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皇俄國對哈薩克汗國的征服

“哈薩克”這一名稱最早出現於15世紀初期。15世紀20年代,在金帳汗國東部出現了烏孜別克汗國,以錫爾河下游為中心,北至託博爾河,東北至額爾齊斯河。1456年,汗國有兩個蘇爾坦(克烈汗和賈尼別克汗),由於汗國內訌向東逃入亦力扒裡統屬地區,亦力扒裡之主把楚河、塔拉斯河流域和七河地區讓給他們遊牧,以增強自己的實力。這一部分脫離烏孜別克汗國的人被稱為哈薩克人,意為“避難者’’或“脫離者”。


沙皇俄國對哈薩克汗國的征服

哈薩克人就這樣建立了哈薩克汗國。隨著汗國的壯大,周鄰民族的加入,到15世紀末,哈薩克民族最後形成。1589年,哈薩克人及其分佈地區已區分為大玉茲(鄂圖玉茲),中玉茲(烏拉克玉茲)和小玉茲(奇齊克玉茲,玉茲是突厥語意為“方面部分”)組成。區分三玉茲主要是血緣部落聯盟人口上的差異而不是疆域大小的差異。而大帳,中帳和小帳的叫法是按照沙皇俄國的行政劃分的名稱,清朝稱為哈薩克右部,左部和西部。哈薩克民族的圖騰是白天鵝(有的部落是獵鷹或者是蒼狼),整個民族的口號是“阿拉什”。


歷史上哈薩克汗國多次受到東面準噶爾部的入侵,各玉茲都在尋求強大的靠山,抵抗準噶爾部和南面的中亞三個汗國的進攻。在哈薩克汗國南邊是希瓦,布哈拉和浩罕三大汗國都是夜郎自大和野心勃勃的封建穆斯林政權,各汗國之間互相肆殺,想吞併對方,並且一有機會就去進攻哈薩克各部,這種混戰局面持續了很多年,導致相互之間的世仇關係很深,結果就是在沙俄大兵壓境之時還念念不忘吞掉對方,看到一方有難幸災樂禍無人肯去救,讓沙俄利用這點佔了大便宜。而東邊的準噶爾部得到沙俄支持向東進攻清朝,向西進攻哈薩克,尤其是1723—1728年,準噶爾的策旺阿拉布坦等遣精銳部隊挑選哈薩克牧民季節轉場,馬匹瘦弱的時刻突襲哈薩克的主要牧地,牧民四處奔逃,大量牲畜遭掠奪,人員傷亡慘重,哈薩克汗國遭受了沉重的打擊被稱為哈薩克歷史上大災難年代。


1726年在奧爾達巴斯召開的全哈薩克三個玉茲聯席會議,以小玉茲可汗阿布勒海爾為統帥,開始了反擊準噶爾侵略者的戰爭。準噶爾貴族對哈薩克草原的瘋狂進攻遇到了團結一心的哈薩克軍隊的有力還擊。在眾多的哈薩克巴圖魯如卡班拜、伯根拜、巴剌克、恰克恰克、加尼別克、恰普拉西特(就是今哈薩克斯坦開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的部落)納吾魯茲拜並肩戰鬥,取得了一個接一個的勝利。局勢朝著有利於哈薩克汗國的方向發展。但是哈薩克汗國內部高層並不團結,1730 年三個玉茲在奧裡塔召開聯席會議,想繼續擔任全哈薩克統帥的小玉茲阿布勒海爾汗在會上無理取鬧,使會議不歡而散,三個玉茲分道揚鑣,並相互猜疑敵對,一有機會就想吞掉對方的勢力,給了沙俄可乘之機。小玉茲因為地理位置同俄國接近,最早與沙俄發生關係。阿布勒海爾汗為了實現個人野心不惜投靠沙俄,1730年第一次率部向沙皇宣誓效忠。


阿布勒海爾汗和中玉茲的塞枚克汗關係密切,1732年又向沙皇宣誓效忠時拉上他一起去共同做了宣誓。但引起了中玉茲內部的激烈反對。中玉茲的塞枚克汗去世後,阿不勒班畢特蘇丹繼位,引起了想當全哈薩克可汗的小玉茲阿布勒海爾汗的不滿而退兵,不再專門花大心思對抗離小玉茲較遠的準噶爾部,反準噶爾聯盟名存實亡。


