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南關大捷,清軍打贏了法軍,但為何還要簽訂恥辱條約?

晚清從1840年開始,從一個富裕傲慢的天朝上國,變成一個“以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半殖民半封建的老大帝國,是經歷一個異常墮落的過程,比前明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是讓人詫異的是,大清不僅打輸了割地賠款,打贏了也割地賠款。打輸了,技不如人,不割地賠款,列強就要兵發北京城,武裝割地。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割地賠款,大家也就認了。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就算大清帝國一下子把列強打走了,甚至打得帝國政府都倒臺了,還是要割地賠款,叩頭乞降,這是為什麼呢?

鎮南關大捷,清軍打贏了法軍,但為何還要簽訂恥辱條約?

鎮南關

鎮南關,顧名思義,就是兵鎮中華之南的意思,位於現在的廣西憑祥市西南端,與越南相接,現在叫做友誼關。在1884年的時候,越南還屬於中國的藩屬之國,但是法國人就開始一步步蠶食越南,無能腐敗的大清就當做沒看見,安心在紫禁城做一隻鴕鳥。

但是法國人的野心是慢慢膨脹,大清帝國的首腦們不懂得“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這個道理。佔據越南之後,法國人又兵發廣西,直接將南邊的鎮南關給打了下來,清軍前線統師潘鼎新望風而逃,這也不奇怪,因為在晚清的歷史上,大清的正規軍基本都是不堪一擊的。

法國人在如此輕易擊敗清軍之後,就立了一塊牌子,還特意用中文寫著“廣西的門戶已不再存在了”。

鎮南關大捷,清軍打贏了法軍,但為何還要簽訂恥辱條約?

但是中國人哪裡可以聽任法國人這麼亂來,一下子就組織了一波反攻,把鎮南關給奪了回來,並把侮辱性的木牌拆了,同時寫了一塊“我們會用法國人的頭,重建我們的門戶”。法國人在越南輕易得手之後,自然不肯輕易放過廣西,還是繼續組織兵力進攻鎮南關。

並且在進攻鎮南關的同時,法國人還水路並進,同時圍攻福建水師和南洋水師,並且試圖侵佔澎湖和臺灣。值得一提的是,在1895年籤馬關條約的時候,法國人還不懷好意地跟大清帝國,反正你要給了日本人,還不如先轉給我,真是貪婪又可惡。

鎮南關大捷

這個時候,正所謂時勢造英雄,不是每個中國人都能像大清的正規軍統領潘鼎新一樣毫無骨氣的逃跑,這個時候廣西欽州人馮子才和劉永福出場了,因為身後就是家園,廣西軍民已經無處可退了。

既然大清正規軍如此軍紀渙散,不堪一擊,所以大清帝國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就讓馮子才幫辦廣西軍務,就死馬當活馬醫。馮子才當時已經是一個隱居的老將,因為當初看不慣官場的腐敗黑暗而隱居,而劉永福則是一個流浪越南許久的黑旗軍首領,一度是清廷眼中的叛軍。

鎮南關大捷,清軍打贏了法軍,但為何還要簽訂恥辱條約?

面對一群雜牌軍,法國人是保持著一個非常輕視的態度,大清的正規軍都那麼弱小,更何況是一群臨時召集來的農民軍。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蠻橫不可一世的法軍居然被這群農民軍弄得狼狽不堪。特別是劉永福原來黑旗軍班底組成的軍隊,更是讓法軍難受得不行。

在鎮南關一戰之中,法國人被殺死74人,傷了200多人,這一場戰敗,導致整個法軍逃回文淵、諒山。其實一場戰役失敗本來沒什麼,從來無不敗之兵,曾經制霸歐洲的拿破崙都兵敗滑鐵盧過。但是這場失敗,卻有著關鍵的意義,那就是法國總理茹費理內閣直接倒臺。畢竟做錯事,總要有人出來負責。

勝利下的喪權條約

這一場戰爭本來是以大清的勝利結束,照理說,再怎麼也得能籤一個不卑不亢的協議吧。但是出乎大家的意外,大清帝國跟法國居然簽了一個《中法天津條約》,條約的內容就是放棄越南,將越南移交給法國。這消息傳到一些封建大吏的耳中,直接懵了,直接怒罵,“李鴻章誤盡蒼生,將落個千古罵名”。

為什麼大清打贏了,但是還是要籤一個賣國條約呢?這是因為這場仗贏了沒錯,但是大清已經沒錢打下去了。大清打仗一直有個問題,那就沒辦法籌集軍費,大清在鎮南關一戰中雖然只消滅了幾十個法國人,但是整個中法戰爭大清已經耗費了3000萬兩白銀,其中40%是外債。

鎮南關大捷,清軍打贏了法軍,但為何還要簽訂恥辱條約?

和大清的拮据不一樣,在法國和大清在鎮南關打得你死我活的時候,法國人還千里迢迢跑過來問大清要不要借錢;對法國來說,跟你打仗不妨礙我跟你做生意。這個錢當然也不是單純借給大清打法國的,這是缺心眼。

這借款條件很多,一是借了法國的錢就要停戰,這其實也沒啥不好的;二是要用這錢來買法國的兵器和鐵路設施,這就有一個問題,兵器的質量可能就不能保證,法國人怎麼可能賣一批強力武器給大清打自己嘛?三是,這錢要有保障,一個是大清的關稅,等鐵路好了,就拿鐵路稅來抵債。並且這錢的利息很高,大概有7%到8%,所以從這點可以看出法國已經進入到金融時代的時候,大清還在錢莊時代裡浮沉。

鎮南關大捷,清軍打贏了法軍,但為何還要簽訂恥辱條約?

並且更雪上加霜的是,法國的法國總理茹費理內閣雖然倒臺了,但是法國還是同意了增加駐紮在越南的法國軍隊的軍費。一邊是大清沒錢打仗,前線的士兵連飯都快吃不上了,一邊是法國公然跑到北京城裡來炫耀國力,並且在瘋狂增強法國軍隊的戰力。

在此消彼長之下,如果法國人真的想打的話,大清是真的頂不住,所以怕事的大清朝廷還是選擇了簽下了喪權辱國的條約。

在這情況下,大清實在是不想打下去了,因為這樣會拖垮大清財政的。這顯然是隻會算小賬,不會算大帳,因為大清如此窩囊的態度,激起了列強的貪慾,導致外國侵略更加起勁。

晚清的悲劇有兩點比較主要,一個是國力不濟,連打仗都沒錢,不輸才不合邏輯;另一個是整個大清朝廷畏縮怕事,連贏了都不敢再打,所以晚清自然被釘在在恥辱柱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