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在位發生“玄武門之變”,為什麼“靖難之役”發生在朱元璋死後?

大馬哈魚12


是要將他們兩個進行對比嗎?那麼從整體來看,李淵和朱元璋差了不止一籌,不是黑化鼓吹,但是實際的情況就是朱元璋能夠吊打李淵,且看我仔細的分析:

從表面上來看似乎兩人都是半斤對八兩,什麼開國皇帝,什麼有傑出的後代,什麼壽終正寢什麼的,但是他們兩個取得政權的過程決定了事件發生的結果;

先說說李老頭,他可能是中國史上最沒有尊嚴的開國皇帝了,能夠用短短几年的時間推翻偌大的隋朝,不能說他沒有兩把刷子,但是也是僅僅在開過之後的幾年時間裡手裡的皇位被屬於自己最親的兒子給奪了去;如果在推翻前朝方面放大的話,會錯誤的估計他的個人魅力,如果在用窩囊的被兒子“推翻”評價李淵的話,也是有所片面的,但是在後世的評論中是絕對不會出現鎮壓一個時代的詞,他還沒有絕對的個人威望做到真正的“一言九鼎”,在現在看來,作為一位開國之主的李淵還是略顯不足的,一個半傀儡半實力的開國皇帝,達不到權利的統一,聲音的一致,下轄各種不穩定的因素顯然超出了其能力範圍,說難聽點,李淵沒能在第一時間顯示出自己的 威望,又或者說從最開始的時候(代表的世家大族)已經決定了其大概率被“謀逆”的基礎吧;

而用來形容中國歷史上得位來歷最正的皇帝朱元璋就和李淵有很多的不同之處,首先,從最開始的底層開始的迫不得已的逆襲之路,這是在中國古代所有的開國皇帝中條件最差的,沒有之一,而且沒有這樣那樣的亂七八糟的關係,涉及到的利益關係不是很多,能讓他妥協的東西不是很多,個人威望已經達到頂峰,能夠威脅到其地位的人在那個時代是沒有的,說句不好聽的話,他就是那個時代的唯一,誰都沒有能力替代;然後咱們再看看“靖難之役”發生的特殊情況,要說朱元璋的傳位思想也是最正的——立嫡立長,而不是立賢,奈何傳位過程中出現偏差,兒子死了,按照他的安排讓孫子繼位,而孫子手下一撥人急於想幹點事情,於是就各種“逼迫”,不過很可惜的是朱允炆的這種“逼迫”是無差別的逼迫,造成了很多人的不滿;而咱們的另外一個主角燕王也是心裡的各種不服不憤,達到了和當時李世民類似的地步,趁此機會那就政變吧,再加上帶兵人才等的原因,就成就了“永樂大帝”的傳說;要說朱棣是絕對沒有膽量造他老子的反的,說句不客氣的話,即使當時他政變成功,他老子還活著的話,一句話能直接讓他崩盤。

不同人處理事情可能都有所不同,結果也是有所不同,我們做事的時候唯一能做到的是認真的分析各種因素,形成屬於自己的風格,做到自己的認為的最好,逐漸有意識的鍛鍊自己性格中的某些不足,“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成功永遠不晚。


2020史話史說


唐朝初年的“玄武門之變”的發動者是秦王李世民,明朝初年的“靖難之役”發動者是燕王朱棣。秦王李世民在隨末農民戰爭和各豪強地主武裝集團之間的兼併戰爭中為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卓越功績,具有極高的政治威望,同時也積聚了雄厚的軍隊實力。秦王李世民與唐高祖李淵之間雖是父子但更是君臣,綜合實力上,呈現“主弱臣強”的態勢,因此,隨著唐王朝皇族內部矛盾的激化,作為臣子的秦王李世民就有實力發動“玄武門之變”並最終奪取了皇位。李淵是貴族出身,平生比較謹慎,連是否起義,什麼時候起義,都是兒子們和屬下的鼓動。他個性還溫和,不愛出頭,不粗暴,行軍打仗大都兒子們和屬下去規劃,只是讓他權衡而已,即使是皇帝,亦是如此,還有,當時李世民已樹大根深,他太瞭解自已老爸,所以敢發動玄武之變!

