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艙關閉,江西護理隊在武漢誦讀紅色家書

3月12日,剛剛“關門大吉”的武漢市洪山體育館武昌方艙醫院無比安靜。在這裡奮戰了一個多月的江西護理隊隊員們卻沒有閒著,他們在駐地待命,並同時開展學習教育活動,誦讀紅色家書成了他們重要的工作內容。整整兩年前,江西省委書記劉奇向全省黨員發出“讀紅色家書”的倡議;兩年後的又一個春天,101名江西優秀醫護人員在隊長唐浪娟的帶領下,再次捧起《紅色家書》,讓兩個歷史的畫面重疊在武漢,寫下紅土聖地上的贛鄱兒女不忘紅色基因、牢記初心使命的永恆決心。

方艙關閉,江西護理隊在武漢誦讀紅色家書

2月5日開始收治首批新冠肺炎患者,到3月10日最後一批患者出院,一直奮戰在洪山體育館武昌方艙醫院的江西省第二批援助湖北醫療護理隊,實現了醫護人員零感染、照顧的患者零病亡的重大目標。

武漢方艙醫院,這個承載並銘記了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的歷史、見證了抗疫艱辛歷程的特殊產物,終於宣告結束使命。

方艙關閉,江西護理隊在武漢誦讀紅色家書

我省援助湖北醫療護理隊進駐的洪山體育館武昌方艙醫院,是武漢市最早收治患者的方艙醫院,又是最晚休艙的醫院。經歷了最早開艙直至最晚休艙,堅守在那裡的江西護士們有什麼感受?本報記者電話連線了兩位江西援助湖北醫療護理隊隊員。

文秀蘭:“戰疫的凝聚力震撼人心!”

江西省婦幼保健院重症監護室護士長文秀蘭,是一位有14年臨床護理經驗的主管護師,在抵達武漢後,她被任命為江西援助湖北醫療護理隊第四大組組長。

關於方艙醫院休艙,她感慨地說:“在方艙工作的這些日子,是我此生難忘的經歷,我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凝聚力,這種力量,震撼人心!”

對文秀蘭而言,這種凝聚力,來自於她每次在微信裡給組員分配任務時,所有人都是“秒回”:“收到,保證完成任務!”

來自方艙內的患者只要路過他們身旁,都會說的:“你們辛苦了,真是太麻煩你們了,感謝!”

來自每天坐大巴車上下班,不同的大巴司機必然說的同一句話:“你們千萬做好防護,一路平安!”

更來自於,哪怕偶然身穿中國衛生標誌的制服走在武漢的街頭,遇見的每位交警都主動向他們行禮致敬;遇見的環衛工人必定停下手頭的工作,向他們道一聲“謝謝你們來幫助武漢”!

在文秀蘭看來,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正是我國在抗擊疫情中,全國上下擰成一股繩的磅礴力量。

在方艙醫院,大組長的工作情況是承上啟下的關鍵,文秀蘭平均每天管著16名護士,負責最多168位患者的醫療及生活護理工作。

如何保證醫療隊的指示精準落實到每一個組員身上,保證轄區內每一位患者的護理到位,便是文秀蘭每天思考最多的事情。除此之外,還要做好組員的身心健康關懷、心理疏導、本組各類後勤物資的及時統計、申領及發放。

為輕裝上陣,她把多年的長髮剪成板寸頭。第一次進艙,恰逢她在生理期,但她沒有一絲猶豫,沒有要求調換進艙時間,墊上成人紙尿褲,帶領組員進艙。

為了儘快熟悉來自全省不同地區、醫院組員的能力、專長,合理高效地安排好整組的工作,熟悉掌握轄區內所有患者的病情,弄清患者需求,做到心中有數,手裡有對策,她堅持每班必進艙。這一個多月的奮戰時光,她圓滿完成了各項工作,得到了同事和患者的高度認可。

儘管在方艙的時光,每天都很忙碌而緊張,但她依然記得,在方艙剛開始收治患者的那段時間,醫療防護物資特別緊張,患者們每天都只能分到兩個口罩。但有一位患者卻拿出一個袋子,對她說:“知道你們的防護物資很緊張。這個袋子裡,是家人給我準備的20個N95口罩,我全部送給你們,希望可以幫到你們!”

方艙關閉,江西護理隊在武漢誦讀紅色家書

文秀蘭感動地紅了眼眶,婉拒並感謝了這位患者,卻對自己肩上的責任有了更深刻的領悟。

隨著與患者們越來越親切的互動交流,文秀蘭發現,方艙的患者,有不少都是家中有親人同時在其他醫院的重症病房接受救治,甚至有的患者已經接連失去了幾位至親。

因此,進艙前,她時常會嚴肅的叮囑組員:“不管在與患者的交流中,我們多難受,不管我們覺得自己多辛苦,我們都決不能在患者面前流淚!我們是來幫助他們的,如果我們自己都流淚,還怎麼開導他們?”

方艙關閉,江西護理隊在武漢誦讀紅色家書

回顧她報名請戰的那天,家中老人曾給她發短信:“一定要去嗎?能不去嗎?”

她的回覆是:“我是學醫的,現在是培養我的祖國需要我的時候,我必須去!我不能看著武漢的同行們累倒、病倒在前線!”

