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喪事喜辦”怪象何時了?老農想不通,難道很值得高興嗎?

liguangweg13


說說“

農村喪事喜辦怪象何時了”,老農想不通,難道很值得高興嗎?話題。

象題主敘述農村這種情況,並不是非常普遍的,只能說是在某些地區、有些地方發生,不能一慨而論。這種事情的發生,與主人一家人的文化思想水平、社會綜合素質、經濟狀態有密切關糸,與當地傳統習慣、社會風氣密不可分。


在廣大農村,人們對待老人去逝這件事上,尤其是在舉行祭奠葬禮儀式這一過程中,基本都是遵循著當地風俗習慣。隨著社會發展,生活水平逐漸提高,請吹鼓手(現在叫樂隊)伴隨喪事進程,已是無可厚非了?這不僅是先人遺傳,又是當前現實不可缺少。


就是在這個事上,存在著一些問題,出現了一些所謂的“改良、提高、充實”,就象題主所說喪事喜辦。主要表現有,有的人家過事請來“搖滾樂團”、“打臺子唱大戲”、“大型焰火”、這些似乎有些超常。

這類事情的出現,一些人們看不慣,認為人死是件悲哀的事情,不應有這些事情展示在眼前,但現在人都愛比“排場”、“好面子”,“不示弱”,“愛扎勢”。只要有一家人前面弄這號事,後來一家就緊隨、趕上、模仿。所以就有了愈演愈烈之勢。



這種事,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人們有了錢了,才表現了出來。也有的人認為是一種盡孝,認為父母養育了自己,最後熱熱鬧鬧送他(她)們一程應該。天下事,各有其說,各有其理。


風雨人生3293


喪事喜辦是社會的倒退還是社會的進步。現在的農村,會出現一個怪現象,家裡的人去世了以後,應該都是沉浸在悲痛之中才對,但是反而是感覺像辦喜事一樣,去請一些人來,吹吹打打,唱歌,演小品,在網上還曾爆出有人在辦喪事的現場,表演脫衣舞這樣的事來,讓大家都想不通,更讓老一輩人想不通,這社會怎麼啦,怎麼會變成這樣。

前段時間回到農村老家去,本來是一個唐大伯年歲已高,生病以後去世了,是準備去弔唁的,賣好了香紙和花圈,準備隆重去弔唁下,可是回到村子裡一看,在靈堂的前面,就搭了一個舞臺,在靈堂的前面香火嫋嫋,可是人們大部份都已經坐在戲臺的前面,正在看幾個年輕女子的歌舞表演,音樂裡放著《這是個好日子》這首歌,看到這場面,我真的是哭笑不得,難道今天有老人去世了,真的是個好日子嗎?

問了下父母,父母親告訴我,這個風氣不知道是什麼時候興起的,在以前有老人去世了,是去請人來唸經超度,放的是大悲咒,而現在有人去世了,放的是《今天是個好日子》,連他們也搞不懂,搞不明白。

對於這個喪事喜辦現象,我認為是人們的一種思想退化的表現,是一種社會倒退的表現,有老人去世了,應該以祭奠以主,以默哀為主,更提倡喪事從儉的做法,對於喪事喜辦這這種怪現象,應該積極引導,並拋棄這種陋習,你認為呢?

如果喜歡我的回答,點擊關注:以文溫暖三家。如果有不妥的地方歡迎交流、討論!

以文溫暖三農


在如今人們的觀念裡,老人高壽自然死亡,稱之為“喜喪”,但即便是喜喪也絕不等同於將喪事用辦“喜事”的方式操辦,說“喪事喜辦”為怪象,一點不為過。

“喪事喜辦”的怪象,樸實的老農想不通是正常的,在我們的傳統觀念裡,人死為大,可是人死了,無論是含笑而終,還是生病離世,對於死者的後代來說都是悲痛的。也正因此,喪事有其不可改變的肅穆性,這種肅穆不是對死者的不敬,反而是大敬。