所處形勢不同

李淵一家本來就是貴族,見多了權利鬥爭下骨肉相殘的情形。如果太子李建成當了皇帝,面對文才武略、功勳卓著的弟弟,很大概率是殺之而後快,至少也是囚禁至死。不如冒險一把,大不了還是一死。

而朱元璋一家是從底層平民的身份得到了天下,朱棣幼年的時候還沒有完全得到天下,骨肉親情很重要。朱元璋在位時,朱標也還沒死,對於朱棣而言,皇位繼承人朱標是對自己特別好的大哥,感情很深。自己只要不亂搞,至少沒有性命之憂。是朱元璋死後,朱允炆削藩太操之過急又太過絕情才會丟失天下。

李世民權勢滔天而朱棣僅限自己的封地。

我們來看李世民在朝中的官職地位:

其他的待遇還有:

封邑三萬戶:唐制,王爵食邑一萬戶,李世民有三萬戶。

禁中騎馬:古代在宮禁中除了皇帝外嚴禁其他人等騎馬,但李淵允許李世民騎馬。

贊拜不名:臣子朝拜皇帝時,贊禮官吏只能稱呼有一殊榮的大臣官職,而不能呼其名。三國時曹操也是如此。

從這裡可以看出,李世民不但有名,獲得了高於其他親王的地位待遇,也有實權,掌握了京畿和部分禁軍兵權,還有著自己的文武官員班底。實際權利已經超過了太子。

在這種條件下,李世民在大唐帝國的心臟位子發動一擊,取得政權是很容易的事。

大明朝乃是朱元璋一步步打下來的天下!真真正正的開國之君!其在位時權力集中,甚至為了穩固皇位,不惜編織罪名殺害開國元勳!所以

當時無人可以撼動其位置!

也正因為如此,朱元璋大封王位 ,兒子們全部賜予封地甚至可以自建軍隊!

朱棣因此才有能力發動靖難之役!



孤人自嘲ing


這是個很有趣的對比。

首先,必須看到事物發展的迫切性是不一樣的。

秦王李世民為唐室江山的創建南征北戰,東擋西殺,立下了赫赫戰功,而他卻不幸碰上一個奇葩老爹李淵偏聽偏信,寵信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不斷猜忌李世民,對李世民嚴加防範。平日間太子和齊王針對秦王的明槍暗箭一而再,再而三,屢次妄圖致秦王於死地,早已沒有了骨肉之情。

玄武門之變的前一日,李淵召李世民進宮質問是否意圖篡位,咄咄逼人。幸虧李世民伶牙俐齒,反咬太子和齊王穢亂宮闈,李淵一時失去方寸,只得答應李世民第二天再進宮與太子和齊王當面對質,李世民才得以脫身回到秦王府。此時對李世民來說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否則便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了。

在秦王府文臣武將的鼓動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建成和元吉,一舉消滅太子和齊王勢力,逼迫李淵改立李世民為太子。李淵兩個月後黯然退位,李世民登基稱帝。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玄武門之變是李淵這個糊塗老爹不能公正處理問題,一步步激化出來的。試想若是當天建成和元吉搶佔了先機,秦王府眾人就得屍橫遍地了。

(朱棣劇照,源自網絡)

而對照明朝的情況則大大的不同,太祖朱元璋出身草莽,一刀一槍打下得江山,對敵人狠,對自己人也狠,功臣豪強說殺就殺,御下頤指氣使,一言九鼎。傳說燕王朱棣的生母碽妃就是被朱元璋以酷刑處死,朱棣由馬皇后撫養長大。

應該說燕王朱棣作為塞王對朝廷還是兢兢業業的,多次領兵出征塞外,打擊蒙元殘餘勢力,功績卓著,朱元璋特意授權朱棣可以節制邊塞的軍隊,在諸位親王中可謂地位尊崇。如果太子朱標沒有早逝,而是順利繼承大位,朱棣恐怕不會覬覦大哥的皇位。老朱家只會繼續兄友弟恭,其樂融融。

其次,要看到同樣身為皇子的李世民和朱棣所掌握的力量是大不相同的。

李世民為唐室江山功高蓋世,被李淵封為“天策上將”,有自己獨立指揮的天策軍,併兼任司徒、尚書令、陝東道大行臺等朝廷的實權官位,還在秦王府廣置文臣武將,部屬遍天下。說老實話,發動“玄武門之變”這事幹了也就幹了,需要的只是痛下決心。而之後就能看出其實力,李世民迅速控制了朝廷事態,全國各地州府未發生大的變故,只是萬民恭賀新皇登基。

