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山區農村人為送子女讀大學變成村裡最窮的,值得嗎?是虧了還有賺了?

吉祥門第


讀書是對的,不要鼠目寸光,不先投資,哪來回報。雖然目前有困難,但從長遠看,要改變家庭生活就不是一件很難的事了!


窮則思變8271


我也是廣西山區的。在農村要培養一個大學生真的不易。特別是像我們村每人才分到6.6分地。6.6分田。而且土地從未調整過,就是說原來分土地時你沒結婚,那以後就你一個人的土地養全家。為了給孩子園大學夢。我向教育局申請貸款。向親戚借錢。真的成了村裡最窮的。可總有勢利眼欺窮愛富的,特別是同胞兄弟不但不幫反而還想整死你。我就被自己的嫂子和侄子打到住院。為了不影響孩子讀書,我沒好就出院帶傷打工。因為不單孩子上學要錢,雙目失明的老媽要養,全家等著我去賺錢。本來有政府補息可貸款的。可能因為我在外打工回遲了幾天而且銀行又擔心我還不了就沒貸到,但這都沒動搖過我,我堅信知識能改變一切!從來沒想過值不值得。為了孩子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窮苦只是暫時的。孩子有希望,國家才有希望。


始終如一154


再苦不苦孩子再窮不窮教育,農村孩子走出去最便捷的路就是學習好,考大學出去,雖然暫時苦一點,家庭負擔重一點,但是孩子以後真的出息了考上了大學,對家庭來說是好事,我們家兄弟兩個,我弟弟就是大學生,廈門大學畢業,我中專出來工作十幾年了,才在外面買房子安家落戶,他出來三年就在廣州安家落戶了,當然家裡也幫了,現在他一個人的收入比我們夫妻兩個一起都高,所以啊只要孩子學習好,更應該努力供他上學,也算是給孩子以後找條出路,即便考不上好的大學,多學點文化知識對他也是好事,技多不壓身


鄉巴佬大鵬


這個問題標題打的是廣西山區,其實我想不管是在山區還是農村,現在的父母都是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教育,遠離家鄉,瓢潑他鄉。不應該說值還是不值嗎,或者虧了賺了,更應該想到的是,為什麼現在的農村會這麼做,這麼做的意義在哪裡,我是90後,從小到大都生活在農村,對這方面的變化看在眼裡,下面就給大家說說;

一,沒有值與不值

其實這個問題說值與不值有點太那個了,因為我們都會為人父母,我們曾經都是孩子,以前或許不太看重學歷或者知識帶給人生的改變,但是在現在這個沒有學歷和知識就活不下去的年代,這些就顯得尤為重要。

所有現在的父母無論多累,乾的是什麼工作,都希望孩子能用知識改變自己,尤其是在山區的農村人,如何跳出大山,如何改變家族的命運,如何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那只有知識,只有把子女送出去大山,哪怕窮盡一生也要讓他們學到更多的知識,有個好學歷,找到個好的工作,不能像自己這樣碌碌無為一輩子,一輩子沒有知識,只能出苦力,一輩子跳不出大山,小的時候我們不懂父親為什麼那麼努力的工作,為什麼自己只要提到不上學,就是一頓毒打,或許他們打不是孩子,而是他們自己,因為他們恨自己不能帶給孩子的生活,害怕孩子跟自己一樣每天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一輩子都農民。所以說沒有值與不值,因為我們都有當父母的那一天,父母一輩子都是為了孩子。

二、沒有虧與賺

如果父母用自己的全部去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和環境,最後這個孩子沒有變成父母想象中的樣子,你能說這個父母虧了?別人家的孩子成才了?你能說人家的父母賺了?說賺與虧太諷刺了。父母其實就像把最好的給孩子,把最苦最累的留給自己。

大山裡的孩子,如果不好好學習可能還是一輩子生活在大山裡,祖祖輩輩都是農民。所以不存在賺與虧,只是所有的父母都想自己的孩子出人頭地,龍生九子各有不同,我們不應該把虧與賺用到父母給我們的愛上,如果父母把最好的給了我們,我們還去抱怨或者不好好努力,那樣才是愧對父母,才是作為孩子最大的遺憾。我不能做到比別人搶,但是我們最起碼要努力,要好好的學習,對得起父母給我們的所以,等到畢業後或者工作後給父母更好的生活,讓父母知道他們的付出沒有白費,所以我覺的對於為了孩子父母所付出的一切,沒有虧與賺,因為都是為了孩子的一生。因為父母付出的時候根本沒有想過有什麼回報,只是為了孩子有更好的生活。

