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了95分卻捱了批評?這是為啥?

記得那是初中的一次數學考試,數學考了95分。老師表揚了我,爸爸媽媽看到這個成績也很開心,唯獨我的爺爺看了很嚴肅的問我:“那5分為什麼沒有拿到?”我當時聽了這個話很委屈,感覺自己都考了95了。無奈還是要回答爺爺的話的,我拿了試卷看了看後吞吞吐吐的說:“因為馬虎了,那個題算錯了。”聽到了我的回答,爺爺批評了我,當然不可避免的要上一節教育課。

後來跟朋友講起來這個事情,我的朋友告訴我:“爺爺雖然非常嚴厲,但是我們要知道測驗考試本身的意義在於什麼。它是對你過去一段時間學習知識的測試,是一個查漏補缺的過程。”我知道我的朋友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同時也理解了爺爺的良苦用心。


考了95分卻捱了批評?這是為啥?

在這裡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平時的測驗考試你是更在意自己考了多少分,還是更在意自己錯了多少題?

看到這個問題你也許會覺得這有什麼區別麼?

給大家解釋一下,當看到成績好的時候當然我們都很開心,這說明在「檢測的知識範圍內」你學習的結果還是比較不錯的。這裡我為什麼會用到「檢測的知識範圍內」呢?我們常常聽別人說到“會的不出,出的不會”“這次出的題不太符合我胃口”之類的話,這就說明還有一部分知識沒有學會或者學紮實。一份試卷不可能把書本上的知識全部涵蓋,出題者在出題的時候會出一些比較重要的知識點和一部分拔尖的試題。考試的目的就是檢測一下你的學習成果。既然花時間做了一套題,就要物盡其用。我們不需要研究出題者的目的和方法,只需要知道試題中的知識點是否懂了,如果弄懂後能活學活用,舉一反三這樣就再好不過了。而不是單純的看考了多少分,那些沒有在「檢測範圍內的」考點並不代表著不重要,也不代表著你都會了。


考了95分卻捱了批評?這是為啥?


如果僅僅是看那些考試的成績,那麼考試也將失去意義。試問那些錯了的題是因為不會還是馬虎?那些做對了的題就一定弄懂了麼?比如說我們通過排除法,試探法得到的選擇題的答案。即便是這個題做對了,實質上對於這道題本事是沒有弄懂的。既然是測驗,就要起到測驗的價值。否則到關鍵時候的考試就有可能會出現「會的不出,出的不會」這種情況,不要到時候追悔莫及。

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能每個人的方法不一樣,但是我們都希望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能有一個好的成績。雖然這個時代不能用成績去衡量一個人的能力,但就看待事情的不同的方法也會對個人造成很大的影響。希望今天的故事能在你的學習道路上能帶給你一些啟發。

最後祝那些為考試正在奮鬥的小夥伴:

考了95分卻捱了批評?這是為啥?


考了95分卻捱了批評?這是為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