(朱棣劇照,源自網絡)

而燕王朱棣絕無可能敢在朱元璋生前發動“靖難之役”,難以想象朱棣有勇氣能夠戰戰兢兢地面對那個令人恐懼的老爹,朱棣最多隻敢腹誹老爹立侄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斷了自己對皇位的念想。

燕王朱棣只是九位塞王之一,如果提前動起刀兵,朱元璋一聲令下,不光是天下兵馬要殺將過來,其他統兵的親王們也要對他開戰。朱棣所能掌握的只有燕京一地的軍隊,不是拿雞蛋往石頭上碰嗎?心有權謀的朱棣終於隱忍到了朱元璋過世,皇太孫朱允炆登上皇位。

登基伊始,建文帝朱允炆便迫不及待地以激烈的手段開始削藩,先後把周王、齊王、湘王、代王、岷王等親王廢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舉家自焚。建文帝鬼使神差地把自己推到了眾位藩王的對立面,藩王們早就等著能有個人替他們出頭了。老四,我們看好你哦。

朱棣舉起了“清君側,靖國難”的旗幟,給“靖難之役”添加了大義的名分。而其他尚有軍事實力的親王們大都作壁上觀,巴不得讓燕王收拾朱允炆那小子一頓,反正都是老朱家自己人,燕王當皇帝也得照顧至親骨肉吧。

(朱棣劇照,源自網絡)

四年後,燕王朱棣得償所願坐上了龍椅,實現了自己的戰略目的,而這一切註定只能發生在朱元璋的身後。


司空郊原


李世民戰功赫赫,身邊有很多的將領都依附於李世民。

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猜忌和不安。曾三番五次陷害李世民置於死地。

隨著李淵的年紀越來越大,身體也越來越差。李淵活著李建成對付李世民還有很多顧忌,只能通過陷害栽贓的手段。

等李淵一死,李建成當了皇帝情況就不一樣了,那時候李世民就是板上肉了。

李世民之所以趕在李淵沒死之前發動政變,一來是為了自保,二來是趁李淵沒死李建成還是太子,不是皇帝,天下未定,殺了太子自己就是皇帝。

朱棣之所以在朱元璋死了以後發動靖難之役,因為朱棣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手裡沒有可實際控制的軍隊,實力不行。

朱元璋手下的將領沒有人聽朱棣的,和李世民的情況大不相同。李世民那時候什麼都有,要兵有兵,要將有將,要軍師有軍師。

當時朱標是太子,太子仁慈寬厚,深得百官的愛戴。朱元璋又很強勢,權利把握的相當牢固。

朱棣要是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就發動政變,那是打著燈籠拾糞~找屎。朱元璋會把他送往精神病醫院,因為朱棣瘋了


孔孟之鄉禮儀之邦


唐太宗和明成祖是兩個很像的皇帝,明成祖朱棣也常把自己與唐太宗做比較,可能因為他們都是文治武功,威加之於海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二人都是篡位而成為的皇帝。至於為何李世民在李淵在位時發動玄武門之變,而朱棣則是在朱元璋死後才發動,我認為有如下原因:

1.所處形勢不同

李淵一家本來就是貴族,見多了權利鬥爭下骨肉相殘的情形。如果太子李建成當了皇帝,面對文才武略、功勳卓著的弟弟,很大概率是殺之而後快,至少也是囚禁至死。不如冒險一把,大不了還是一死。

而朱元璋一家是從底層平民的身份得到了天下,朱棣幼年的時候還沒有完全得到天下,骨肉親情很重要。朱元璋在位時,朱標也還沒死,對於朱棣而言,皇位繼承人朱標是對自己特別好的大哥,感情很深。自己只要不亂搞,至少沒有性命之憂。是朱元璋死後,朱允炆削藩太操之過急又太過絕情才會丟失天下。