以上內容就是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幫助到家,感覺說的不對的歡迎下方評論留言,謝謝大家。


鄉村小吉


很多農村家庭的孩子,生在大山深處,山高路遠,生產和生活條件非常艱苦,靠種地為生,賣一些農產品以補貼家用,收入微薄,為了省下每一分錢,好多年都沒買過一件新衣服,更不用說支付得起孩子上大學的費用了。所以很多農村家庭為了供孩子上大學,東拼西湊,四處籌錢,最後搞得原本不富有的家庭變得一貧如洗。

有點小精明的農村人都喜歡算這麼一筆賬,供一個孩子讀大學的成本是多少錢?四年下來少則六七萬,多則十萬左右。面對這麼一筆鉅款,有些人就開始打小算盤。高中畢業出去打工,一個月三千塊,一年就是三萬六,四年下來就是十四萬兩千四。不送孩子去讀大學不僅僅可以省了六七萬,孩子還可以在四年的時間裡掙到十幾萬,所以得出的結論是上大學是很不值得的,不如早點出去工作。

那事實真的就是這樣的嗎?先來說一個真實的事例,肖松兵(化名)祖祖輩輩都生活在偏遠的農村家裡,本來就一窮二白,偏偏兩個兒子先後都考上了哈工大建築系,學費加生活費左借右湊也是不夠,最後只能把房子賣了,夫妻倆搬到山上一間臨時房居住,那幾年日子要多寒酸有多寒酸,但夫妻硬是咬牙挺了過來。幾年後,兩個兒子畢業,大兒子就職北京私企,二兒子就職瀋陽國企,到如今,大兒子在北京買了三套房,在南京和珠海各買了一套,二兒子有幾套房不知道,只知道給老爹在瀋陽郊區買了一套別墅,水電費物業費每年三萬,全由兒子承擔。逢年過節回家,都是兒媳婦開車送回去,而他左鄰右房,那些早早輟學打工的孩子大部分連車還沒有。所以,如果孩子能考入名校,不論城市還是農村,不論貧窮還是富有,大多數家長都會盡全力支持的。

要說值得不值得,還是非常值得的。在社會飛躍發展的今天,更體現文化知識的重要性,學歷也是個人招牌,不論走到哪裡都不會去搬磚爬架子。要是沒文化沒學歷也可能照樣掙錢,但是工作強度不一樣,生活質量也不一樣!讀過書的人在格局上,在認知層面上,在為人處世,在眼界上都一定的高度的,做不到學問淵博,但是可以做到識文斷字,知書達理。

大學是瞭解社會,結識朋友的重要社交場合。如果有幸考上好的大學,在這方面會收穫很多。大學周邊商業是非常活躍的,大學生是商業活躍的重度參與者,他們扮演了消費者,中介者,生產者,創造價值者。在這一系列活動參與過程中,社會各方給予了大學生足夠的機會,尊重,或者是寬容與諒解。也是在這些活動中包括大學課堂上,會收穫感悟,友誼,價值。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





卓凡中國


哪那麼多的值不值得呢,如果是你的孩子,你會送他們去上大學嗎?

  • 都說知識改變命運,我從來都沒有懷疑過這句話,或許你會說那些能受過什麼教育的人,比某些學歷不夠的人混得還要好,可是你知道嗎,一個人擁有知識,他的精神境界都是不同的。

有些父母真的就算砸鍋賣鐵也要送孩子去上學,為什麼?因為他們知道不能讀書接受知識的苦,他們不想孩子再步他們的後塵。他們也渴望知識,但是他們小時候家裡窮,他們的父母供不起他們讀書,他們這一輩子對上學只能可望不可及。

  • 以前聽老師說,她讀書那時候周圍的人都重男輕女,她讀到高中的時候,那些鄰居對她父母說:“女孩子遲早都是要嫁人的,讀那麼多書幹嘛,替別人家養孩子!”慶幸的是,她的父母並沒有阻止她繼續上學。

而到了我這一代,父母更是希望我們能夠好好讀書,為人父母的,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嗎?記得小時候父親說過,如果我能考上大學,就算是借錢也會送我去。雖然當時我並沒有想得那麼多,但我也知道父親對我有很大的期盼。

  • 但是身邊也有很多年紀小小就輟學的孩子,他們覺得讀書太辛苦了,還不如像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一樣去外面打工掙錢。

有個小男生問過我:“你覺得工作爽還是讀書爽?”我說:“當然是讀書好!”他說:“你真傻,工作完了就可以去玩,而讀書那麼辛苦,天天上課還要寫作業,有什麼好的?”

