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助農水果頻頻翻車,看完之後你還敢買嗎?


購買助農水果頻頻翻車,看完之後你還敢買嗎?


“說到助農水果,我不信有人比我慘。”一位網友曬出了自己買的助農草莓,近40個草莓大多都已發黑腐爛。

買了另一家助農草莓的用戶收貨後檢查,雖然品相看起來不算好,起碼沒有壞果。但她過秤後發現,承諾的3斤貨實際不足2斤,和客服聯繫了一次也沒得到回覆。

購買助農水果頻頻翻車,看完之後你還敢買嗎?

村道路封阻、物流運輸困難,導致疫情期間許多地方農產品滯銷,電商平臺紛紛上線了助農項目。李蓉依最近一個月買了近10單助農商品,她列舉著,醜橘,特別酸;芒果,都是青的,放幾天又都蔫了;雞蛋,比正常雞蛋小一半。

李蓉依告訴字母榜,因為最初買的助農水果丹東草莓和粑粑柑質量都很好,她才繼續下單,但她逐漸發現,收到的助農商品有質量不錯的,也有質量差的,而後者的概率更大,“買助農商品就是一場‘人品’遊戲。”

微博故事紅人顧扯淡前幾天看到因疫情困難、農產品滯銷,於是下單買了助農水果,“剛剛拆箱吃了個橘子,我覺得你們家的東西滯銷和疫情關係應該不大,這麼難吃、這麼小不滯銷才怪”,他吐槽道。

這條微博評論區,許多網友也貼出了自己踩雷的助農水果。近一個月來,在各個社交媒體上,能看到一些令消費者滿意的助農商品,而令人失望的也不在少數。大家買的愛心助農商品為什麼會頻頻翻車?

1:“你日常買的農產品都是篩選過的等級貨,篩選率從10%-50%不等。”微博大V水獺otter提到,“而你看到某某地區農民積壓xx萬斤都是統貨。你要是‘助農’,他就會把統貨發給你,其中至少一半應該是被扔掉或者罐頭廠的。”

所謂統貨,是指不分質量、規格、品級,按統一價格出售的商品,筆者最近理解了商超貨和統貨的區別,在超市買的800g裝荔浦芋頭要近20元,在電商平臺下單的3斤裝荔浦芋頭只需15元,但前者表皮乾淨,幾乎無壞損,後者則表皮沾滿泥土,裡面也有一部分已經爛掉。

筆者意識到,商超售賣的農產品價格較高是因為附加了一部分篩選商品的成本,而以便宜價格購買的商品要在無形中承擔一些壞損成本。

一位賣煙臺蘋果的電商賣家表示,他們家店鋪走量最好的就是統貨,價格較低的單基本還要夾雜很多三級果銷售。“一二級的貨賣不動,需求少,基本都是客商批發市場或者有供貨渠道走掉。”

與在線下商超、水果店購買水果不同,用戶在電商平臺購買的助農水果往往是量販裝,價格實惠是用戶選擇在電商平臺購買助農水果的重要甚至是首要原因,如果商品價格與線下商超、水果店相差無多、或者更高,則會面臨銷量受阻的處境。

購買助農水果頻頻翻車,看完之後你還敢買嗎?


知乎用戶羅伊家在四川醜橘等新興柑橘主產區,家裡有個大果園,她父母是做水果代辦生意的,會幫助外地果商找果源、談價格、促成交。

一般情況下,電商店鋪為了控制成本,比較喜歡用電商果,追求的是成交量,也會有店鋪會賣高等級的貨,但多半是自有果園的賣家。

他們家的線上店鋪每次發貨都會挑好的果賣,因為產量有幾萬斤,網銷出一批後,剩下的仍舊可以走批發價,但囤貨的電商店鋪就得將所有貨都銷售出去。

通過查詢發現,羅伊家的店鋪評分好評率是100%,商品評價也較好,但許是因價格與線下相差無多,銷量並不高。

除了壞果,按購買價、實際可食用的斤數與線下價對比,有些助農商品也還是實惠的,“以後如果碰到便宜的,我可能還是會繼續買。”

在商業運營邏輯面前,價格與質量,本就是無法調和的矛盾,當用戶以遠低於市場的價格購買了商品,收到的貨品等級就可能更低,即便產地直髮減少了中間商環節。

2:平臺為解決農產品滯銷推出的助農活動,有時會被中間商利用,“助農助的不是農民,是中間商。”一位用戶經歷了數次助農水果翻車後意識到這一點。

3月6日,快手網紅辛巴發出一封道歉信,信中表示,本想要為助農事業做些什麼,沒想到熱情和信任被供應商鑽了空子,“他們在未告知我們的情況下,私自退款了大量地區的訂單,原因是成本太高,地區太遠,他們成本太大;對可以發貨的地區缺斤少兩。”