2.勢力、實力不同

李世民作為將領衝鋒陷陣,直接參與到了逐鹿中原的戰場,建立了不朽奇功,在軍隊中有很大威望。天下最傑出的英才有許多都在自己陣營。如瓦崗寨的眾多人才。

朱棣只是一個藩王,和他同等的藩王都有秦王、晉王,於朝廷軍事和經濟實力都不可同日而語。

3.功勳不同,心態不同

李世民可以說是建立唐朝的最大功臣,而李建成由於是世子主要只是承擔了守衛大後方的責任,沒有親自攻營拔寨。不朽之功卻不是他來做皇帝,心態不平衡,而且他具備實力。

明朝的建立朱棣並沒有起到太關鍵的作用。不會心理不平衡。

4.勝算不同

對於李世民而言,只要把李建成和李元吉除掉,就算自己現在得不到權,繼承人也非自己莫屬。

朱棣則不然,就算造反成功還有其他藩王等著他。


坐井談天闊


你好,我是無憂歷史,很高興能夠探討這個問題。

自古以來,幾千年的封建王朝中,皇帝寶座永遠都是權力的巔峰,多少皇世成員為了爭奪皇位爭得你死我活。李世民和朱棣是不多的奪位成功的王爺,雖有相同之處卻也不盡相同。

這兩位“造反王爺”經常被拿來比較,很多人疑惑為什麼李世民敢於在李淵在位時發動“玄武門政變”,而朱棣也只能在朱元璋去世後發動“靖難之役”?下面我們就分析一下。

首先,作為開國皇帝的兒子,這兩人對帝國建立的功勞不同。

李世民

李世民在唐朝統一戰爭中居功至偉,雖然後世可以誇大的李世民的功績,彷彿李淵、李建成等都是草包,但李世民的功勞確實不小,足以讓李淵頭疼接班人的問題,雖然定了李建成太子之位,但是卻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允許在洛陽開府治事。

反觀朱棣,年幼時朱元璋已經奪得天下,十歲受封燕王,成年後付北京就藩,雖然擔負著抵禦北元的重任,也曾經深入大漠作戰,但其功勞與李世民相比不可比擬,充其量也就是一名王爺將軍罷了。

其次,同為王爺,兩個人的勢力大小天壤之別。

朱棣

李世民早年鼓動父親李淵起兵造反,並且統帥三軍,攻入長安,在滅隋大業上居功至偉,大唐建立後又四方征戰,功名日盛。李世民在建功立業過程中有了自己的班底,招攬一大批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將,並且在朝中勢力極大,足以和太子抗衡。

再看看朱棣這邊,朱元璋在位時,二十幾個兒子全部分封王爺,有兵權的王爺不在少數,朱棣只是其一。除此之外,明朝王爺分封也有諸多限制,除了三衛兵馬護衛外,並沒有什麼別的軍隊,朱棣所在北京城依然有朝廷任命的指揮使和佈政史,管理軍事和政史,只有戰時朱棣在詔書旨意下才能節制藩國內的一切軍政大事,平時只是名義上的北平城最高首領。

差距之大可見一般李世民早已有了爭奪權力的能力,而朱棣別說去造反了,可能連北京城都打不出去,就算打出去了,還有一干功勳名將等著他。“靖難之役”如果不是朱允炆太傻,給了朱棣時間準備,又有張信告密,朱棣的造反大業也可能被扼殺在北京城內。

再者,同為皇子,皇帝對他們的感覺不同。

李淵

先說李淵,對李世民可能很複雜的感情,驕傲、愧疚以及有點嫉妒。他這個兒子很優秀,各方面都很厲害,但是長子李建成也不錯,定為太子也合情合理。為了彌補李世民,李淵這個皇帝老爸給了李世民很大的權力,允許他開衙建府,允許他有自己的文臣武將,李世民儼然成立了一個小朝廷,李淵也沒有放在心上。

朱棣就不同了,從一出生,皇位就與他無關,太子朱標是在朱元璋自稱吳王時就立的世子,朱棣只是老四,上面三個哥哥都比他有優勢,太子朱標宅心仁厚,深得朱元璋喜愛和大臣的擁護,在老朱那甚至都沒有考慮過別人,一心想要培養朱標為帝國接班人。

朱標去世後,朱棣對朱元璋選擇朱標兒子朱允炆作為繼承人可能會心有不滿,但是我覺得這種非分之想也僅僅會閃現而過,因為他哥哥做了皇帝,百年後也會是他的侄子做,和現在沒有不同,更重要的是這個決定是殺伐決斷的父皇朱元璋定了,朱棣自然不會違背。

我們說了李淵和朱元璋對李世民和朱棣的感情不一樣,同樣的李世民和朱棣對他們父皇的感情也不同,特別是朱棣,對朱元璋除了敬愛外更有一種懼怕,他無兵無權,更不敢去造他老子的反。

