陝西南部的漢中地區,貫穿半個湖北,在武漢注入長江。

武都地震時,強烈的震動導致陝西寧強漢王山一帶山體發生巨大滑坡,並因此阻斷古漢水,在古漢水上游形成規模極為巨大的堰塞湖。古漢水的河道因此被截斷,南流的一支與東流的一支逐漸分離。南流的一支成為後來的嘉陵江,東流的一支成為後來的漢江。

武都大地震之前,關中、漢中、蜀中的連通非常方便的,從漢中出發,逆流而上,舟行可以抵達隴西;順流而下,行船可以一直抵達荊楚。而地震之後就不可能輕易到達隴西了,這也是諸葛亮為什麼六出祁山也沒收復長安的原因!


司馬兄


公元前206年春,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都彭城,他分封天下,把親信分封於各王國的好地方。名義上尊楚懷王為義帝,遷移到湖南郴州,很偏僻的地方,半路上,派人把楚懷王給殺了。

當初,楚懷王與各地反秦將領約定,先如秦破關中為王,劉邦應該是封關中王,卻被項羽封為漢王,處於漢中、巴蜀的偏僻處。項羽把關中一分為三,讓秦的降將章邯等守著,其實就是堵死劉邦的出路。

項羽的一系列騷操作,分了十八王,天下恢復了諸侯割據的狀態。

劉邦與其部下也不服氣啊!要與項羽硬拼,蕭何告誡劉邦忍著點,從長計議,去漢中安撫百姓,積蓄力量,劉邦率領軍民至漢中,而且為了迷惑項羽,讓項羽放心,採用張良計策,燒燬棧道,表明絕不東歸。

此時,由於分封不公,山東的諸侯王搞事情,項羽坐不住,到處去平定叛亂。劉邦採納韓信建議,引兵北上,擊破章邯等三王,奪取了函谷關以西的戰略要地。

公元前205年,劉邦東渡黃河,乘項羽在山東作戰,攻入彭城,楚漢爭霸開始。劉邦一開始是屢次敗於項羽,但四五年之後,垓下一戰,擊敗項羽,最終建立大漢王朝。

劉邦的成功,是政治及軍事戰略得當,符合歷史發展的邏輯,民心擁護,加上人才濟濟。

劉備雖然擁有益州,即四川等地,但只是固守偏僻之地,天下形勢,對他不利。曹魏擁有中原及北方遼闊土地人馬,一直採取攻勢,加上曹操是一代雄才大略的人物,曹操死後的曹丕代漢為帝,曹丕也文武全才,加上司馬懿等一干牛人,勝利之勢在曹魏這邊。

劉備固然也算英豪,有諸葛亮及五虎上將,三國鼎立,最多隻能偏居自保。蜀漢後期與東吳交惡,關羽被殺。劉備報復,夷陵之戰,一敗塗地,劉邦氣死白帝城,兒子劉禪無能,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六出祁山,也無可奈何而已。

天下大勢,其實就是把握戰略優勢,蜀漢偏居西南成都盆地,如何與曹魏逐鹿中原?劉邦東出函谷關,以關中為後方,與項羽在中原反覆爭奪,戰略高明,厲害人物。

劉邦 畫像

劉邦 塑像

劉備 劇照


青霞人文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他們兩人所處的時代是不同的,他們所遇到的敵人或競爭對手也是不一樣的,劉邦的此人是項羽,項羽這個人,放到戰場上,那可以說是無敵,可是若是在謀略方面,就有些差強人意了。

所以啊,項羽最後也不過是一個霸王,當不了皇帝。而反觀劉備,他的對手可就不一樣了,他的對手曹魏和東吳,這2大敵人,可都不是簡單的角色!

比如說來自魏國的曹操,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梟雄,更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家,劉備和曹操相比,還是有差距的,他能建立蜀國,也是因為有諸葛亮幫助,甚至某些情況下還要和東吳進行聯盟,這樣才能抵禦北方的曹操!

所以說,劉備想要完成統一天下的霸業,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

另外還有一點需要講明的,那就是劉邦和劉備兩人,他們面對的實際情況也是有所不同的,在劉邦崛起的那會,天下還屬於一盤散沙,尤其是項羽,還使用了分封制度,使得各地都是諸侯,而項羽呢,也自封當了西楚霸王。就算劉邦的實力比不上項羽,但是他完全可以通過各個擊破,以此來取得最後的勝利。

而劉備就不一樣了,北方的曹操滅掉袁紹後,已經將北方完成了大一統,其實力是很強大的,雖然赤壁之戰曹操失敗了,但是卻沒有影響其根本,曹操的實力依然是最強的一方。

另外,劉備把東吳的荊州給佔領了,這種做法也讓東吳不樂意,最後還被東吳給偷襲了,關羽也因此而丟了性命。縱觀整體來看,劉備就處在一個毫不穩定的狀態下。

因此,劉備想要完成統一大業,其實充滿著很多的侷限,對手的強大暫且不論,地盤上來講,他也是很難擴大,劉邦能夠取得天下一統,而劉備也只能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不許人間見白頭zzz


這問題提的很好!是的,為什麼劉邦在擁有蜀地與漢中後,就能夠先佔據關中,後東出函谷關與項羽爭奪天下,並且最終還成功的消滅了項羽,建立了大漢王朝?

