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眼狼”孩子是怎麼養成的?

在家裡刷抖音看到這樣一個電視劇的視頻,兒子不務正業,不去努力工作,總想靠著不切實際的事情能賺錢,能出名。

後來有了女朋友,在自己分文沒有的情況下,逼著父母拿出全部積蓄給自己買房子,理直氣壯認為父母生了他,就必須負責到底。

啃老啃得那個瓷實!

“白眼狼”孩子是怎麼養成的?


那麼現實中這樣的例子是個例嗎?

然而並不是,有一位媽媽被兒子逼得報警。

因為失業的兒子逼媽媽賣唯一的房子供他揮霍。


“白眼狼”孩子是怎麼養成的?


這樣的孩子為什麼越來越多了呢?

我覺得“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與從小對孩子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我們來看看怎樣才能培養出窩心的大暖男和貼心的小 棉襖呢?

1、會感恩的孩子更能體諒父母。

父母在為孩子付出的時候,是無私的,沒有想過將來一定要得到相等的回報。

父母說的最多的就是“只要孩子好。一切就都好,我們無所謂。”

但是從小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父母,長輩對他的愛,要記在心裡,學會感恩。

對給予自己幫助的其他人,更要學會感恩。知道用感恩的心去面對別人的善意。

從孩子知道說謝謝開始,我們可以引導他對於別人的幫助及時說謝謝。

“白眼狼”孩子是怎麼養成的?


不要覺得父母就可以不說謝謝,同樣應該感謝。感謝媽媽做的每一餐飯,感謝爸爸陪伴做遊戲,感謝爺爺奶奶平時的幫助……

等他能懂事做事了,可以在親人的生日,或者各種節日,引導他通過自己的雙手或勞動為家人準備禮物或驚喜。

這樣孩子從小知道應該感謝周圍人帶給他的愛,並且予以回饋。

感恩是一種心態,感恩是一種回報!感恩是一種品質,感恩是一種心境!學會感恩,才能體會到生活的多彩,才能體會到生命的責任,懂得人生路上的那些愛。

這樣孩子長大了,他(她)才會成為我們的小棉襖,大棉褲

2、及時放手,讓孩子自立,這才是父母該有的愛。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父母都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受苦,哪怕自己再苦也希望能給孩子營造一個遮風擋雨的家。

尤其有的父母恨不得事事親力親為,為孩子拼學區房,有一個好的教育,這還可以理解。孩子上學了,拼命給老師送禮,希望讓自己的孩子當幹部,多照顧,也算是父母苦心。

但是孩子大了,工作了,還是一味各種鑽營,找路子,希望能各種庇護,絕不讓他受一點苦。

這就過了,真的愛孩子,我們還是讓孩子自己站起來吧。父母總有老去的那一天,總有有心無力可能還需要孩子來扶自己的那一天,如果孩子自已都站不直,他怎麼可能回頭來拉一把老父老母?

“白眼狼”孩子是怎麼養成的?

這是塗磊節目裡的一個嘉賓,31歲了,還覺得依賴父母挺好。

面對塗磊其他人的搖頭嘆息。

他很竟然覺得吃父母的還不錯。

我們能一味指責這樣的巨嬰嗎?

他的成長過程必然與父母從小對他過分的溺愛分不開。

有些事情該讓孩子去做的,就讓他們自己去做,他才會明白父母的不易。

適時放開手,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其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父母就越成功。

3、讓孩子勇於擔責,成為有擔當的人。

記得小時候,鄰居小男孩調皮扔石頭把我弟弟的頭打破了,媽媽去找,鄰居極其護犢子,沒有說是自己孩子錯了之類的話。

只是一味說:小孩子沒輕沒重的,當什麼緊?

她的兒子一臉無所謂的躲在媽媽身後。

十幾年後,回老家我聽到了她兒子因為聚眾鬥毆進去了,判五年。

從小沒有學會勇於承擔責任,遲早有一天社會會告訴你什麼是負責任。

孩子上大學了,畢業了,工作了,遇到人生大事,買房子,結婚生子。

父母有能力幫一把,那當然很好。實在父母有心無力,我們只有靠自己。

就像我們現在遇到的很多因為婆婆看孩子與兒媳鬧不和的新聞。

很多婆婆不辭辛苦,與丈夫分離,只為幫助兒子拉扯孫子孫女。

結果因為生活習慣的種種不同而一地雞毛。

作為孩子的有沒有想過本身就是老人犧牲自己的晚年生活來搭一把手,老人不顧自己的一身病痛而硬撐著。

養育自己的孩子本身就該自己付出更多,爺爺奶奶能來幫忙,分擔你該擔負的責任,你首先不應該是感謝嗎?

“白眼狼”孩子是怎麼養成的?

既不想放老人回去,又對老人橫加指責,這真是現實中常有的現象。

有擔當的人會更多的考慮別人,而不是認為人人都必須為自己服務。

為了避免孩子長大後逃避自己該擔負的責任,從小我們就應該讓他學會勇於去擔責。這樣人生路上他才會自己走得更穩。

4、“白眼狼”式的孩子不是一天形成的,萌萌的小奶狗,是一天天的被養成了“白眼狼”。

這個世界上,最乾淨的是孩子,最黑暗的孩子,最善良的是孩子,最殘酷的是孩子,最心軟的是孩子,最冷血的是孩子。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是一張張白紙,至於他會成為什麼樣的孩子,那就是要看我們父母的本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