最後,同為皇弟,如果造反,下場不同。

朱元璋

我們經常想“玄武門政變”殺的是太子李建成、李元吉一夥,實際上造的是李淵的反,因為李淵百年後會降大位傳給李建成。李建成與李世民雖為親兄弟,但兩派勢力已經勢如水火,勢必要掙個你死我活,太子上位後,李世民下場只有被殺,他的勢力覆亡,所以為了自己,為了聚在身邊人的前途,他必須提前下手,殺死李建成,逼迫李淵將皇位傳於自己。

朱棣在朱元璋在世時毫無任何勝算不說,其根本也不在明朝權力的中心,這也是為什麼建文朝時期,朱允炆削其藩時,考慮的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怎麼削藩面子好看,能夠堵住天天悠悠眾口。

朱棣不會想到他老子朱元璋死後,他那孱弱的帶點書生氣質的侄子敢去學法,而且心狠手辣,想治這些叔父們於死地,所以他也是為了自保才敢反叛。那如果朱元璋要削藩呢,我覺得朱棣肯定乖乖的交出一切,因為他的一切都是父皇給的,去南京做個瀟灑王爺也不錯。朱棣在朱元璋在世時是絕對不敢造反的。


無憂歷史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和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有實際上的不同,李世民是主動造反,而朱棣是被迫造反。

李世民從他建立卓著戰功之後,就一直有取太子而代之的野心。而他之所以敢在李淵在位時就發動玄武門事變有很多的偶然因素,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李世民有足夠的實力,以及他的戰功卓著,在朝中有一定的威望。可以說他和太子是勢力相當的。在發動玄武門事變成功後,他也有足夠的實力把李淵逼下位。

而朱棣不一樣,可以說他雖然不贊同朱元璋立朱允炆為帝,但是他從一開始並無謀反之心,至於後來他發動靖難之役,完全是被朱允炆逼迫無奈,當時已經有很多藩王要麼被逼自殺,要麼就被朱允炆殺了,如果他不反,他也沒有活路。再者從宗法和實力上來說,他是朱元璋的四子,以及他在北平的軍事力量,就算不立朱允炆為帝,也不可能輪到他朱棣。更別提朱元璋在世的時候了,可以說如果朱棣在朱元璋在世的時候造反,那他必是死路一條。




你離開了南通


這個問題就是兩個朝代兩位皇帝發生了兩次政變,不同的是一個皇帝在位時發動的政變(唐朝),一個是皇帝去世後出現的(明朝)。他們有什麼不同呢?說來話長。

玄武門之變是中國唐朝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由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為首的秦王府集團在唐朝首都長安城(今陝西省西安市)大內皇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流血政變。李世民殺死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成為皇太子並掌握實權,旋於同年八月初九甲子日(9月4日)繼承皇帝位,是為唐太宗。  

唐高祖即位以後,封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三個人當中,數李世民功勞最大。太原起兵,原是他的主意;在以後幾次戰鬥中,他立的戰功也最多。李建成的戰功不如李世民,只是因為他是高祖的大兒子,才取得太子的地位。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謀,而且手下有一批人才。在秦王府中,文的有房玄齡、杜如晦等,號稱十八學士;武的有尉遲敬德、秦叔寶、程咬金等著名勇將。太子建成自己知道威信比不上李世民,心裡妒忌,就和弟弟齊王元吉聯合,一起排擠李世民。建成、元吉知道唐高祖寵愛一些妃子,就經常在這些寵妃面前拍馬送禮,討她們的歡喜。李世民就沒有這樣做。李世民平定東都之後,有的妃子私下向李世民索取隋宮裡的珍寶,還為她們的親戚謀官做,都被李世民拒絕了。於是,寵妃們常常在高祖面前說太子的好話,講秦王的短處。唐高祖聽信寵妃的話,跟李世民漸漸疏遠起來。李世民多次立功,建成和元吉更加忌恨,千方百計想除掉李世民,派刺客、下毒、誣告等手段欲除之後快,而高祖李淵也善惡難分,為了生存保全李世民不得不採取措施。

