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古詩的意象都這麼有含義,作者們當時真的是能想到這麼多嘛?

趙傑


你好,我是成都秋水長天。

每次古詩的意象都這麼有含義,作者們當時真的是能想到這麼多嗎?

個人認為,文學藝術作平的欣賞本身就是一次再創作。個人的閱歷、領悟與欣賞的交角度等因素綜合下,就會每個人自己的理解。正如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由於每個人的文化背景和受到的教育不同,對一件事物的理解也不相同,這就是所謂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也許那些經典的作品在作者創作時也許本身自己沒有意識到這麼多,但他們創作出來的意象卻切近了人類普遍內心的深層,也就觸動每個不同個體內心深處的某些點,由此生髮了不同的理解與領悟。

希望能對你有所裨益。


成都秋水長天


每次古詩的意象都這麼有含義?作者當時真得能想這麼多嗎?

答:直擊問題,當然古詩意象都有一定的含義,真得想象很豐富,表面都平淡無奇,內容都寓意深刻,讓人久久不能忘記,啟發人積極進取,下面就舉兩個例說明:

1,墨梅 元 王冕

五家洗硯池頭樹,

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顏色好,

只留清氣滿乾坤。

2、現介紹一下作者:王冕(1287—1359)畫家,年少時曾放過牛,屢次沒考上“進士”。

這首詩意思是:我家洗硯池門口有一顆梅花樹,朵朵梅花都開是淡淡的墨色,自己畫上去顏色。不鮮豔,只要留清香滿乾坤。你看是想象的吧,是很豐富。寓意我追求美好事物,不用別人來誇,我就是我,我要像墨梅那樣,開出淡淡清香,我比不了鮮豔紅色,橘色,的梅花,我只留清香滿乾坤。,看圖墨梅和紅梅,橘色比較。

2、觀書有感 宋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1、這首詩意思;半畝方形池塘水像打開的鏡子一樣明亮,天空的光彩和雲的影子,一同在鏡子裡來回晃動,要問方塘的水怎麼這麼清澈,為有源頭送來活水,才能清澈無比。意象,也就是想象很豐富,借景喻理,借池水清澈照映萬物,比喻讀書,茅塞頓開,豁然開朗。一個人學習也要像池水有源頭,才能有所長進,。“源頭活水”成語比喻新鮮事物發展要有源泉和動力。

最後請您觀看,“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您的活水來了沒有啊?











蘭花幸子


你好,我是榛名,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每次古詩的意象都這麼有含義,作者們當時真的是能想到這麼多嗎?我的看法是,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由於每個人的文化背景和受到的教育不同,對一件事物的理解也不相同,這就是所謂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我們來舉個例子。韓寒文采飛揚,取得了新概念作文大賽的一等獎。一次語文測驗時,老師用韓寒寫的做題目,讓學生答題。韓寒心中暗喜,這次可以拿個高分了,等成績出來頓時傻了眼。這道閱讀理解題,出了八個問題,他只做對了三個,很過分的是其中一題讓寫出劃線部分作者想表達的含義,他居然做錯了。這件事情後,他多次說過:我真不明白為什麼中國的語文總喜歡把別人的文章一字一句加以拆解,比強行加上別人的看法。

如果說你對韓寒受教育水平低來懷疑的話。我們再來看另一個例子。報社記著周南大學畢業,在2008年發表過一篇文章,在2009年被選為福建省高考閱讀理解試題。周南先生自己做了一遍試題,只得了一分,而這道題總分十五分。和韓寒一樣,有道題讓選擇哪個答案說出了作者最真實的意圖,他做錯了。

教育水平是高中還是大學畢業,都沒有改變這個理論,我們對作者思想理解偏差,所以我認為我們現在的解讀,都是自娛自樂罷了。





榛名


不管是古詩詞還是課文,還有名著,過度解讀是通病

就像寫論文,實在沒得寫了,把杜甫的“自在嬌鶯恰恰啼”的“恰恰”也拿來長篇大論!

當然老師教導我們寫論文不要大而化之,從大處著筆,這樣會導致寫得不深刻 而片面膚淺。應該從小處著筆深挖,深挖該怎麼選擇,這是一個問題。選材很重要,有的人“小題大做”就寫的很有益有用,可讀性強。這需要功底。

還聽聞一件事,一些紅樓夢學者開國際學術研討會研究“晴雯玩骰子”。

當然文章的作者有作者的意思,一首詩必定包含一定意象,意象是詩眼也是詩的靈魂。讀者可以有讀者的理解,過度的理解應該收斂一些吧。

首先從教科書開始,從應試教育考試開始。允許說真話說實話,可以說長篇,不要說假話套話廢話。


文乎


我們小學的時候,幾乎每篇課文都要總結一篇中心思想。魯迅先生的“兩棵棗樹”,也被總結為什麼作者孤獨寂寥的心情啦處在舊時代無力抗爭啦如何如何。現在想起來,不僅可笑,簡直可悲。

古人受到的基礎教育就是那樣,許多用詞典故,用現在的話說,也是“套路”。明清的文學批評家為此沒少諷刺這事兒。我們現在看來意象深遠境界高深,在當時或許只是一部分基本素養的體現,因為大家大都這麼寫。當然,優秀的詩詞作者功力深厚,觀察力敏銳,的確能發現一些尋常詩詞寫手發現不了的東西。但你若說當時的作家個個都能想的像現在的註釋、解讀說的那麼多,打死我也不信的。

有篇課文說歐陽海的,在火車開過來之前他推開了在鐵軌上的驚馬,拯救了奔馳而來的列車。電光火石之間,作者卻精細的描摹了歐陽海一大段心理活動,也真是醉醉的,把真英雄寫假了。這就是典型的過度解讀了。


史鑑人生


確實有的古詩詞是作者那時的心態情感流露,但是,也有好多信手捏來之作,我們我們不做歷史研究,大可不必追求他們怎麼想的,只要你能感悟到那份美或者悽美,甚至那份情操,能與你共鳴而喜歡足夠。任何事物,要麼來裝扮自己,要麼來梳理自己,要麼充實自己,要麼極樂之樂,要麼,痛之切痛。


我是一典


有時候也許沒有讀者想的多,但也可能想的更多,誰知道呢?


設置未來YH


我創作詩歌的親身感受。以及我對古詩的理解。希望能夠幫。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fb31bb6cd2bd4b81b78c1823681644fb\

八零後大圈主


有的確實是作者想到了這麼多,甚至更多。有的是作者沒想到那麼多,是我們過度解讀了。


6217734701364523


不見得,一些是評論家的拓展想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