去年臘月我奶奶過世,參加葬禮的時候,所有的人都保持沉默,神色凝重,一方面是對死者的緬懷,一方面是怕說多話觸及死者子孫的傷心處,一方面表達自己的沉痛心情。

但如今有些農村卻錯誤的理解了“喜喪”的含義,將喪事辦成了“鬧劇”。

正所謂紅白喜事,人們對於正常死亡且高壽的老人去世稱之為“喜事”,但這種說法並不代表老人的子孫不再悲痛,心情不再沉重,不代表可以將喪事當成“喜事”來辦。

我生活的農村,從小到大經歷了喪事操辦的變遷,小時候人們大辦喪事的方式,無非就是唱大戲,在死者靈臺之前搭建戲臺,連唱三天大戲,表達對死者的緬懷,而剛開始的大戲唱腔還屬於悲傷,後來發展成為什麼熱鬧唱什麼,讓村子裡的人都知道這家人是大孝子,給父母大辦喪事。

後來唱大戲已經不足以“博人眼球”,村子裡辦喪事甚至出現了跳搖頭舞,美女穿著涼爽,跟隨動感的音樂大跳搖頭舞,看客眾多,時不時冒出一陣掌聲。

再後來,農村的惡趣味進一步升級,出現了跳脫衣舞的節目表演。喪事辦到這個份上,其實已經很過分了。可是近幾年更過分的出現了,“大孝子”們紛紛請來專門的歌舞團,表演節目更加刺激,黃段子,隱形暗示,肢體暗示等等窮出不窮,而看臺下的小孩子甚至還猛抬頭想要一探表演者裙底,讓人忍俊不禁。

以上就是我們村經歷的“喪事喜辦”變遷史,今年春節的時候,我們村有戶人家給老人“辦三年”,就請來一支喪事歌舞表演團,細節不再描述,表演內容時不時讓人臉紅,時不時讓人捧腹大笑,有時候你不得不服,在農村無下限的惡趣味,確實可以達到譁眾取寵的效果。

而請歌舞團的“孝子們”需要的正是這種其樂融融的歡樂效果,美其名曰“喜喪”。

其實在我看來這就是對“喜喪”的誤解,以前喜喪吹嗩吶都有人覺得不妥,現在直接突破下限,越走越歪,如果沒有歌舞團正前方擺設的靈堂,我想任何人都感受不到這是在辦喪事,還以為誰家結婚呢。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怪象出現呢?

我認為,無非就是人們思想的轉變,和農村大操大辦喪事攀比成風的後果。

在農村對於壽寢正終的老人,稱為“喜喪”,人們總是想方設法制造出一種喜事的概念,通過大操大辦,鞭炮齊鳴,鑼鼓嗩吶,歌舞表演來表達這種心情,這本就是不正常的,對於老人子女的悲痛原不該以此方式表達。

對非自然死亡(如常年生病在床)的老人,則會默默舉辦喪禮,我奶奶去年臘月去世,就屬於常年臥病在床,去世後在家中停喪了三天就默默埋葬了。雖然沒有請歌舞團表演,但依然舉行了煙花演出和嗩吶齊鳴。

為什麼呢?其實就是村裡的攀比心理在作祟,覺得不大辦就是不孝,就是對老人不敬。而這種大操大辦的喪禮在村裡人與人之間攀比成風,你家唱大戲,我家就跳個舞,你家熱鬧我家要辦的更熱鬧,彷彿這樣才配得上“孝順”的美名。基於此,有些人甚至借錢都要將“喪事喜辦”的熱鬧非凡。

這種“喪事喜辦”的怪象想要徹底解決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需要一個長久的過程。


李阿冰


對於題主提到的農村“喪事喜辦”這個問題,也許是人們理解有誤。親人仙去是一件很悲痛的事情,怎麼會值得高興呢?


真正“喪事喜辦”我倒是見過一次,已經好幾年了,而且我親自去參加了那個葬禮。記得那回是我兄弟的祖祖去世,享年100歲。按照我們這裡的風俗,凡是滿95歲以上高齡壽寢的,都要戴紅孝,貼紅聯,壽棺上披紅布等,一切按“喜事”的規格來辦理。在隨禮時,主家還會回禮一分帶紅色包裝的喜糖,只要是沾親帶故的,都要穿上紅色的孝衣。那場景,好一片喜慶樣!幫忙的穿進穿出分外熱鬧!

其實呢?逝者的子女內心還是悲痛的,你別表面上看到他們有說有笑,那是在面對賓客時裝出來的。農村不是有句俗話嗎?“家有一老,如同一寶”,一旦自己心心念唸的至親仙逝,哪有高興的道理?