新舊《唐書》諸紀傳,《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一綜述如下:(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庚申,世民帥長孫無忌等入,伏兵於玄武門。張婕妤竊知世民表意,馳語建成。建成召元吉謀之,元吉曰:“宜勒宮府兵,託疾不朝,以觀形勢。”建成曰:“兵備已嚴,當與弟入參,自問消息。”乃俱入,趣玄武門。上時已召裴寂、蕭王禹、陳叔達等,欲按其事。建成、元吉至臨湖殿,覺變,即跋馬東歸宮府。世民從而呼之,元吉張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殺之。尉遲敬德將七十餘騎繼至,左右射元吉墜馬。世民馬逸入林下,為木枝所糹圭,墜不能起。元吉遽至,奪弓將扼之,敬德躍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殺之。翊衛車騎將軍馮翊馮立聞建成死,嘆曰:“豈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難乎!”乃與副護軍薛萬徹、屈口至直府左車騎萬年謝叔方帥東宮、齊府精兵二千馳趣玄武門。張公謹多力,獨閉關以拒之,不得入。雲麾將軍敬君弘掌宿衛兵,屯玄武門,挺身出戰,所親止之曰:“事未可知,且徐觀變,俟兵集,成列而戰,未晚也。”君弘不從,與中郎將呂世衡大呼而進,皆死之。

再來看看“靖難之役”有什麼不同。由於太祖在世時實行分封制,各地藩王都強權在握,擁兵自重, 這讓建文帝深感不安,於是採取“削藩”的建議,以鞏固皇權。諸王中燕王朱棣勢力   由於太祖在世時實行分封制,各地藩王都強權在握,擁兵自重,這讓建文帝深感不安,於是採取“削藩”的建議,以鞏固皇權。諸王中燕王朱棣勢力最大,他擔心自己被廢,於是以討伐齊泰、黃子澄為名,起兵謀反。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時,皇宮已是一片大火,從此明帝朱允炆下落不明。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明朝“靖難之役”。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由於皇太子朱標於洪武二十五年先他而死,於是由皇太孫朱允炆即位,這就是建文帝。由於太祖在世時實行分封制,各地藩王都強權在握,擁兵自重,這讓建文帝深感不安,於是採取“削藩”的建議,以鞏固皇權。諸王中燕王朱棣勢力最大,他擔心自己被廢,於是以討伐齊泰、黃子澄為名,起兵謀反。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時,皇宮已是一片大火,從此明帝朱允炆下落不明。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明朝“靖難之役”。明朝“靖難之役”歷時三年,前期作戰南軍連連敗藉。但自濟南保衛戰後,南軍主力屯駐德州,相機出擊,以遏燕軍。德州處在運河線上,南北交通便利,燕軍自河北南下,始終處在德州的監控之下。燕軍南攻時,南軍或自德州橫出斷其歸路,或襲擾其補給線,或乘虛北攻。所以,雖以朱棣之善用兵,南軍再未出現過戰爭初期的那種大的挫敗,燕軍勢力基本上被阻在山東以北。朱棣未克山東,故雖屢戰屢勝,激戰兩年半,卻始終未能打開局面。等到他越過山東,直趨金陵,半年時間便奪取了政權。不過,朱棣撇下山東,徑直南下,實屬鋌而走險。


一半是火焰


“玄武門之變”和“靖難之役”完全就不是一回事。“玄武門之變”秦王李世民是造自己老子的反。而“靖難之役”是燕王朱棣造自己侄子的反。從這一點來看就有明顯差距。而且秦王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就是明目張膽的造反篡位。而朱棣在這方面就要差很多了。朱棣起兵後壓根兒不敢打出造反旗號。朱棣打的旗號是“靖難”。所謂“靖難”這條法例還是朱元璋親自制定的。朱元璋時期,他擔心日後會有權臣專權篡位,所以就賦予了分封各地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舉兵清君側的權利。

《皇明祖訓》中記載“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燕王朱棣起兵正是打著“靖難”的旗號的。朱棣這麼做無非是想師出有名罷了。當時朱棣指責齊泰、黃子澄是奸臣,他們蠱惑皇帝屠殺宗室。所以朱棣認為他們以強權“綁架”了朱允炆。所以自己起兵討伐他們。朱棣表示自己這是嚴格的遵循了祖制,替朝廷掃除奸臣。所以朱棣才會在起兵後喊口號“清君側,靖國難”。雖然誰都知道具體怎麼回事,但朱棣顯然還想自己騙騙自己。從這方面講,朱棣不如李世民有擔當。

