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的是哪種取卡針呢?他們是怎麼加工製造出來的呢?

在手機發展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條件下,如何在保證在有限的空間內添加更多硬件,優化手機性能,實現更多功能成了各大手機廠商重點關注的問題。其措施包括且不限於後蓋不可拆卸、取消耳機插孔、電池不可拆卸、減小SIM卡尺寸等。

於是取出SIM卡這樣簡單的問題竟也得依賴取卡針來解決,由於品牌特性、設計理念或者專利問題,各大手機廠商都做出了自己的取卡針,市場上也出現了不同的花樣。

今天我們不談美觀與否,不論手感如何,單說它們是怎麼加工製造出來的,從成型特性上來說哪個比較好。

首先我們看一下他們都大概長什麼樣子。


用的是哪種取卡針呢?他們是怎麼加工製造出來的呢?

OPPO取卡針


用的是哪種取卡針呢?他們是怎麼加工製造出來的呢?

VIVO取卡針


用的是哪種取卡針呢?他們是怎麼加工製造出來的呢?

魅藍取卡針


用的是哪種取卡針呢?他們是怎麼加工製造出來的呢?

華為取卡針

從形狀上大概兩類吧,一類是絲狀的,一類是片狀的。

對於片狀的來說,其關鍵工藝有兩個:衝孔+落料。在原料上用模具先衝出所設計形狀,然後再通過落料工藝裁邊,剪去多餘部分便OK了。


用的是哪種取卡針呢?他們是怎麼加工製造出來的呢?

衝孔

對於絲狀的,直接上圖。


用的是哪種取卡針呢?他們是怎麼加工製造出來的呢?

華為某型號取卡針加工過程

從生產效率上來說,似乎是絲狀的效率更高一點,但是衝壓模具可以做成複合模和級進模,單從效率上而言,似乎也分不出孰優孰劣,但是衝壓模具的上料口似乎實現自動化的不多,還需人工搬運料板,對正等。從這一方面而言,我更看好針形取卡針。

從工藝角度,衝壓模具所受的衝壓力是很大的,這對沖壓模具來說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衝壓模具用久了有一個問題就是磨損問題,工作時間長了除了模具不鋒利外,可能會導致尺寸偏差較大的問題,那就不得不重新再做模具了或者修模具了。而絲狀的相對而言受力要小得多,對模具的損壞也較小。

從生產上看,衝壓時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廢邊廢料,雖然有的廢邊廢料還可以再回收,再利用,但是所佔比例也相當小,大部分還是不能直接拿來用的,從原材料的節省或者從原料的使用效率來看,絲狀的又勝一籌。

可是有一個問題就是,單從生產上來看,簡直是完勝的絲狀取卡針為什麼沒有被越來越多的採用,反而大部分廠商越來越多的用板片形的呢?難道是板片的原料比絲狀的原料便宜許多?還是板的更容易印上自己的Logo,能增加更多的圖案使其更加美觀呢?或者是市場上審美的需求迫使廠商用板片形的呢?

反正取卡針大家不會隨身攜帶,用的時候也找不著,都是用別針什麼東西代替的,既然如此,為什麼不用更簡單方便的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