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風情畫卷——鄂爾多斯婚禮

民族風情畫卷——鄂爾多斯婚禮

內蒙古鄂爾多斯,是一個信義墨守800年的燃燈部落,是一個綻放千年蒙古宮廷禮儀的遊牧之眾。鄂爾多斯歷史悠久、地域遼闊,蘊藏著燦爛的民族文化和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蒙古民族傳統風俗和禮儀保存最為完整的地區之一。這裡有著神聖悠遠的古如歌、保存完整的成吉思汗祭祀儀式、還有已經凝固了時間的鄂爾多斯青銅器等等文化明珠,而有著濃郁生活氣息、獨特民族特色的鄂爾多斯婚禮,無疑是這其中最為耀眼的一顆。鄂爾多斯婚禮涵蓋了蒙古族歷史、文化、風情、禮儀等各個方面,成為迄今保留最完整、內容最豐富的一部蒙古民族風情畫卷,2006年“鄂爾多斯婚禮”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民族風情畫卷——鄂爾多斯婚禮


婚禮,蒙古語稱為呼日木,和大多數民族一樣,蒙古民族也非常重視婚禮。由於地域遼闊、部落眾多,不同地區、不同部族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婚禮習俗。總的來說,蒙古民族的婚禮可分為鄂爾多斯婚禮、察哈爾婚禮和科爾沁婚禮等。而其中,鄂爾多斯婚禮最具特色,它較完整地保留了12世紀蒙古族婚禮的程序,用幽默詼諧的韻文、祝頌詞與歌舞相伴,使得婚禮儀式歡樂喜慶又不失莊重大氣。

鄂爾多斯婚禮發源於古代蒙古,形成於蒙元時期。鄂爾多斯,蒙古語意為“有很多宮帳的地方”,這宮帳指的便是成吉思汗陵內的八座存放黃金家族遺物的白色宮帳,俗稱八白室。鄂爾多斯是成吉思汗長眠的地方,為了讓蒙古民眾永世銘記成吉思汗的蓋世功勳,窩闊臺汗根據薩滿教習俗創建了成吉思汗祭典,建立了八白室,並任命達爾扈特部守護八白室。15世紀,隨著鄂爾多斯部進入鄂爾多斯地區,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安奉在鄂爾多斯境內的甘德爾敖包上,鄂爾多斯婚禮便以其特有的儀式程序流傳在鄂爾多斯民間。

民族風情畫卷——鄂爾多斯婚禮


鄂爾多斯婚禮的一些主要儀式與規矩,都是從12世紀的蒙古婚禮發展、演變而來的,其中富有特徵性的內容有:

哈達定親:男方請一位媒人向女方提親,試探對方的態度。女方若有意,男方媒人便領著未來的新郎再次去女方家,送禮獻哈達;女方接過了哈達,這門親事就算定下來了。所以人們稱其為“放下了哈達,就釘下了釘子”。

佩弓娶親:古代的蒙古草原,地廣人稀,山高路遠,再加上搶婚制的存在,給迎親嫁娶帶來了許多料想不到的襲擾,難免險象環生。娶親隊伍佩弓掛箭,以備不測時的武力防禦。時至當代,婚禮上的新郎官仍然佩弓掛箭,但它早已失去原先的用場,卻成為一種象徵陽剛之美和烘托男兒英氣的標誌。

擋門迎婿:當娶親隊伍來到女方家門前的時候,大嫂和伴娘先將新郎等擋在門口,不讓進家。此時,只好由男方能說會道的“諢精”(祝頌人)出面,與女方大嫂進行一番舌戰,而後新郎方可進家。這是蒙古古代搶婚制和部落內部禁婚制的必然產物。遊戲的目的,就是對新郎進行“驗明正身”。當代,它已成為鄂爾多斯婚禮中最精彩最風趣的場面。

獻羊祝酒:這是男方向女方獻羊背子,獻祝酒詞的隆重儀式。羊背子,蒙古語稱“修斯”,就是全羊宴。獻放羊背子,是蒙古族的最高的禮節,也是最重的禮品。敬酒要從女方主婚的開始,依次向每位客人敬獻三三九盅酒。由男方祝頌人唱三遍祝酒詞,新郎官跪拜著敬三次酒。

求名問庚:蒙古人非常講究新娘的名字,不能與婆家長者的名字相同。而且也十分講究新娘和新郎的屬相不能相剋。所以,特意安排有該項儀式,為的是弄清姑娘的芳名和生肖,以備改名或更齡。“求名問庚”是鄂爾多斯婚禮中耗時最長,內容最多的部分。由男方祝頌人與女方伴娘或祝頌人之間以對詩的形式進行。正因為如此,它自始至終充滿哲理性、知識性和文學性,富有詩情畫意,引人入勝。

