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捷徑”因何成為古代文人出仕的途徑?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其中奇葩的事情也是屢見不鮮,比方說標題中說的“終南捷徑”,就是一件奇葩的事情。

“終南捷徑”因何成為古代文人出仕的途徑?

“終南捷徑”是什麼意思呢?“終南捷徑”的意思就是比喻追求名利最近便的路,也比喻達到目的的便捷途徑。

後來“終南捷徑”逐漸演化成古代文人出仕的便捷途徑,連李白、杜甫等這種絕代才子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

這是為什麼?“終南捷徑”因何成為古代文人出仕的便捷途徑?


“終南捷徑”因何成為古代文人出仕的途徑?

這和古代的一個典故有關,我們接著往下看。

話說唐朝唐中宗時期,有個叫盧藏用的書生,苦讀多年,終於考取進士,但是卻未能及時入朝為官,為了能夠儘快做官,便跑去長安南邊的終南山隱居,以提高自己的聲望和身價。

為什麼選擇終南山呢?因為終南山離當時的京城長安近,事蹟更容易傳到京城。盧藏用在終南山隱居之後,每日吟詩作對,把酒賞花,親自躬耕,以示自己的才情和清高,以此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果然,沒多久便出名了。就好像現在的一些個網紅一樣,穿個奇裝異服隨便跑一個山上拍幾個特立獨行的視頻、幾張圖片,配一段軟文,立馬就火。用現在的話來說,盧藏用就屬於那個時代的“網紅”。


“終南捷徑”因何成為古代文人出仕的途徑?

果不其然,盧藏用火了,而且連遠在皇宮內的皇帝都知道了他的名字,還高度稱讚了他的清高和才情,於是便請他出來做官,先後擔任左拾遺、修文館學士、工部侍郎等職。

盧藏用以退為進的入仕方式成功取得官職之後,很多人便開始效仿盧藏用,紛紛隱居到終南山,有事沒事寫幾首詩,彰顯一下才情,然後經朋友之手傳到當地小吏手中,向小吏極力讚揚此人德行和才情,小吏也欣然應諾,因為當時文人的隱居之舉容易引起官府的注意,在讀書人中形成影響,所以當時的朝廷會邀請這些隱居的人去朝廷做官,以彰顯朝廷對人才的重視。


“終南捷徑”因何成為古代文人出仕的途徑?


也正因為此,很多不得志的讀書人,都開始隱居,一時之間,終南山成了大唐的“網紅打卡點”,就連李白、杜甫這樣“仙”、“聖”級別的大神前期也曾有過這樣的經歷。

但是有一人卻對這種行為嗤之以鼻,此人便是司馬承禎。

司馬承禎和盧藏用曾經是多年的知交好友,但是兩人在興趣和志向上卻相差很多,司馬承禎淡泊名利,而盧藏用重視名利。

在古代讀書人隱居的原因有很多,一種是前文中說的“以退為進”提高身價和名聲以求得一官半職;有的是仕途不得意、官場失利;有的是不願同一些貪官汙吏同流合汙;有的則是淡泊名利,追求自然,享受自然。


“終南捷徑”因何成為古代文人出仕的途徑?


司馬承禎很明顯是最後一種,司馬承禎在終南山隱居多年,從未踏出半步,他給自己取了個號叫做白雲,寓意自己要如白雲一般高潔自然。當時大唐的皇帝唐玄宗聽聞此人,知道他是個真正的高士,便派人去終南山請他到朝廷做官,但是去了幾次都被司馬承禎謝絕了。

唐玄宗見他堅持,愈發佩服,便讓人替司馬承禎建造了一座比較清幽雅緻的房子,讓他在房子裡潛心校注《老子》一書。司馬承禎認真的完成《老子》的校注之後,將書教還於唐玄宗,在離開長安時遇到了曾經的至交好友盧藏用。

老友相見,難免寒暄一番,盧藏用抬手指著南方的終南山說:“這終南山裡的確是其樂無窮啊。”

司馬承禎何其聰明,立刻就明白了盧藏用這話中的言外之意,淡然一笑說:“的確,終南山是做官的‘捷徑’。”


“終南捷徑”因何成為古代文人出仕的途徑?

盧藏用聽了,倍感羞愧,面露尬色,面紅耳赤,甚至都不知道說什麼了,藉故匆匆離開。

司馬承禎和盧藏用同出終南山,但是兩人的境界卻高下立判,司馬承禎想“獨善其身”,盧藏用想“兼濟天下”,兼濟天下本身無可厚非,到盧藏入仕的方法卻不夠正當,所以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後者人格和前者相比無疑差了不止一點半點。


“終南捷徑”因何成為古代文人出仕的途徑?

古人認為,士者應當“出儒入道”,不管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應該心繫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對有些人來說,隱居是一種情調,對有些人來說,隱居是因為想外出濟世,卻苦無門路。

在現實生活中,我想為了“終南捷徑”去隱居的人,應該多過那些真正看透世態的隱居者的吧。本來隱居是超然世外的雅緻生活,孰想卻被那些追逐“終南捷徑”的所謂士人當成了出仕的途徑,此等行為,未免玷汙了那些真的隱居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