沙皇俄國對哈薩克汗國的征服


沙俄對外擴張的野心很大,在彼得大帝時代就有了做四海的大帝的夢想,俄國已經擁有了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沿岸的一些地區,還有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南下印度洋。而南下印度洋就要通過中亞地區,然後經阿富汗到達印度西海岸,這樣遠征中亞就成了沙俄的國策。1714-1718年彼得大帝曾經四次派遣遠征隊,遠征中亞都遭到慘重失敗。但是並不灰心,彼得大帝指出哈薩克草原才是通向中亞各國的“關鍵的大門”。沙俄採用步步推進的方式緩慢的吞噬著哈薩克草原。


中玉茲塞枚克汗去世後是由阿不勒班畢特汗和年輕的阿布賚汗共同領導。而東邊的準噶爾部在沙俄的支持下繼續向東西兩個方向猛攻,1740年年底噶爾丹策零汗(準噶爾汗國正處於強盛時期一直對沙俄保持了高度警惕,對俄國人既鬥爭又聯合,總算沒讓俄國勢力深入,特別是葉尼塞河源地區,使沙俄在那個時代吞併唐努烏梁海地區的行動徹底失敗,不敢越雷池一步)出動一支1.5萬人的精銳軍隊帶著俄國新式火炮大舉入侵哈薩克,連戰連勝。同時也就是1741年起沙俄開始全面修築全長1890公里的奧倫堡碉堡線,把從烏拉爾河到古裡耶夫要塞到託博爾河一線全部連接起來。沙俄利用哈薩克人的困境,迫使各玉茲首領宣誓效忠俄國。但哈薩克人民根本不承認,親自參加征服中亞戰爭的沙俄將軍捷連季耶夫在其關於征服中亞的書中記載在1740年吉爾吉斯奇克林人(俄國長期不重視這些“劣等民族”把吉爾吉斯人和哈薩克人的名稱搞混搞反了)宣佈說“只有阿布勒海爾汗一個人當了俄國的臣民,他為此把兒子送往俄國,所以經常領到犒賞, 但我們都不是俄國臣民”。


1742年8月小玉茲阿布勒海爾汗再次宣誓,接著中玉茲阿不勒班畢特汗也宣誓效忠沙俄。就在哈薩克各部處於十分不利的危機之時,哈薩克出了一位著名的可汗,那就是阿布賚大汗。他勇敢地擔負起領導抗擊侵略的歷史重任,大大推遲了沙俄吞併哈薩克的進程。在1723-1756年長達30多年的哈薩克-準噶爾戰爭時期,不僅表現出他的軍事天才,而且在清朝、準噶爾和俄國的外交關係中顯露出了他傑出的外交才能。1757年遣其11部各頭人組成使團前往北京朝覲乾隆帝。乾隆帝頒發了冊封阿布賚汗的詔諭和給予優厚賞賜。並以中玉茲作為整個哈薩克三玉茲之首。阿布賚汗於1758、1759、1760年連續三年派使者去北京和熱河朝覲,積極配合清軍進剿準噶爾部。同時促進了哈薩克汗國與清朝的貿易往來。此後,哈薩克各部首領不斷入覲並接受冊封。阿布賚汗拒絕了沙俄對其同樣的冊封。沙皇政府對清朝給阿布賚汗的冊封正式宣佈不予承認。阿布賚汗曾出兵征討曾多次入侵哈薩克的中亞幾個汗國以及西面伏爾加河一帶的沙俄藩屬卡爾梅克人,取得了重大勝利。 由於對哈薩克民族的傑出貢獻,整個哈薩克民族的口號從“阿拉什”變成了“阿布賚”。但是哈薩克在封建王公的統治下再輝煌也是曇花一現。與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強國的沙俄無法同日而語。哈薩克人和蒙古準噶爾人的血海深仇導致對其他蒙古部落也是毫不留情。


1771年居住在伏爾加河下游的蒙古土爾扈特部三萬兩千帳十七萬老少,在首領渥巴錫率領下,東歸祖國。在沙俄的不斷挑撥下,土爾扈特部在經過哈薩克草原時與哈薩克各部發生了激烈衝突,在沙俄軍隊和哈薩克各部目的不同(沙俄為了堅決阻止土爾扈特部東歸,哈薩克人為了向蒙古人復仇)的襲擊下土爾扈特部損失大半,只有七萬人回到祖國。但是哈薩克各部也損失慘重,兩敗俱傷。