而同樣是漢室宗親的劉備,卻為何在佔據蜀地與漢中之後,而且還獲得了諸葛亮的鼎力輔佐,以及東吳戰略配合的情況下,雖歷經劉備、劉禪父子兩代的打拼,卻始終無法取中原、奪天下?

其實,這是不同的形勢所導致的不同結果!

01、為何劉邦擁有巴蜀漢中之後,就能夠奪取天下,建立漢朝?

劉邦之所以能夠憑藉漢中之地起家,滅項羽而奪取天下,完全是因為當時的形勢有利於劉邦,而不利於項羽。

首先:秦朝雖然統一了天下,然而彼時的大一統觀念尚未深入人心。因此那些舊割據的殘餘,以及新崛起的諸侯們,普遍缺乏統一的凝聚力。於是便出現了,唯有實力的強者是從的現像。而由於劉邦在戰略戰術的選擇上,要遠強於項羽,所以才能逐漸扭轉了不利局面,最終得以逆襲成功。

其次:項羽沒有確立新的天下共主,致使天下因為被重新分封而陷入了一盤散沙之中。而對於那些割據勢力來說,由於他們自身力量有限,所以只得在劉邦和項羽之間搞投機!於是便帶來了一種現像,天下諸侯傾向誰,誰就能取得戰略主動權。天下諸侯厭棄誰,誰就會陷入被動不利的態勢之中!

最後:劉邦既擁有“先入關者為王”的道義制高點,同時又有佔據富饒的關中之地後,獲得了進退自如的根據地的優勢!進可取天下,退也可保全自己,而無後顧之憂。而這種佔據形勝之地的優勢,可不是隻知衣錦還鄉的項羽可比的!於是雙方比拼的最終結果,必然是既會用人,又有關中基地為保障的劉邦,戰勝了驕矜自負而又缺乏戰略目光的項羽!

02、為何劉備集團佔據了巴蜀漢中之後,不能消滅曹魏政權,恢復漢室江山?

劉備卻不具備劉邦那樣的有利形勢!劉備雖然號稱大漢皇叔,但是在其創業的早期,卻一無兵馬、二無地盤、三乏人才。劉備被迫周旋於袁紹、曹操與劉表之間,很難擁有一塊穩固的根據地!此劉備不如劉邦之一。

此外,劉備與劉禪雖然獲得了諸葛亮的支持,但是與其敵對的曹魏集團人才更加充沛。曹魏集團既不缺乏文才,也不缺乏武將!反觀佔據了漢中的劉備、劉禪父子,既缺乏足夠的人力、人才資源可用,同時也缺乏足夠的物力資源可用!這種形勢可與當年的劉邦有著天壤之別。這是劉備不如劉邦的第二個方面。

更何況,雖然漢未天下已經大亂,但是在經過了兩漢四百年的統治後,大一統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而自從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後,便牢牢地掌握了對朝廷的控制權,佔據了政治制高點!因此儘管劉備等人視曹操為漢賊,但卻依然無法否認曹操控制下的東漢朝廷的合法性!而這與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時,沒有天下共主的局面大不相同!

更兼曹丕的篡漢行動,乃是假借強迫漢獻帝“禪位”為幌子,雖然不夠光明正大,卻也勉強可算是“名正言順”,也因此曹魏政權在北方的統治才能穩固!而到了這個時候,僻居蜀地與漢中一隅的蜀漢政權,己經淪落為事實上的偏安政權!

而且無論從人力上還是物力上說,都遠遠不是曹魏政權的對手!並且三國時代也不同於楚漢爭雄之時——這個時代,已經沒有了那些投機於兩強之間的諸侯們!而且蜀漢的實力與曹魏政權,根本就不在一個級別上!所以,即使蜀漢獲得了東吳的戰略呼應,但卻依然無法擺脫戰略困局!而這就是諸葛亮明知北伐難以成功,但卻依然堅持北伐的原因所在——以攻代守,擺脫困局。藉此避免不伐賊漢亦亡的局面!

綜上:蜀漢之所以無法像劉邦那樣統一天下,乃是由於:第一是喪失了有利的天時、第二是缺乏充足的人力物力支持、第三是對手的實力太過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