我承認,我國民族眾多,也存在風俗習慣的差異。就拿下葬方式來說,有土葬、有火葬、有天葬、有水葬等。

從辦葬禮的方式上來說,有請道士繞棺做道場的,比如我們四川、湖南(湖南還有趕屍的傳說)、湖北某些地方(湖北土家族把道士稱為端公)。有請和尚唸經祈福為逝者飛昇的,比如浙江沿海一帶。還有擺臺唱大戲的,不甚枚舉。

也許有些人認為現在農村整酒風盛行,每當有親人去世後,就會大宴賓客、收刮錢財。硒哥哥不這樣認為,中國人的風俗是希望自己在生時活的“轟轟烈烈”,去世時走的“風風光光”。而後輩人在辦喪事時正好遵循了這一點。

為什麼各個地方政府為了狠剎整酒風,單單把“婚喪嫁娶”除開呢?我想,一是中國的傳統習俗不能丟。二是要考慮民族感情。人生中,把結婚放在第一位,結婚也就預示著生的到來。把喪事放在第二位,也就說明了人從生到死的過程,最終會劃上一個句號。

現實社會中,也不可排除許多弊端,比如現在的農村,在葬禮的晚上,會出現許多什麼“軍樂團”啊,“舞獅隊”啊!“帶哭喪”啊等。這些節目中甚至還有一些低俗的東西出現,這是非常不適適宜的。也許這就是許多老農認為的“喪事喜辦”吧!



硒哥哥辣評:我們老家有句古話“在生不孝,去世後掉貓尿”,其中說明了一個道理,老人在世時,女子不在老人身邊盡孝,老人受盡晚年淒涼不說,還吃不好、穿不暖。等老人去世後,才回來風光的操辦喪事,其司馬昭之心了!路人皆知。

硒哥哥呼籲大家:乘父母還在時,多回家看看父母,老人更需要關愛。讓老人最幸福的事就是兒孫繞膝!不要去做網上孝子,更不要在父母去世後把喪事大操大辦,喪風惡俗。


鄂硒農技


五一黃金週我最大的收穫是參加了一場令人哭笑不得、不倫不類的葬禮,它為我彌補了沒有旅遊的缺憾,讓我看到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碰撞,現代的農村人對生活的理解。

天氣暖和以後就答應過孩子去踏青,總有數不清的理由不能成行,五一休長假,正好去農村的姨家,連串門帶踏青,能趕上種園子,我已經和姨、姨夫他們溝通好了,給我們留塊地方,我們去種菜。

5月3日,我們來到姨家。可是一到地方我們就發現大事不妙,我姨夫的父親去世了。我姨家和他父親家不住在一起,但在一個村上,全家人都去忙活喪事了,論輩分我管去世的老人家叫姥爺,我們一行人有趕緊去姥爺家弔孝,離姥爺家很遠的地方就聽的有管絃鼓樂和唱二人轉的聲音,等我們走進姥爺家的院子,一看原來是在這有一班人連拉在唱的,在院子的靠南頭高搭靈棚,靈棚地當間放一大紅棺材,兩邊跪著我姨和姨夫在內的姥爺家的子女們,我見此景拉著女兒到靈棚前,一邊走一邊與女兒講要在靈前三鞠躬,女兒沒有見過這陣勢,其實我也沒見過,只是聽說過, 既來之,就必須按規矩辦,我女兒很不情願,我告訴她,你沒看見棺材前的墊子嗎?如果我們是男的還要磕頭的,我倆來到棺材前站定,一起三鞠躬,靈棚裡的人衝著我們邊哭邊磕頭,我們是見到了以前只有在電影和電視劇中一樣的鏡頭,我們禮畢進屋,首先看看姥姥,說幾句安慰的話,這裡有很多人都認識我,又有人給我和女兒一人扎一條孝帶子,我與女兒對視一下,心想這回孝子賢孫當定了。飯,我問姨,葬禮是怎樣安排的,為什麼這麼辦。姨告訴我,因為姥爺和老兒子再一起過(姨夫是老大),所有程序都按他的想法辦,我問那你們這裡允許土葬嗎?為什麼還請唱二人轉的?姨告訴我,不允許,明天早上趕在第一班先火葬,然後,再裝到棺材裡深埋在自己家的地裡,不留墳堆,在上面種一棵樹,留一念想。老人今年八十四歲去世,算喜喪,必須要大辦,熱鬧點的.


