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高郵地名史話之“廟巷口,擋軍樓”

在很久以前,高郵北門大街盡頭,有一個古老的廟巷口、荷花塘、擋軍樓。

晚清到民國初期,高郵最熱鬧最繁華的有三處地方,城南的琵琶閘,它臨近館驛巷盂城驛又是以琵琶女彈琶琵聞名。二是北市口的復興街,宋元時代稱多寶樓,主要經營珠寶和皮雜貨生意,南北商人聚集地。三就是廟巷口,雖然早已不存在,卻常常引起年長者的懷念。廟巷口在什麼地方? 青年人沒有印象,其實廟巷口一帶曾經是繁華熱鬧的地方,它就是現在薇風大道以西、運河的河心。當時有大小兩個麵粉廠(過去叫洋麵廠),現在高郵鎮擋軍社區範圍內。民國初年,這裡有茶樓酒店、燒餅店、豆腐店,大小客棧、浴室等商業服務業,可謂店鋪林立,過往行人絡繹不絕,各種叫賣聲不絕於耳。此地北臨東墩,有若干村莊,早晨,附近農民挑著各種各樣農副產品湧到這裡,如現在農貿市場一樣,人氣很旺。尤其是茶樓點心店,老人們到茶樓泡上一壺茶細細品嚐,慢慢聊天,過著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日子。

江蘇高郵地名史話之“廟巷口,擋軍樓”


廟巷口原有兩座廟:一是火星廟;二是真武廟。坐東朝西,相傳真武廟大殿正上方有南北兩條龍盤戲一顆寶珠,老人說:龍雖然是偶象,是圖騰,但珠是真的,卻是個避水寶珠。民國20年洪水暴發時因擋軍樓座灣迎溜堤身單薄,決堤528米,是運河東堤六處決堤中最大的一處。廟外積水約齊小腿深,而廟內有水不多,這個神奇的情況很快就傳開,而且越說越神,越傳越遠,有人說這是避水神珠靈光,又有人說這是水神將水引開了。但現在認真查考下來主要是這裡相對地勢較高和高厚的木門坎阻擋水湧入之故。那些傳說完全是唯心的,不著邊際。這顆寶珠在日本鬼子侵佔高郵時被搶奪盜竊走。 以後日軍竟卑鄙地用一個木珠來代替,掩人耳目。

說起廟巷口當然要談及荷花塘的擋軍樓。

據近90歲的老人回憶,他們年青時常聽父輩們講,荷花塘在民國10年洪水決堤時衝個大塘,久而久之長了滿塘荷花,人們也叫慣為菏花塘,現在的聾啞學校過去叫荷花塘小學也以此命名。洪水決堤是高郵人刻骨銘心的大災難,據說在決堤時北頭有個名為揚州裕豐的麵粉廠,這個廠的大老闆,見洪水決堤時,忍痛將倉庫幾十噸每袋50斤裝的麵粉連船沉沒來堵缺口。

這裡的擋軍樓是北伐戰爭以後建的,它和歷史上三元閣擋軍樓不是一回事。三元閣擋軍樓據傳是清康熙年間建的,遺址大約在今高郵肉聯廠附近。而這個擋軍樓從名稱和作用上看是有新的意義的,是有紀念性質的一座牌樓。它的軍事作用是值班站崗放哨的觀望樓,共兩層約四米見方,高十米左右。當時盤踞在高郵的是大軍閥孫傳芳的軍隊,也叫黨軍。北閥戰爭時,北閥軍打敗孫傳芳部隊後建築這座樓,既能站崗觀察又含有擋住孫傳芳黨軍這個意思,更主要的是紀念北閥軍勝利,故名為擋軍樓。

全國解放後,運河整治拓寬、運河東堤東移。後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薇風大道的開發,這些歷史蹤跡已成為塵封的歷史,留在人們的記憶裡。


江蘇高郵地名史話之“廟巷口,擋軍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