為什麼李世民敢在李淵在位時期就發動“玄武門之變”呢?其根本原因就是李世民走投無路了。他不造反就只有死路一條。一直以來功勳累累的李世民都被太子李建成所忌憚,所以李建成對李世民也一直都是打壓的態度。而李淵呢,或許是擔心李世民功高震主,亦或許是因為要確立太子地位的原因。李淵對於李建成對李世民的打壓視而不見,相反也屢屢配合李建成壓制李世民。所以李世民實際上活的也是戰戰兢兢的。本身李建成一直沒有對李世民起殺心,李世民也得過且過了。但在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安插的探子得知李建成要對自己下殺手。李世民如果不想死就只能走上造反這一條路。

李世民也是一個雷厲風行之人。既然決定了要造反謀求一條生路,索性就倉促的策劃了玄武門之變。他之所以不畏懼李淵敢造反,主要還是李淵給他的感覺並沒有那麼的無敵或者是高不可攀。說直白點,李淵不曾讓李世民感到畏懼,所以李世民才敢造反。而且玄武門守將也被李世民策反,這也是他的倚仗。歷史上李世民的造反之旅也是一波三折,如果不是命好,行動也夠果斷,那麼李世民即使能殺掉李建成,但他自己也難逃一死。

反觀朱棣的情況就不同了。朱棣從出生之日起就生活在朱元璋陰影裡。朱棣一直到七歲才有自己的名字,原因就是因為朱元璋一直忙於征戰,沒時間取名字。朱棣十七歲就蕃於燕地,在朱棣身邊的這十年間,朱元璋給朱棣進行的教育非常的嚴格,這讓朱棣從內心敬畏朱元璋這個父親。更重要的一點,大明江山是朱元璋一手打下來的。這種開創一國的赫赫虎威不是朱棣敢去對抗的。這一點和唐高祖李淵不同。李淵雖然也同為開國皇帝,但李唐江山有一半是李世民打下來的。李淵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坐鎮中央“躺贏”。他這種開國皇帝和朱元璋這樣的一刀一槍拼出來的皇帝給人的感覺是完全不同。

而且朱棣本人對於朱元璋所立的太子朱標也並無不滿。畢竟朱標在眾兄弟之中威信很高,而且對朱棣還有恩。即使後來朱標死後,朱元璋立了朱允炆為太子後,朱棣雖然不滿,但也不敢有絲毫反對。這就是朱棣對朱元璋的敬畏,已經深入骨髓了。而這種敬畏,李世民對李淵並沒有。我甚至懷疑,如果朱允炆削藩不是那麼的不留餘地的話,朱棣還會不會造反,畢竟當時朱棣的實力和中央可差的太多了。朱棣造反也是要冒很大險的。如果說朱棣還有活路的話,那麼朱棣造不造反還真就尚未可知了。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我是北派說書人,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回答不盡人意,歡迎大家用磚來拍,回答順了您心意,歡迎點贊關注。

這個問題呢,在站在說書人的角度來看,卻是簡單,李淵個人的成長角度不同,當年自己的父親死的早,一直被隋文帝照顧著長大,後身皆重要職位,說白了從自己的祖上北周時期,門庭卻是不一般,在當時也算是地位很高的士族門閥了,所以在權利鬥爭當中,有著不同的手段,當年在玄武門之變前,李淵可是對太子照顧有加,從當初李淵給予太子權利來看,不難看出,是讓太子李建成與朝堂內的官員打好關係,實習一下做帝王的注意事項,以便以後當了大唐帝王之主後,更加得心應手。

但是這其中老二,就是李世民卻是在大唐的建立之初,立下了不朽之功,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李世民得到了槍桿子的支持,而且自己擁有自己的團隊,有時候,說書人甚至懷疑,李淵設下的局,讓這二人自相殘殺,讓最有能力的人出線,但是沒想到的是,這幾個兄弟都太狠了,都打算弄死對方,結果李世民出線。

我們再看看朱元璋,這個就簡單了,當初朱元璋可是乞丐出身,由於自己底子薄,並非像隋唐時期,李淵一樣,是一方士族,關隴集團的一哥,所以一旦皇權在手,就要肅清一下威脅到皇位的人,這種殺人的手法,讓自家子弟都是為之忌憚,直到朱元璋死後,這一種敬畏怦然消失,再加上朱棣當初隨父親打江山,在軍方和藩王方面得到了不少的支持,所以靖難之役發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