第二天,從6點半開始了,準備去殯儀館的程序,先開光,又摔盆的,一路大小汽車十多輛,在嗩吶的樂曲中浩浩蕩蕩出發。

10點鐘,車隊回到家裡,開始又一輪的葬禮程序。所有戴孝的人(也包括我)全跪在院子的棺材前,主持人先把用紅布袋裝的骨灰放入棺材裡,釘好棺材的蓋板,由8個年輕力壯的男人抬著把棺材裝上汽車,然後,我們一行四、五十人走在汽車的前面,走上二十步左右,由打番帶頭先跪下磕頭,人們喊著自己應該對死者的稱呼,哭幾聲。我一直走在隊伍的後面,剛一開始我也跟著跪著,可是跪了幾次,我的體力不支,跪完之後起來就有些費勁,我發現有人在後面就蹲著,我想:我也照辦吧,反正也是八竿打不著的親屬沒人會笑話我什麼的,我也哭不出來。我很佩服開車的司機,我們走的本來就慢,還要停下來,而車卻不能停下來,你說這車該咋開,不容易呀……

終於要到土葬的自留地的地頭了,不是直系親屬的女眷不讓去墓地,我可以堂而皇之的不在繼續受罪了。我站在地頭上,往後看,好傢伙!一溜汽車拉著十多個花圈,有紙紮的房子,還是樓房哪,全套的家電等,滿闊氣的。我找了一輛麵包車,趕緊坐下來休息休息,已經快十二點了,我早已經筋疲力盡了。

車上的人在說:你看人家把事情辦的的多敞亮,在這個屯子裡是數第一了。我不明白,光把喪事辦好是大傢伙看的,平時對活著老人的孝順就不重要嗎?我姨夫的父親有五個兒女,姨夫是老大哥三個,兩個妹妹,我知道我姨夫他們之中的二兒子,最不孝順,別說有病有災的和過年過節的給點錢,有時做好飯去叫過來吃,都不願意來,很少過來打照面,來看看父母,可是今天哭的最響的卻恰恰是他們兩口子,我真的不知道他們是良心發現,還是逢場作戲。

我想,我們對待家中的老人,平時應該對他們多關心、多照顧,能做到的都做到了,比人真的走了,又哭又喊的強許多。

我在這裡大聲的說:所有的作兒女的人,請你善待自己的老人,不要作自己抱憾終生的事。


春秋兒絮語


我們老家即使老人100歲了走了孝子孝女也要哭喪,大多數人活著的時候子女都會孝順,死後喪事視家庭的情況辦得風光或從簡。就如我家送走了86歲的老爹,五年後送走了90歲的老媽[流淚][流淚][流淚][流淚][流淚]。雖然都算高壽,但是我們兄弟姐妹都哭得非常傷心,連我嫂子都是真哭,她說雖然父母年歲都大了,但是真走了還是不捨。作為兒女更是這樣年歲再大的父母也是父母,走了是實在難捨。父母在有來處,父母都走了我們就只剩歸途了⋯[流淚][流淚][流淚][流淚][流淚]。我們從簡但不簡陋的把父母送上了山。我們雖然同處福建,但絕對不學福州或團閩南農村的陋習。我一個福州閩侯縣朋友95歲的奶奶去世,花費了兩百多萬舉辦葬禮,單舞龍舞獅跳舞唱歌的團隊就請了十個,送葬隊伍長達三公里。送葬時間長達五小時,我擔任他的錄象攝影,害慘我了,手持攝像機快把我的手壓斷了。這真是有錢燒的,我在送葬路上聽到不止一次[呲牙][呲牙][呲牙][呲牙]


丁往事不堪回首


小時候最怕村裡有人過世了,因為辦喪事那場面特別的悲傷,除了過世的人的親人各種悲痛的哭喊聲,喪禮上敲鑼打鼓吹吶的那種音樂聲也是很悲傷的,讓人聽著也莫名的傷心、難受,那時候小,很害怕聽到這種聲音,曾經為了不聽到這種聲音,躲在被子裡捂住耳朵呢。

