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真的並非絕世美女?那為何卻能名列“四大美人”之中?

中國古代史中,四大美女的名號一直有之。不過時代的不同,人物也會出現相應的變化。其中一個版本便是春秋西施,大漢王嬙,三國貂蟬,盛唐玉環。

後人用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來形容四人美貌到不可方物的地步。然而,這些被後人評出來的四大美女,真的如傳聞般美豔動人嗎?

王昭君真的並非絕世美女?那為何卻能名列“四大美人”之中?


隨著技術的發展,這些曾經雲遮霧罩的千古之謎,也有了大白於天下的機會。考古學者們發掘了昭君墓,對王昭君的遺骸進行了復原。當下,復原技術已經達到了很高的精度,對面部的還原度達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

然而,還原後的結果卻讓人大失所望。傳聞中的女神竟然只是個“大媽”模樣?

其實,還原後的王昭君樣子並不差,眉目流飛,尚有動人之處。只是,和人們心中的期許程度完全不成比例。正當人們爭相一睹千古美人的絕世顏容時,滿懷的期待也就瞬間轉化成同樣多的失望。

以王昭君還原後的情況來看,作為一般美女倒也尚可,而想要名列四大美人譜,卻無異於痴人說夢。

王昭君真的並非絕世美女?那為何卻能名列“四大美人”之中?


那到底是因何緣故,讓她的芳名能夠流傳千古,最終名列千古美人榜前四的位置呢?

王昭君墓址成疑

昭君出塞的故事,在中國乃是耳熟能詳,婦孺皆知的故事。當時的匈奴領土,按照現在來看基本上是在內外蒙古的區域。而王昭君作為單于王妃,據史料記載死後埋在了匈奴的領地,後人稱之為"青冢"。這個名稱出自杜詩的註解:"北地草皆白,惟獨昭君墓上草青如茵,故名青冢"。

然而事情並沒有想的那麼簡單。作為匈奴單于的王妃,已經屬於皇族的序列。為了避免為人所盜,必然有所防範。有人以匈奴和中原王朝不同來反駁,但是要知道,王昭君乃是漢人。又在皇宮生活過,對於這等事情,必然瞭若指掌。所以死後故布疑冢,也是情理之中。

王昭君真的並非絕世美女?那為何卻能名列“四大美人”之中?


事實上,昭君墓除了眾所周知的"青冢"之外,還另有十幾處之多。眾所周知的"青冢"卻被很多史學家認為是衣冠冢而已。至於真正的昭君墓在哪裡,再沒有新的史料證據出現的情況,一切都只能是猜測。

既然無法判定王昭君的真實墓址,那麼還原的“王昭君”或許只是同時代的另外一個人而已。

除此之外,頭部復原技術的使用其實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並非隨便有一個顱骨就能完整的重現真實的面貌。其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還原,依舊值得商榷

我國最早進行復原的古屍體,乃是秦朝人辛追。然而,能夠復原辛追,是因為其屍體雖歷經千年,卻依舊保持了較好的狀態。使得復原技術能夠幾乎逼真的再現出本人的原始模樣。

王昭君真的並非絕世美女?那為何卻能名列“四大美人”之中?


然而,王昭君卻並不一定會有同樣的運氣。如若僅剩下一片骸骨,想要對其進行逼真還原,對目前的技術而言,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即使真的找到了王昭君的遺骸,至少當下依舊沒辦法一睹這個千古佳人的盛世美顏。

昭君到底美不美,應該放進歷史中尋找答案。

說到審美觀,很多人總會想到唐朝。認為大唐以胖為美,然而卻是貽笑大方。即使盛唐,也並非以肥胖為美。

大唐詩人描寫美女的詩句燦若繁星,其中尤以白居易的“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可見,唐時,人們對女性美的觀念,依舊是身材凹凸有致,絕非肥胖臃腫。

王昭君真的並非絕世美女?那為何卻能名列“四大美人”之中?


而其他朝代對美女的要求,其實也都大同小異。

如和西施相關的詩句中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很難想象一個手捂胸口的肥胖之人,能讓人生出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美好感慨來。而趙飛燕更不用說,一個相傳能在手臂上舞蹈,腰細到盈盈一握地步的女人,也同樣不可能是珠圓玉潤的樣子。另外環肥燕瘦的另外一人——楊玉環。據考證也不過是剛剛滿百的身材,而相對於165釐米以上的身高,也只是體態略微豐腴而已。

數千年來,在女性身材容貌方面的標準一直想對穩定。所以由此可見,作為另外一個證據,復原的那個人絕非是王昭君。

王昭君真的並非絕世美女?那為何卻能名列“四大美人”之中?


當然,歷史上美女無數,而四大美女的名額僅有四個,孰上孰下,必然有著一定的標準。那這個標準是什麼呢?

古代美女審美標準大體有如下幾項:膚若凝脂,纖纖玉手,鬢髮如漆,面若芙蓉,眉若遠山,目如秋水,鼻若瓊瑤,朱唇含春,嬌齒若貝,酥胸若雪,楊柳細腰,才藝雙馨等。

雖然這個標準看來極為苛刻,能具備其中數項,便無愧於美女的稱呼。想要兼而有之,何其難也?這也是歷史上美女如同過江之鯽,卻最終唯有四人摘得桂冠的原因所在。

王昭君真的並非絕世美女?那為何卻能名列“四大美人”之中?


然而王昭君能名列四大美人,能夠為世人所推崇,名列四大美人之二,除了先天的優勢外,王昭君才藝更是過人。從她後來輔佐單于,併為匈漢兩國做出的卓越貢獻就能看出,她絕非那種徒有其表之人。

《漢書》記載昭君出塞後,"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呔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成了當時漢匈和平共處的景象的最好描述。而這一切,正是得益於王昭君的自我犧牲精神,為漢匈兩國創造了數十年的和平,同樣才是其能夠一舉封神的根本要素。

王昭君真的並非絕世美女?那為何卻能名列“四大美人”之中?


數百年後,唐朝詩聖杜甫,為懷念王昭君而寫下了著名的《詠懷古蹟·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歷史悠悠,人心自會做出評判,王昭君終究以浩世之美,無疆大愛留名青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