分發出嫁:這是在女方家中舉行的儀式,因為它將宣告一個姑娘少女時代的結束和婦人生活的開始。分發梳辮儀式,由女方聘請的“結髮爹孃”來主持。蒙古民歌中所唱的“六位父母”,便是指親生父母、公爹公婆和“結髮爹孃”。所以,“結髮爹孃”的角色十分重要,必須由一對完全的父輩夫妻來充當。首先由“結髮爹”用新郎佩帶的象牙筷子或白翎銀箭或羚羊角,將新娘的秀髮從頭頂正中間向兩邊分開;再由“結髮娘”用清純的泉水或聖潔的奶水將新娘的長髮反覆梳理,然後編成12股細辮子,纏在頭飾腮垂上,再戴以雍容華貴的頭飾和繡龍圓頂帽子,蓋上藍色或紅色的蓋頭。

送親路上:“送親歌”是鄂爾多斯婚禮上最動人、最迷人的歌聲——

在那沙灘上奔馳的,

額霜駿馬是我們的。

蟒緞和珊瑚裝扮的,

美麗的姑娘是人家的。

在那冰灘上奔馳的,

銀斑駿馬是我們的。

銀子和珊瑚裝扮的,

美麗的姑娘是人家的....

在動人的歌聲中,幸福的新娘告別親人,告別家鄉,走向遠方,走向婆家。

在送親路上,還有一個有趣的遊戲,那就是“搶帽子”。新郎在娶親過程中,會受到女方的多種考驗,搶帽子”便是其中之一。送親方與娶親方互相進行賽馬時,一位小夥子會突然用鞭杆將新郎官的帽子搶到手,以此檢驗新郎的脾氣德行和應變能力。“搶帽子”遊戲,也是從古代婚札上的“叼羊”習俗演繹而來的。

聖火洗禮:蒙古民族是遊牧民族,歷來將火視為聖潔的神物。牧人們認為,火能避邪禳禍,火能祛病消災。所以新娘嫁到婆家之後,首先必須接受聖火洗禮。新郎用馬鞭子牽著新娘的手,從聖火堆間教款走過,方可進人婆家的門。

跪拜公婆:新娘來到婆家之後,跪拜公婆和“認大小”也是一種很重要的程序。新娘在伴娘的攙扶下向公婆行“三拜九叩”禮。認過大小後,新郎為新娘掀開神秘的面紗,並由婆婆將象徵家庭權力的銀製茶勺交給兒媳。從此,新娘便成為婆家的新主人,開始人生道路上的新生活.....

鄂爾多斯婚禮凝聚了蒙古民族禮儀風俗的精華,成為當代保留最完整、內容最豐富的一部蒙古民族風情畫卷。它以幸福、吉祥、喜慶、熱烈的情緒貫穿始終,展示了民族魅力,表達了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具有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越來越多的文化融合也使得歷經數百年來的鄂爾多斯婚禮習俗正在慢慢演變。

時代的變幻與發展使得現在的蒙古族青年在婚禮儀式中無法將傳統鄂爾多斯婚禮所有流程一一呈現,於是人們便將它用文字的方式整理留存,也將它改編搬上了舞臺與熒屏,使其從草原走進都市、走向世界。1976年,鄂爾多斯著名祝頌人策・哈斯畢力格圖根據民間口頭資料整理出版了第一本《鄂爾多斯婚禮》。1977年,鄂托克旗烏蘭牧騎用歌舞形式首次將《鄂爾多斯婚禮》搬上了舞臺。2005年,由鄂爾多斯民族歌舞劇院創作排演的大型民族音舞詩《鄂爾多斯婚禮》首演大獲成功。2019年3月,鄂爾多斯民族歌舞劇院也受湖南衛視的邀請,將《鄂爾多斯婚禮》通過《天天向上》的欄目演繹在千家萬戶的電視熒屏中。

古老的民歌、優美舞蹈、亮麗的服飾,鄂爾多斯婚禮將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融為一體,並以其獨特的魅力流傳了800多年。隆重又熱烈,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文化品味,以幸福、吉祥、喜慶、熱烈的情緒貫穿始終,表達了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自始至終都洋溢著迷人的蒙古族風情。其所蘊含的已不僅是久遠的歷史與文化,承載的是世世代代的誓約與承諾,守護著的是由衷的愛戀與不變的真心。

來源《農村青年》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