這源於此前辛巴團隊推薦的一款助農水果被用戶大量吐槽。“要不是巴哥和貓貓說是助農,我是不會買的。沒一個能吃,說是淨重9公斤,加箱子10公斤,結果重量不足。”這位粉絲曬出的圖顯示,芒果是青色的,而商品連箱子稱重也不過8.4公斤。

“有些助農商品實際上是商業操作,僅僅是消費普通良善之人的惻隱之心罷了。”生鮮行業從業者、知乎用戶“九山之濱”表示。

一些打著助農旗號的店鋪實際上為中間商、供應商經營的店鋪,“我買的助農水果,廣西沃柑是雲南發的,福建紅芭樂是成都發的。”一位用戶說。

九山之濱透露,用戶收到的水果品質不佳的一個原因是,許多助農產品賣的是落地果,這些果子本來一部分會當作垃圾處理掉,另外一部分會以非常低廉的價格出售給果汁廠,但現在他們通過電商平臺將這些廢品以正常稍低的價格售出,“是如假包換的智商稅。”

九山之濱說道,這類品質不佳的水果銷售單件利潤不高,一般只賣十幾元,還要覆蓋包裝、郵費和人力成本。一般都是以量取勝,因為價格便宜中招的人很多,索賠又很麻煩,大部分人中招後也不計較。“如果做得好,一個月可以賣幾十萬份,即使每份只賺3元,差不多也有百萬左右的利潤。”

羅伊也表示,商家賣次果的價格是以成本價翻倍賣,但除去成本,單筆訂單的利潤不算太高,主要是走量。

據羅伊介紹,果品分類比較複雜,從大類的角度,最優的是產地鮮果,其次是果商囤凍庫的凍庫果,再次是次果。而水果代辦群裡就有電商店鋪專門來收次果,用作網銷,“一來二去,大家就把這些果稱作電商果。”她出示的一張群聊截圖顯示,一位群友正在群裡求購不知火(醜橘)電商貨,“市場不要的,青苔,藥花,黑屁股,樹脂病果。”

“這種果當然便宜,所以經常在網上可以看到遠遠低於產地批發價的水果。”羅伊說,自從知道了電商果,她特別反感別人說他們家是做電商的,“一分錢一分貨,老話準沒錯。”

3:

愛心助農的模式早已存在。盧倩倩在去年加入了一個愛心助農平臺,其模式為繳納168元的代理費,通過自己的微信群等社交渠道售賣平臺水果,另外,邀請一名代理加入平臺可得128元的獎勵金。

對愛心助農平臺售賣的水果品相和線下商超不同的原因,他們的解釋是,“超市裡水光溜滑的水果,吃起來卻不好吃,原來那些水果都打了防腐劑、增鮮劑、甜蜜素,放半個月二十天都不會爛;而我們愛心助農平臺的水果,現摘現發,不打防腐,不打催熟,雖然醜了點兒,但營養健康,絕對的原生態。”

愛心助農甚至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產業流程。“許多老農照片都是職業模特擺拍,他們的照片你可以在很多不同類型的產品中發現。”據九山之濱透露,線上賣水果的一種操作模式是,專賣落地果。派人去垃圾場、河邊、果園撿,“基本零成本”,一年只賣3個月,3個月後休息,半年後差評歸零,然後繼續經營。

購買助農水果頻頻翻車,看完之後你還敢買嗎?

曾在一家水果店鋪做客服的小劉總結了黑心商人的操作流程——店鋪是買來的,自帶店鋪等級;圖片是PS的;包裝一言難盡,水果這類商品,如果包裝不好很容易腐爛或在運輸途中損壞;而評價是刷來的。

上述客服表示,由於貨源不穩定,有可能收到一次質量尚可的貨品,但下一次可能就翻車了。“至於來找客服理論的消費者,如果態度好,那就給點錢打發了;如果態度不好,那就多給點錢打發了。”

一位購買了愛心助農水果的用戶說,她收到的醜柑又小又癟,不甜還有些苦,但她看到商品評價裡,全是果子飽滿、包裝上乘的返圖,她嘆了口氣,“再也不參與這種愛心活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