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的迷思》:一本挑戰流行育兒知識的書,顛覆父母三觀

讀完《教養的迷思》,我之前掌握的育兒理論幾近傾覆,作者哈里斯用詳實的研究數據證實了她的全新理論,我不得不開始重新思考“原生家庭”這個詞彙。

《教養的迷思》:一本挑戰流行育兒知識的書,顛覆父母三觀

在評判一個人的人格時,我們習慣性地聯想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教養的迷思》中,哈里斯並未完全否認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但是,她認為對孩子人格影響更多的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所處的群體。

在大多數人的觀念裡,父母是否讀書、是否經常吵架/打架、是否離婚、是否嗜酒成性等因素,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深遠。

這些在我看來對孩子有重要影響的因素,事實上並未在孩子人格形成上有諸多作用。

讀完這本書,對於作者的觀點,大部分贊同,少部分持懷疑態度。尤其是作者強調的“父母不該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太過於焦慮”,我十分贊同。

《教養的迷思》:一本挑戰流行育兒知識的書,顛覆父母三觀

下面分享一些書中作者的觀點及相關理論支持,希望您也能收穫一二。

1.1997年,一位發展心理學家以“早期母親照顧的缺失會給嬰兒帶來長久的傷害嗎?”微課題做了相關研究,最終她的結論是:不會。假如孩子去了託兒所接受早期教育,託兒所水平的高低也不會影響到孩子。

2.在我們的社會中,我們過於強調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紐帶。我們談論要花“高品質”時間與孩子在一起;離婚家庭的孩子要經常往返於兩個家庭之間,使他們有可能與父母在一起度過“高品質時間”。但是,如果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如此重要,那為什麼孩子們都不願意回家?為什麼我們還需要宵禁?

《教養的迷思》:一本挑戰流行育兒知識的書,顛覆父母三觀

3.英國的生態學家約翰·阿徹說:“許多小動物身上的特徵不是成年行為的先兆,而是幫助小動物發展的動力。”對嬰兒來說, 對父母的依附是必要的,但對大孩子來說並非如此。

4.對大多數孩子來說,不同的照顧方式對孩子的發展不會產生影響。

5.一個研究觀察了三種類型的家庭:沒有父親的家庭,有同性戀母親的家庭,以及靠現代生殖技術,如捐贈精子而獲得小孩的家庭。

有的母親是同性戀,有的是異性戀;有的是單親,有的是同居者。

這些母親的孩子的適應性和行為表現與其他家庭的孩子沒有差異,他們的表現甚至還優於一般孩子。

在家庭組合這個變量上,研究者沒有找到這些家庭的孩子與別的孩子有什麼不同。有父親的孩子跟沒有父親的孩子,表現都一樣好。

6.一個家庭的物質環境,例如是公寓還是農莊,寬敞還是擁擠,凌亂骯髒還是乾淨整潔,家中放著藝術品、廚房放著豆腐,還是家中堆滿汽車零件、廚房放滿零食,這些對孩子來說一定很重要的事,結果發現也對孩子沒產生什麼影響。

7.不是好的教養方式培養好的孩子,而是好的父母培養好的孩子。

8.在父母面前行為惡劣的孩子,在同伴面前不一定表現惡劣,反之亦然。兩個情境中惡劣行為的相關係數只有0.19,這意味著即使你看到一個孩子在父母面前的行為,但你並不能預測她在同伴面前的行為。這個相關係數不是零,事實上,它已經具有統計學意義了。

《教養的迷思》:一本挑戰流行育兒知識的書,顛覆父母三觀

9.我們希望孩子獨立,但同時又希望他們與我們建立緊密的情感紐帶。

10.在我們的文化中,有一條規則就是:聽專家的意見。今天這些專家告訴我們孩子需要大量的關注和愛。當孩子做錯時,我們要跟他講道理,而不是揍他們。我們要讓他們遠離毒品和性,如果他們對我們的話置之不理,我們要摸清楚他們的行蹤。儘管我們煞費苦心,如果他們還是不成器的話,那一定是因為我們沒有執行好專家的意見。

11.將人劃分為不同的群體就足以引發歧視行為。

12.人類的行為不是與生俱來的,因為它因群體而異,必須通過學習才能學會。我們知道孩子習得了社會行為,因為他們與生長環境中其他人的行為很相似。不是出生的環境,而是生長的環境。

13.孩子認同父母,從而學習父母的行為,認同會形成超我,超我使孩子不逾矩。

14.取笑是群體最喜歡用的武器,它能夠讓世界上任何地方不遵守群體規則的人改邪歸正。取笑對有些人不起作用,例如,那些自己不知道做錯了什麼或者不願改的人,但他們的命運更糟糕,即他們會被趕出這個群體。

《教養的迷思》:一本挑戰流行育兒知識的書,顛覆父母三觀

15.有研究者對瑞典的一群孩子進行了跟蹤研究,從他們十八個月開始到十六歲時結束。有些孩子最初膽小害羞,另一些孩子正相反,吵鬧不已,無拘無束,這些特徵在十八個月至六歲期間沒什麼改變。但從六歲開始,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那些過於吵鬧、不安分的孩子逐漸變得安靜下來,最初膽小害羞的男孩也跟其他的男孩沒什麼兩樣了。那些膽小的女孩變化不大,但膽小的男孩變化很大。膽小害羞在男孩中是不被接受的。

