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果敢歷史,曾經的中國領土

果敢(Kokang),果敢自治區”,首府老街市,面積約2700平方公里。果敢是緬甸聯邦的一個北部自治區”

今天我們就全面說一下果敢的歷史。13世紀至14世紀,果敢為中國元朝雲南行省管轄

14世紀至17世紀,為中國明朝鎮康府領地。

17世紀至19世紀,為中國清朝雲南省領地。

到了清朝順治十五年(1658年),發生了變化,南明永曆帝朱由榔聯合張獻忠的部將李定國“舉旗反清”,兵敗後從騰衝一路出逃,退入緬甸。

清朝康熙元年(1661年),吳三桂逼迫緬甸交出永曆帝朱由榔,次年,永曆帝被吳三桂縊死在昆明的逼死坡。其中,朱由榔的部下楊高學,帶領部隊逃到果敢地區避難,此後長期在此與清軍周旋。果敢由此進入300年左右的楊氏政權時代。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楊維興繼任,此時其轄區範圍已超過原來轄區的三倍。 道光二十年(1840年),在楊國華時期,雲南總督念其捍衛邊防有功,“奏封楊國華為世襲果敢縣令”並頒發封印,從而取得了合法的漢族土司統治權。

光緒十二年(1886年),英國吞併緬甸王朝,將其作為印度的一個省。果敢首領楊土司投向英國,成為英緬統治下的土司。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英雙方重新劃定邊界, 明確規定果敢地區為中國領土。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中英雙方在北京重議邊界問題,英國與清政府簽訂條約,從此,生活在果敢的漢族改稱為果敢族,漢語改稱果語,漢文改稱果文。

1942年,日軍佔領緬甸後,要求他們服從日本人的指揮,果敢土司楊文炳前往昆明面見中國政府官員,要求率土重歸,參加抗日戰爭。最後,楊文炳被國民政府委任為果敢自衛隊上校司令的職務,率領所部1000餘人對日作戰。

1943年7月,楊文炳前往重慶面見蔣介石,提升為少將,1947年2月,緬甸的“國父”昂山在與撣邦各族代表簽訂了協議,對共同建立緬甸聯邦達成一致,楊文炳以果敢族代表參加,並在“彬龍協議”上簽字。

1948年1月4日,緬甸獨立,楊文炳之子楊振材被選為緬甸首屆財政部長,[4] 楊振材和兄弟楊振聲兩人在緬甸聯邦國會中提出議案:“果敢系緬甸聯邦領土,果敢人民應當享受緬甸聯邦的合法公民權益。”經緬甸聯邦國會通過,被載入緬甸聯邦憲法

1959年,緬甸政府要求各土司放棄世襲治權,實施地方自治,並由政府軍進駐。楊振材交出了權力。自治政府成立後,楊氏家族依然擁有絕對的權利。

1960年,中緬兩國劃界,中國同意果敢繼續留在緬甸版圖。3月,緬甸發生軍事政變。吳奈溫軍政府上臺,開始著手收回撣邦自治權,並將重點打擊果敢族群。1963年8月17日,楊振材被抓。

1965年,緬甸廢除土司制。3月29日,果敢土司楊振材的弟弟楊振聲帶領600餘人離開果敢南下泰國。緬甸政府接管果敢。政府軍接管果敢後,與當地民眾矛盾重重

其中,果敢楊氏家族部下,彭家聲成立了“果敢人民革命軍”,在果敢百姓中贏得了支持,公開與緬甸政府軍對抗。後來,彭家聲不敵緬軍圍剿,退入中國雲南境內,脫離楊氏土司。

1968年,緬甸共產黨開闢緬北根據地,楊氏土司武裝與緬甸政府聯合共同對付緬甸共產黨。

1969年3月,緬甸政府軍放棄果敢老街市,強迫果敢3000多戶百姓15000多人搬家 。隨後彭家聲加入緬甸共產黨,重新反攻果敢地區。

1989年3月11日,彭家聲在果敢發動兵變,宣佈脫離緬共,4000餘人與彭家聲一道成立了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又稱果敢同盟軍)。3月31日,果敢劃為第一特區,彭家聲任特區政府主席。

1992年11月, 果敢同盟軍發生內訌,楊茂良擊敗彭家聲,楊茂良出任果敢同盟軍總司令,楊茂良主政果敢期間,果敢地區的毒品問題變得更加突出,楊茂良隨即加大對中國的毒品走私,一度給中國雲南造成了極大的危害。1995年8月-10月,果敢同盟軍爆發第二次“內訌”,李林明發動兵變,舉兵反楊。

楊家在果敢的統治徹底結束。10月22日,彭家聲重新入主果敢。

2009年8月8日,緬甸政府軍以查毒品為由與果敢同盟軍交火。

同時,果敢同盟軍發生第三次內訌,副司令白所成等一部分人宣佈支持緬甸中央政府,緬甸政府軍將彭家聲逐出果敢。

2011年3月25日,果敢地區正式更名為“緬甸撣邦北部果敢自治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