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測器到達64億公里外,拍攝了一些照片,看到後激動不已

探測器到達64億公里外,拍攝了一些照片,看到後激動不已

太陽系是地球的家園,人類在科技的幫助下,走出地球首先看到的就是龐大的太陽系。早期的時候,由於人類觀測技術的限制,我們對太陽系範圍的認知比較有限,認為八大行星所包括的區域就是整個太陽系。

可是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有了更先進的觀測技術之後,我們終於看得更遠,能夠看到八大行星之外的一些情景,那個時候我們才明白,原來太陽系的範圍遠比原來預估的要大得多。而太陽系邊緣的秘密成為了科學家一直以來都想搞明白事情。

太陽系邊緣由於距離太陽比較遙遠,那裡的光反射非常弱,所以我們的天文望遠鏡很難觀測到太陽系邊緣的真實情況,只是知道那裡有一個圍繞太陽系的神秘地帶-柯伊伯帶。

探測器到達64億公里外,拍攝了一些照片,看到後激動不已

對於柯伊伯帶,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它類似於土星環,只不過土星環只環繞著一個土星,而柯伊伯帶卻環繞著整個太陽系,將八大行星全部包圍其中。土星環是由各種小天體,塵埃等組成,而柯伊伯帶也差不多如此,只不過柯伊伯帶更加龐大宏偉,其中的天體數量多到無法估計,有一些天體可能非常大。

柯伊伯帶的發現讓科學家震驚不已,它的神秘和重要性要遠超過八大行星,我們都知道,未來人類遲早要走出太陽系去探索。可是要走出太陽系,就必須要經過柯伊伯帶,這裡的天體數量,密度都是比較大的,如果我們對這裡的天體分佈情況不瞭解,很有可能會發生飛船跟小行星撞擊事件。

一旦飛船跟柯伊伯帶的天體發生碰撞,基本就是船毀人亡,所以在人類走出太陽系探索之前,首先要對柯伊伯帶有全面的瞭解才行。而且科學家對柯伊伯帶還有更多的期望,那就是在這裡尋找到太陽系的起源,地球的起源甚至是生命的起源。

探測器到達64億公里外,拍攝了一些照片,看到後激動不已

我們都知道,太陽系誕生於50億年前,它到底是如何誕生的?早期的太陽系物質組成是什麼樣的?這些謎團由於過去了數十億年,想要在八大行星身上尋找到答案,基本不可能。原因就是行星形成的早期會經歷一段熔岩狀態,物質熔化重新凝結,很多早期的太陽系物質無法保存下來。


而且,行星基本都有自己的生態環境,漫長的歲月會不斷摧毀抹去行星早期的痕跡。所以,想要在行星身上尋找太陽系早期的物質基本是不可能的,那麼科學家想要探索太陽系早期的情況,又如何去尋找答案呢?這個時候科學家想到了太陽系邊緣的小行星。

柯伊伯帶組成天體的物質基本都是太陽系剛剛誕生之後,太陽系將內星系的物質碎片不斷吹向邊緣,這些物質到達太陽系邊緣之後又在引力的作用下重新凝聚,形成了各種小行星。由於小行星較小,不會經歷形成行星的熔融過程,所以組成小行星的這些物質就能夠有效保持早期物質的狀態。

而太陽系邊緣又是太陽風能夠觸及的極限,太陽的輻射對物質的影響非常少,也不會發生大的變化。所以太陽系邊緣就是一個太陽系早期生態庫,在這裡能夠尋找到很多太陽系早期的秘密,甚至於有關地球的一些未知謎團,或許也能夠在這裡尋找到答案。

正是瞭解到柯伊伯帶對人類探索太陽系的重要性,所以科學家迫切想要近距離真實瞭解它,揭開柯伊伯帶的神秘面紗。想要真正瞭解柯伊伯帶,天文望遠鏡自然是無法做到的,只能依靠探測器前往。於是在2006年,科學家發現了新視野號探測器。

可能有人會說了,旅行者一號和旅行者二號不是很早就發射了,它們必然也要穿越柯伊伯帶,將探測任務交給它們不就行了?為什麼還要發射新的探測器?這其中自然是有原因的,我們都知道,旅行者號是在1977年發射的,那個時候,人類的太空科技自然是無法跟2006年相比的。

探測器到達64億公里外,拍攝了一些照片,看到後激動不已

所以,旅行者號攜帶的探測設備比較落後,並不能拍攝到更加清晰的柯伊伯帶情況,而且旅行者號的任務是走出太陽系探尋外星文明,所以它們不會停留,會一直向前。這樣就無法長時間停留在柯伊伯帶專注於探測任務。

新視野號飛船集合了2006年人類最高的科技成就,有更強大的動力技術,更先進的觀測設備。它才能夠完成對柯伊伯帶的一系列探測,也能夠拍攝到更清晰的柯伊伯帶情況。新視野號經過不到10年的航行,在2015年7月1日飛掠冥王星,在對冥王星進入一段時間的探測後,它開始駛向下一個目標:編號為2014 MU69的柯依伯帶天體。

新視野號不斷靠近這顆名為2014 MU69的柯依伯帶天體,在不斷靠近它的同時,新視野號也在不斷拍攝遠程柯伊伯帶的縮略圖,然後將這些圖片傳回地球,科學家在看到這些照片後,激動不已,這是人類首次真正看到柯伊伯帶的近距離照片。

探測器到達64億公里外,拍攝了一些照片,看到後激動不已

在這張圖片中,我們看到了密密麻麻,無數的小白點,看上去就像顯微鏡下人體內數不盡的細胞一樣。而這些數不盡的微小白點,其實都是柯伊伯內的一個個小天體。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柯伊伯帶內的天體數量是非常多的。

而新視野號拍攝到的這些像細胞一樣多的天體縮影,只不過是整個柯伊伯帶的冰山一角。雖然在圖片中我們看天體的密度非常大,幾乎都挨在一起,可事實上,天體間的距離都在數千公里以上。這個距離在宇宙尺度上已經是一個非常近的距離了,這樣的密度如果不瞭解天體的分佈情況,飛船穿越柯伊伯帶很容易發生碰撞事故。

當然,由於柯伊伯帶環繞整個太陽系內星系,它的範圍太廣了,以新視野號飛船的速度,從一個小行星到達另一個小行星都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它只能夠探索非常有限的範圍,我們也只能通過新視野號初步瞭解柯伊伯帶。

探測器到達64億公里外,拍攝了一些照片,看到後激動不已

想要真正完全瞭解柯伊伯帶,以人類現在的科技還無法做到。主要是探測器的速度還是非常慢,什麼時候等到飛行器的速度能夠初步實現亞光速,就能夠快速走遍太陽系,那個時候柯伊伯帶將沒有什麼秘密。而對於人類來說,柯伊伯帶還有一個重大意義 ,那就是未來人類重要的資源開採之地。


要知道,人類的科技發展需要大量的資源支持,而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未來人類將面臨資源枯竭的局面,想要擺脫這種困境,就需要去太空採礦,收集資源。而太陽系主要的資源開採之地就是小行星,所以柯伊伯帶這裡數量龐大的小行星是人類一筆龐大的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