16.小孩子的目標不是成為一個成功的大人,就像一個囚犯的目標不是成為一個成功的監獄看守一樣。小孩子的目標是成為一個成功的孩子。

17.嘲笑和逃避成年人在孩子群體中很普遍。每一代孩子都有自己的新花樣,他們用不著向大孩子學。但有的傳統是大孩子傳給小孩子的,併成為兒童文化的一部分。

18.在一代人中,文化是可以改變的,也可以從無到有。年輕一輩的更容易接受新思想,更可能是改革創新者。在日本的宮崎縣幸島的一群日本獼猴中,有一隻叫艾蒙的四歲小獼猴發明了一種將麥子與沙子分開的方法,艾蒙把混有沙子的麥子一股腦兒撒到大海中,麥子浮在海面上,沙子沉了下去。艾蒙的同伴向它學習,除了最年長的獼猴,其他的獼猴都學會了這種方法。

19.格林爵士說:“在公立學校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學到任何有用的東西,而是塑造人格和陶冶情操,培養正確的社會形象,結交正確的朋友。”

20.女孩不像男孩,直接表現出敵意,她們報復敵人的辦法是離間敵人,把敵人的朋友變成敵人的敵人。在女孩群體中當領導者是有風險的,人家會說你高傲、專橫。女孩不喜歡對朋友發號施令,她們更喜歡合作和輪流坐莊。

《教養的迷思》:一本挑戰流行育兒知識的書,顛覆父母三觀

21.與抽菸的同伴在一起決定一個青少年是否會嘗試抽菸,而他的基因決定他是否會上癮。

22.研究者對美國西北部地區一個城市裡的254名黑人青少年進行了調查,發現大多數孩子跟單身母親一起生活,有的男孩跟親生父母一起生活,有的男孩跟母親和繼父一起生活,還有其他形式的家庭組合。研究者的結論是:在這個樣本中,無論是喝酒、吸毒、青少年犯罪、輟學或心理壓力方面,單親家庭的孩子與其他家庭的孩子沒有什麼區別。

23.頻繁搬家會危害孩子在群體中的地位,干擾他的社會化,因為他很難去適應群體的行為規範,尤其是當這些行為規範不斷髮生變化時。家庭收入決定孩子住在什麼樣的社區,決定了他有什麼樣的同輩群體。頻繁搬家和低收入會增加孩子輟學的風險。

24.離婚對孩子不好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它會帶來嚴重的經濟懲罰。父母離婚後,孩子的生活水平會嚴重滑坡,經濟狀況將決定他們住在哪裡,住在什麼地方對他們有很大的影響;

第二,孩子要到新的地方去。有時候他們要搬好幾次家;

第三,增加他們遭受身體虐待的風險,與繼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受虐待的可能性更大;

第四,離婚破壞了孩子的個人關係。

25.如果你偶爾發脾氣,打了你的小孩,你不會給他們造成永久的傷害,但是會傷及你們之間的關係。如果你不公正,而他們已經意識到這一點的話,你將失去他們的尊敬。

26.加拿大約克大學的社會學家安瑪麗·安伯特,她讓約克大學的學生將他們讀大學之前的生活按自傳體的形式寫出來,為了讓他們能更好地完成寫作任務,她給他們附了一些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什麼使你不快樂?”學生的回答讓她非常吃驚。只有百分之九的大學生說父母對自己不好,但是百分之三十七的大學生描述了他們如何被同伴欺負的經歷,並認為這些經歷對他們產生了持續的負面影響。

27.一對同卵雙生子,在幼兒時期被分開,在不同的收養家庭中長大。一個成為鋼琴演奏家,非常有才能,在明尼蘇達州交響樂團演出時擔任鋼琴獨奏。而另外一個連一個音符都不會彈。

既然這兩個人有相同的基因,那麼,她們之間的差異一定是由環境引起的。果然,有一個雙生子的養母是鋼琴老師,在家裡教鋼琴,而另一對養父母則什麼樂器都不會。但是,是不懂音樂的父母造就了一位鋼琴演奏家,而音樂教師的小孩連一個音符都不會彈。

《教養的迷思》:一本挑戰流行育兒知識的書,顛覆父母三觀

28.孩子在聰明孩子多的學校學到的東西會多一些,在犯罪率低的社區不大會惹是生非。但是一個智力在中等以下的孩子如果上了一所學校,裡面孩子的智力都是中等以上水平,那麼他很有可能會受到同伴的排斥。一個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在一個大家都很有錢的地方往往會覺得不自在。

29.父母意味著享受為人父母的快樂。如果你不覺得快樂,那說明你做得太過頭了。

30.專家們總是想方設法把快樂和自發行為從兒童教養中抽取出來,將兒童教養變成一件苦差事。

31.為人父母已經被促銷過了頭。你一直相信你對孩子的影響的程度,比你真正可以做到的還要多。

32.教養假設把孩子變成父母焦慮的對象,父母整天擔心不已,唯恐做錯事,害怕一個字或一個眼神都會毀了孩子的一生。父母變成了孩子的僕人,還是令人不滿意的僕人,因為教養假設的鼓吹者把僕人的標準定得如此之高,根本沒有人可以達到這個標準。

33.父母沒有能力塑造孩子的人格。在人格方面,孩子與父母相像有兩個原因:因為他們繼承了父母的基因,因為同屬於一種文化或子文化。

34.孩子被社會化,他們的人格是被家庭以外、與同輩在一起的體驗塑造的。

35.你的基因與你如影隨形,但是你與父母和兄弟姐妹相處時習得的行為模式,只有當你與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才是有用的。孩子不會被迫將以前習得的行為吃力地帶到新的情境中,他們完全有能力根據目前的環境習得新的行為。

《教養的迷思》:一本挑戰流行育兒知識的書,顛覆父母三觀

36.家長在家裡起作用。我對“如何”問題的回答是,關係對所有的人類都起作用。

37.基因是如何影響青少年加入什麼樣的群體?基因間接地影響青少年的人格、智力和才能。有聰明和責任心基因的孩子多半會加入愛學習的群體中,有冒險和尋求刺激基因的孩子多半會加入他父母不首肯的群體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