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基建狂魔”,展現抗疫的“中國速度”

中國由於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具有超高的效率、領先的技術、一流的管理水平,被外國網友戲稱為“基建狂魔”。新冠疫情爆發時期,快速、高效、保質的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設充分彰顯“中國速度”。在步入工業4.0時代的背景下,還有一類具備AI屬性的智能化製造方式和設備在戰“疫”中異軍突起,與疫情賽跑,體現出更高效的建造效率,在抗“疫”戰爭中增添了一份特殊的力量,我們把他們比作智能化的“基建狂魔”——“智能建造師”,簡稱“智造師”。

智能化“基建狂魔”,展現抗疫的“中國速度”

“智造師”裝備了各種硬核科技,包括AI、3D打印、BIM、智能裝配、互聯網、智能感知等技術,“智造師”將這些硬核科技完美集成在一起,具有快速應急生產的優勢,可實現無人化製造,還能共享數據模型,實現網絡協同生產。在抗“疫”戰場上,“智造師”們緊急馳援抗疫一線,戰績彪炳。

“智造師”之硬核科技——①BIM技術

BIM(建築信息模型)技術,是以建築工程項目的各項信息為基礎建立建築模型、仿真模擬建築物真實信息的技術。其將二維圖紙拓展至三維模型、四維施工模擬(空間+時間)乃至更多維度,以新型方式推動了建築業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智能化“基建狂魔”,展現抗疫的“中國速度”

BIM的技術優勢集中體現在建築全生命週期的信息集成,其貫穿在建築整個生命週期中,將設計數據、建造信息,維護信息等大量信息保存起來,形成建築信息的“大數據”,在建築整個生命週期中得以重複、便捷地使用,是建築從“建造”向“智造”的關鍵。

智能化“基建狂魔”,展現抗疫的“中國速度”

據報道,近日具有高標準、高負壓的武漢“火眼”病原生物安全實驗室建設順利完成,其對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日通量可達萬人,大幅提高了新型冠狀病毒檢測速度,同時加快了疑似病例排除速度。

智能化“基建狂魔”,展現抗疫的“中國速度”

該實驗室按照以往經驗要三個月,而藉助BIM技術開展現場施工,制定了合理快速的工藝工序,施工過程更加順利、高效,整個建設週期僅用了4天4夜。施工結束後,BIM技術形成的數字化成果——竣工模型與實體實驗室一併交付給業主,形成“實體+數據資產”雙交付,以便後期開展實驗室的數字化運維管理。

智能化“基建狂魔”,展現抗疫的“中國速度”

“智造師”之硬核科技——②BIM+3D打印技術

在建築物設計初期,二維設計圖往往不容易理解,如果能將BIM+3D打印技術結合,採用3D模型來詮釋建築設計理念,將會使設計思想的協同交流更有效率。同時在施工階段,BIM+3D打印技術結合,對建築物實現打印再組裝,比如在工廠室內打印牆體等部件,再運到現場進行拼裝,房子的所有模塊像積木一樣被搭建起來。相比傳統的施工方法,這種建造方式更加快捷、高效。

智能化“基建狂魔”,展現抗疫的“中國速度”

疫情肆虐期間,疫區的病房、病床稀缺,急需快速建造隔離病房,“智造師”積極響應,其運用BIM技術結合3D打印技術,按照電腦中的圖紙,利用建築材料、鋼廠的鋼渣等作為打印的“油墨”層層疊加,最終堆疊成為了一個立體的房屋,房屋內部可設置床位區、盥洗區,配備空調後就是一個可移動、高強度、封閉保溫的“疫情隔離屋”。在與疫情賽跑的當下,“智造師”僅需工作24小時,就可以打印出十幾幢小屋,為救助病患贏得更時間。

“智造師”之硬核科技——③BIM+AI裝配技術

在建設過程中對建築構件實現智能裝配,是將來建築業發展的趨勢,智能裝配對實施過程中的工業化、標準化、模塊化程度要求較高。AI結合BIM技術可以有效將設計方案、製造需求、安裝需求集成在BIM模型中,在實際建造前統籌考慮設計、製造、安裝的各種要求,把實際製造、安裝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問題提前消滅。

智能化“基建狂魔”,展現抗疫的“中國速度”

“智造師”將BIM技術和AI技術充分結合,在施工過程中,可以控制一大群小型機器人協同作業,他們像小蜜蜂一樣在三維空間裡工作,通過對預製部件進行澆築、裝配、焊接、打磨,能夠以高難度、高精確度的完成不規則、彎曲的複雜構件,再進行裝配。依託BIM+AI技術的仿不鏽鋼體模型視圖在大大節約時間和人力成本的同時,也為創作更復雜建築形態帶來了可能性。

智能化“基建狂魔”,展現抗疫的“中國速度”

在與新冠疫情賽跑的同時,智能裝配將大幅加快建造速度和提高效率,相信將來在建設醫院等抗“疫”基礎設施上,配備BIM和AI技術的“智造師”將更多地參與到諸如火神山、雷神山、方艙醫院的建設中去。

智能化“基建狂魔”,展現抗疫的“中國速度”

新一代的智能製造技術是人工智能技術與先進製造技術的深度融合,是新一輪工業(建築業)革命的核心驅動力。在新冠抗疫戰場上,有了“智造師”的加入與助力,智能化“基建狂魔”必將戰勝“新冠疫鬼”!


瞭解更多人工智能知識,學習人工智能技術,添加celiaxm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