我笑了笑,沒有回答,心想:說了你也不懂。

每個人的觀念都不同,就像他不懂讀書的好,我也不知工作的樂一樣。

  • 再回到您這個問題,您可能不太瞭解山區的情況,他們有些孩子去上學要翻山越嶺,不要懷疑現在怎麼可能還有這種情況?也不要問:他們怎麼不搬出去?你沒體會過,但是他們以及他們的父母都深知困在山裡的苦,我們都渴望走向外面的大世界,而不是侷限於這個大山。而唯一能改變他們命運的,只有知識,考更好的大學,走向更遠的地方。我想,不管最後的結果如何,他們都不會後悔吧!


優遠


養兒不讀書不如養個豬,這是農村裡面的俗話。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貧困農村對教育的投資是有遠見的。自己這一輩吃過的苦,受過的罪不能再下一代重演,為了孩子能讀上大學,所花的錢,所用的血汗是值得的,即使成為了村裡最窮的人,也是心甘情願。這個世界上,只有親情才能做出這麼大的犧牲,自己苦點累點,卻能將後一輩培養成有用的人,甚至還能成為國家棟梁。養兒為防老,只有將自己的血汗全部傾注在兒女身上,到老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付出沒有白費。所以對兒女教育的投資是不能用值不值來衡量的,只有自己傾力付出了才無怨無悔。


湖南阿寶


大家好,受邀回答,廣西山區的農民為了子女上學而變成了村裡最窮的人,我看是非常值得,因這是做父母的應盡義務。但從中反映出了現在社會貧富差距,需要我們政府,社會愛心人士多關心山區貧困家庭的孩子,讓他們得到學習深造的機會。山區的農村因條件的限制,祖祖輩輩守候到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交通又不方便,使得一部分家庭產生了困難,但他們早期是做出了很大貢獻的。父母痛愛子女是天性又是責任,沒有值不值得一說,致窮也要送孩子上學一是為了國家培養有用人才,更是為了自己的美好生活,人老了是要依靠自己的兒女,如子女得到了更好的學習,也改變了他〈她〉的命運,讓他們過上了好日子才能讓自己家庭下代有好日子。對那些暫時貧困的家庭,國家政府應提高扶持力度,對那些確是需要邦助的家庭進行邦助,讓他們感受到溫暖。但也需他們自己的努力,不能光等待政府或好心人士。謝謝大家的關注評論點贊。


石門唐老鴨


有些事不能用虧或賺來形容,同樣一個事物對三觀不同的兩個人而言,價值也是不同的;另外,如果子女沒有那個能力,不是那塊材料,在自家經濟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送去上大學,可能有些不值得;但如果子女是那塊材料,且也有那個能力的話,為人父、為人母,砸鍋賣鐵也必然要讓子女去讀大學。對於普通人來說, 上大學是改變命運最快的途徑,但絕對不是唯一的途徑。

如果按照家庭貧富程度來分析盈虧,那這個擁有大學生的家庭必然是虧了。在城市裡,因為人均工資較高,供養一個大學生相對來說還容易些,但在農村,一個農村家庭供養一個大學生完成四年的學習,那真的是太難了。所以很多農村家庭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考上大學,但又怕考上大學,不讓去唸書又心有不甘,去唸的話又是一筆沉重的負擔。

但如果從知識與收穫的角度來分析,我認為是賺了。很多有想法的農村人,都會有一種“不想讓子女像自己一樣活著”的想法,而對於農村人來說,改變命運最快的方法就是上學。自己這一輩子就這麼地了,當初的自己是沒有機會,但現在既然拿到了改變命運的船票,哪怕耗盡一切財富也要把孩子送上“船”。

所以,對於這個家庭來說,出了一個大學生是應該高興的,雖然讓自己的家庭變成了村裡最窮的人家,但這也是值得驕傲的事情,只要子女爭氣,所謂的貧窮只是暫時的。俗話說三窮三富過到老,誰敢保證他上過大學的子女未來不會做出一番成績呢?

哪怕沒有做出成績,也沒有功成名就,只是在大城市裡打了一輩子工,但子女的下一代必然會比他們的爺爺奶奶,在思想、能力、學識上強很多,。改變命運,賺與虧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雖然金錢是衡量價值最有力的體現。


新農志


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