1781年阿布賚大汗去世後,中玉茲內部無人能服眾,為了爭奪領導權激烈鬥爭,很快分裂。中玉茲的瓦里汗希望藉助沙俄的力量維護其汗位。完全接受了沙俄的冊封。大玉茲乘中玉茲內亂之機佔領了中玉茲大片牧地。在19世紀初哈薩克南邊的三大汗國中的浩罕在幾個較有作為的大汗的領導下在多年的穆斯林各汗國的混戰中佔了上風,向東將勢力滲透到中國回疆,向西繼續進攻布哈拉和希瓦兩個汗國,還有就是不斷進攻哈薩克各部,尤其是大玉茲,1808年浩罕阿里姆汗攻佔了大玉茲的重要城市塔什干(今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大玉茲哈薩克人的反抗遭到浩罕汗國的殘酷鎮壓。哈薩克人四處逃避,一部分逃入中玉茲,一部分逃入中國,還有大部幾千帳逃入俄境,成為俄國臣民。大玉茲基本解體,名義上還有名稱保留。(1876年沙俄吞併浩罕,大玉茲名義上的領地全部歸俄國)。在中玉茲1818年瓦里汗去世,中玉茲更加分裂,沙俄扶植的好幾個可汗都不能完全控制中玉茲,他們去世後,沙俄實際上已經完全控制了中玉茲。於是在1822年沙俄政府授權西伯利亞總督斯佩蘭斯基頒佈了《西西伯利亞吉爾吉斯人條例》,宣佈廢除哈薩克原有的政治統治制度(可汗制),把哈薩克地區劃分為若干行政區,一切按照俄羅斯的政治制度、由沙俄政府派遣的官員統治。至此,延續366年的哈薩克汗國宣告滅亡。沙俄根據這部法規,將中玉茲領地分為8個區,歸西西伯利亞所屬的鄂木斯克州管轄。小玉茲則被分成西、中、東3個區,並強迫小玉茲5萬哈薩克人遷至烏拉爾和伏爾加河下游一帶居住。規定由50至70帳(戶)組成一個阿吾勒,由10至12阿吾勒聯合成一個伏勒斯特(小區),由15至20伏勒斯特構成一個奧克魯克(大區)。由長者治理阿吾勒,蘇丹管轄伏勒斯特。治理奧克魯克的則是公職人員,由大蘇丹和4個助手(兩位俄國人、兩位哈薩克人)組成。


哈薩克人每年必須向沙俄交納賦稅和服各種勞役。在沙俄的殘酷壓迫下,哈薩克人民進行的多次反抗,不斷舉行起義,但因為逃不出落後就要捱打的鐵律,最後都失敗了。1847年最後一次大規模的由阿布賚大汗的孫子肯尼薩爾(克涅薩熱)領導的堅持10年之久的武裝起義在沙俄血腥鎮壓下徹底失敗,俄國對哈薩克汗國的征服基本結束。彼得大帝當年所說的“關鍵的大門”終於徹底打開,沙俄可以全力進攻中亞諸國和中國新疆(回疆)了。沒過多久沙俄以訛詐和軍事威脅手段,迫使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按照條約中“人隨地歸”的規定,侵佔了原屬中國的哈薩克族及其居住地區。大量不堪受沙俄壓迫奴役的哈薩克人向東遷入中國新疆,成為今日中國哈薩克族的主體。


到了前蘇聯時期,掀起了對這段歷史重新認識的政治運動。1950年底,《真理報》發表的文章 《為馬克思列寧主義地闡明哈薩克斯坦的歷史問題而鬥爭》宣佈,“肯尼薩爾的運動既不是革命的,也不是進步的。這是將哈薩克人民拉向後退,鞏固宗法封建制度的基礎,使中世紀汗的政權復辟,並使哈薩克斯坦脫離俄國與偉大的俄羅斯人民的反動運動”。《真理報》還警告歷史學家:“不能容忍在反殖民運動的掩護下把反封建君主的運動理想化。”1951年4月哈薩克共產黨中央向歷史學家提出任務:“向一切歪曲哈薩克人民與偉大俄羅斯人民之間不可分離的友誼的歷史的企圖進行堅決鬥爭”。


整個五十年代, 蘇聯史學界一直在批判中亞抗俄民族主義中熱烈討論著沙俄征服中亞的“客觀進步意義”。到了六、七 十年代,他們更為熱情地頌揚俄羅斯兼併中亞的 “偉大”意義在於:俄羅斯人頂住了中國人的侵略, 保衛了中亞人民。到了八十年代,大肆慶賀哈薩克斯坦“自願歸併”俄國250週年這一盛大節日。(就是指當年小玉茲可汗阿布勒海爾首次宣誓效忠沙俄)歷史學者則宣傳說“中亞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是東方的真正燈塔,它的經驗所具有的意義對全世界來說都是深遠的”。一直到蘇聯解體這種論調才沒了聲音。哈薩克斯坦獨立後,在敘述本國曆史時說明了這一段是殖民地時期,並且絕不能忘記這段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