就這樣,在公公處於肺癌化療階段、婆婆身體也不好,大兒子11歲,小兒子剛滿3歲的艱難情況下,她把小兒子送到了自己父母家,把大兒子送到了丈夫姐姐家中,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支援武漢的征途。

談及家人,她哽咽地說道:“很感謝我的愛人能夠支持我,但特別愧對孩子,尤其是小兒子,從哺乳期開始,我就沒能好好照顧、陪伴他,一直忙於工作,現在他剛剛開始懂事,我又突然冒著這麼大的風險離家這麼久。如果回到南昌,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好好抱抱孩子!”

劉潔:“此生幸而生在中華!”

今年33歲的劉潔,是南昌大學附屬口腔醫院口腔頜面外科手術室副護士長,也是一位有11年臨床護理經驗的主管護師,她在江西援助湖北醫療隊裡擔任小組長。

當記者撥通她的電話,她說自己剛剛通過微信連線和隊友們一起誦讀完紅色家書。

她笑著說:“是的,可能很多人想不到,武漢的方艙醫院雖然休艙了,但我們江西醫療護理隊並沒有閒著,唐浪娟隊長組織我們開展了一些非常有意義的紀念活動。”

方艙關閉,江西護理隊在武漢誦讀紅色家書

原來,洪山體育館武昌方艙醫院宣佈休艙後,江西醫療護理隊就通過手機連線、視頻錄製等方式,靈活組織隊員們開展了誦讀紅色家書、合唱紅色歌曲、交流生活感悟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整個團隊的“戰友”情誼進一步得到了昇華。

談及休艙,她的語氣中滿是激動與喜悅:“方艙醫院休艙了,意味著我們抗疫前線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我們首先是非常開心的!但說實話,也有點失落。我們很多同事,都主動向領導申請,如果後續還需要抽調人手去那些定點救治醫院支援,我們都願意繼續去一線。”

在劉潔看來,戰鬥的階段性勝利固然值得慶祝,但內心深處,總有種隱隱的不捨,就好似同一個戰壕裡的戰友們,經歷了千辛萬苦終於贏得了勝利,卻也不得不很快面臨著各奔東西的別離場景。同時,因為別的“戰場”上的“戰事”並未結束,而他們因為經歷了方艙的戰疫,都愈加在心底萌生了想繼續投身另一處戰場,繼續為抗疫發光發熱的想法。

對此,劉潔反覆對記者說:“真的很遺憾!我沒有在呼吸科工作過,我知道,就算需要抽調人去定點醫院,都是優先抽調有呼吸科和ICU工作經驗的護士去。”

方艙關閉,江西護理隊在武漢誦讀紅色家書

為了工作方便,她也毅然剪去了多年的長髮。回顧在武漢的這一個多月,她的工作主要是做好本小組成員的防護督導、工作安排、帶領組員護理好所轄床位的患者。看似普通而重複的工作,其實時常遇到讓她感動的事件。

她告訴記者,剛進艙那段時間,為了嚴格落實本組的防護工作,她總是反覆檢查完所有組員的防護到位後,自己才最後進艙,因此她時常忘記在防護服上寫名字。

但在2月下旬的一天,有一位60多歲的程婆婆突然走到她面前說:“劉潔!終於看到你的名字了!我終於找到你了,你還記得你第一天進艙的時候來照顧過我嗎?”

原來這位程婆婆是最早進艙的患者之一,有慢性基礎疾病,血壓一直不穩定,劉潔對她僅有的一次細心護理卻給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3月初,程婆婆被轉去了定點收治醫院的病房,陌生的環境,周圍多是病情嚴重的患者,讓她感到恐懼和焦慮,劉潔知道後,一有空就給她打電話,和她聊家常、開導她,幫她樹立信心,讓她安心接受救治。

就在劉潔在做休艙的收尾工作的時候,程婆婆也打來了電話報喜:“丫頭,我的核酸檢測轉陰了!我很快可以出院了!聽說你們方艙也要休艙了。你終於可以回江西了。婆婆真為你開心,等疫情過去,如果你有空,一定要帶著孩子再來武漢。不要住酒店,就住我家!我沒有女兒,我就把你當做我的女兒!以後回去了,也要常聯繫啊,婆婆會一直關心你的,希望你好好的、平平安安!”

聽到程婆婆的這番樸實而真誠的話語,劉潔在電話時留下了喜悅與感動的淚水。

劉潔,同時還是南昌大學附屬口腔醫院援助湖北抗疫醫療隊隊長,記起她們匆匆奔赴武漢的時候,她在上飛機前,曾叮囑自己的隊員:“不管我們在前線看到什麼,不管有多恐怖、多難過,我們要時刻謹記,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我們一定能夠打贏這場戰鬥,我們一定不能畏懼!不能退縮!我們要相信,未來一定是美好的!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每天的工作認真做好,保護好自己,更保護好患者!”

記者瞭解到,劉潔並不是江西人,她來自內蒙古,但自上大學起,就一直紮根在南昌,她說:“我是半個江西人,我很喜歡江西。”

這次逆行武漢,她並未事前告訴自己遠在內蒙的父母,但還是很快就被父母發現了,父母從一開始的有些不理解,到後來越來越支持,讓劉潔覺得很安心。她的孩子也才6歲,她說:“我既希望孩子能理解這場疫情的不尋常,又希望他不理解,因為那樣他就不會為我擔心!”

採訪結束時,劉潔告訴記者:“從第一次進艙到休艙,心中的感悟很多,最深刻的就是:即便時間倒流,回到2月初,我依然會毫不猶豫選擇馳援武漢!國家的強大,人民的團結,是我們這些醫護人員最堅強的後盾!此生,幸而生在中華!”(記者 齊菲斐)

方艙關閉,江西護理隊在武漢誦讀紅色家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