要說農村“喪事喜辦”我是沒見過的,上個月底,村裡有一老人過世,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過世的,據說辦得挺簡單的,他們家離我們房子不算很遠,但那些親人的哭聲我們在這邊能聽到,很悲傷,哭著蠻久的,後面送喪的時候也一路哭,我沒出去看(這邊的習俗是不能去看的,而是關閉門窗待在家裡)。

之前在網上看到了一些地方的農村“喪事喜辦”的視頻,感覺有些還能接受,但有些就顯得比較惡俗、低級趣味了,那場面感覺更像是為這些活著的人舉辦的娛樂活動,我個人認為有些過分了,不尊重過世的人。

讀書的時候,宿舍的人也會聊些自己農村家鄉的一些趣事、怪事,有舍友就說到了自己農村老家農村“喪事喜辦”的事兒;那舍友說,農村“喪事喜辦”也不是所有過世的人都可以辦的,一般是健康高壽(超過80歲)、正常死亡的老者才行,因為高壽嘛,這本身就是很值得開心的事兒,到後面正常死亡自然離世,老人沒有病痛,這是好事,辦喪禮辦得喜慶一些,沒有傳統喪事的那麼嚴肅哭的死去活來,讓老人熱熱鬧鬧、安安樂樂的到另外一個世界去,而這不代表其親人內心不悲傷。

所以這樣的“喪事喜辦”,相信大夥都能接受吧?鄉居小菜是能接受的,不過我接受不了的是一些“喪事喜辦”上的低級趣味節目,比如請人跳些豔舞、播放露骨情歌音樂之類的,這樣就有娛樂的成分了,想想幾十歲高齡的逝者在世的時候也不喜歡這樣的節目吧,這樣搞,不尊重逝者。

而說到“喪事喜辦”上播放的音樂,除了露骨歌詞的情歌,有些還播放《今天是個好日子》、《千年等一回》、《開心的馬騮》等之類的“喜慶”歌曲,光聽歌名,就讓人有些反感了,難道這是慶祝老人過世嗎?若是過路的人不知道是辦喪事的,光聽到這樣的音樂還以為是結婚 、入新居等辦酒席放的音樂呢,不太合適。

現在農村“喪事喜辦”越來越多越來越熱鬧,感覺還是辦得稍微保守些的好,一些比較低級惡趣味的表演、音樂還是就不要搞了。


江蘇阿磊


生老病死,自然規律,高齡無疾而終,含笑九泉,喜登極樂世界。可以說是每個人最終的歸屬。有些地區的農村,確實存在著喪事喜辦的現象。



我三奶奶,87歲,上午還在村老年茶館打麻將,中午回家吃完飯,坐飯桌邊,煙還沒抽完,就斷氣了,前後不到10秒鐘。

我幾個伯伯,叔叔,趕緊通知親朋好友,等我們趕到,三奶奶壽衣已經穿戴整齊,躺在門口裡面的涼蓆上了,我撲跪靈床,嚎啕大哭,想著三奶奶生前對我的各種好,從今往後再也看不見她了,真是特別傷心。幾個伯伯,叔叔都拉我起來,並勸慰,人死不能復生復生,她這是喜死,值得慶賀才對。



大伯家請廚子進門,大擺筵席,廣接親朋,也請來了據說是,縣裡最好的樂隊,前後唱鬧了三天,有小品,魔術,歌曲,戲曲,當然搞笑的,甚至低俗的歌舞都有,比如歌曲:今天是個好日子,開心馬騮,千年等一回 ,小蘋果,八戒背媳婦等這些歌舞。

我從三奶奶去世,一直忙前忙後,開車幫忙採購食材,祭奠用品。幫忙聯繫火葬場,選擇下葬墓地,迎來送去的工作,三天兩夜都沒休息,幾天都沉浸在悲痛和忙碌中,聽他們鬧這些歌舞,我上臺把樂隊電子琴,架子鼓都給他們掀了,後來被人拉住。

不反對停喪三天的習俗,是怕去世的人假死。也不反對邀請親朋好友,前來弔唁,緬懷先烈對我們的淳淳教誨。我討厭的是,莊重悲痛的時刻,被惡搞來破壞和褻瀆,活著不孝,死了胡鬧這些農村陋習,希望被文明風尚所替代。

文章鄉村健康生活大綱原創,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告刪除,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都看到這裡了,還愣著幹嘛呀?趕緊點贊關注啊!每天都會有精彩與您紛呈。


鄉村生活健康大綱


農村喪事喜辦,在我們地區已經成為過去式了。

記得小時候,家裡老人死後都要隆重的辦一場,家裡沒錢借錢也要辦,幾乎都是這樣。三天吃喝,村裡人都幫忙,抬棺材的打賞,拿花圈的打賞,抬精的打賞,還有吹手,幾步一停一打賞,那時候吹手是個賺錢的行當。第二天,第三天晚上還有節目,都演二人轉。記得那時候,誰家老人過世,小孩子都高興,因為有熱鬧看,還能吃上幾天,大人幫工,小孩自然就去吃飯。只是苦了辦喪事的家庭,有的沒錢也要打腫臉充胖子。辦喜事是賺錢的,而辦喪事是陪錢的,陪的還不少。

僱吹手演二人轉已經過時了,現在就是演也沒人看。後來用喇叭代替吹手,一些過程都略掉了。十年前,有一家老人死後,只僱抬棺材的人,老人入殮後直接抬到山上埋了,給村民錢,只招待親戚,村裡有些人仿效。現在連大棺材當地政府也不允許了。其實這些習俗是不好的,但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一點點變成歷史。我們地區有些十五清明買鮮花,這也是時代進步的表現吧。

其實喪事喜辦,意思是老人生前好好對待,死後不用大操大辦,正常的死亡也不要過度傷心。如果為了辦喪事而花費很多錢,讓別人熱鬧一下,老人家屬還要花費很大精力,那可就不是喜喪了。


農業空間


農村喪事喜辦現象層出不窮,其實這個問題對現在而言是比較普遍的,像以前辦喪事,都是哭得稀里嘩啦,是因為親人走了心裡難過,但人死不能復生,活著的人不還得要好好活嗎?其實也不是所有的傷勢都是喜辦。



1.小時候看到辦喪事的記憶。

記得小時候在我們村裡面,有一個40多歲的人生病死了,而他的兒子才11歲,而他死了之後他們家人還不敢把這個消息告訴他,年邁的父親,後來沒過多久,他的父親自己也知道了消息,因為傷心過度不到兩個月也去世了,像這種喪事就辦得讓人同情,村裡的人都覺得他們家太可憐了,後來沒過多久,他的小孩也輟學了,那小孩就上了小學三年級,經過這件事之後我再都沒有見過他,直到長大了,現在才看到了他,而且他還混得風生水起,這可能就是人們所說的窮人家的孩子早早當家吧!而且在我們老家還有一種說法叫,爹死兒子乖,這句話雖然不好聽,但我只是在這裡面表達一下他們家小孩很努力。



2. 北方喜喪的習俗比較多。

上面主題上所說的喪事喜辦其實這是有一定的說法而得,而且還得看死者的年紀。以前父母在北京打過五六年工,我放暑假也會過去玩,然後經常能看到有老人死了之後,他們都會請那些二人轉演員或者唱歌的,還要請哭喪的人,當時我也感到不解,後來聽北京的老人們說這種叫喜喪,而不是所有的傷勢都能辦喜喪,而是要那種七八十歲的老人去世之後才能辦喜喪,因為他們已經到那個年紀,,活的歲數比較大,沒有什麼遺憾,所以這種才辦喜喪,像年輕一點的就不可以辦,(這種我就不解釋了),因為這種說起來比較難聽,畢竟使使者為大。



其實像北方人辦喜喪這還是較多,在我們南方這種雖然有,但不是主題上所說的喪事喜辦層出不窮,在我們農村還是比較少,而且不是說所有的農村都可以辦,畢竟他們有自己的風俗習慣,而且在農村的人思想比較落後,很多還是不會選擇喜喪,如果在我們村喪事喜辦的話,會被上一輩的老人責罵和譴責,在村子裡面也抬不起頭來,人家會說你不孝,所以說這種現象在我們村裡還沒有出現過,但是在別的村我是看到過的,但也是我在話題中所說的只有老人才能這樣辦。

你們那邊也有喪事習慣的風俗嗎?歡迎下方留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