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金“戰疫”記:“危”“機”並存,如何突出重圍?

《財經》新媒體 徐徜徉/文 王小貝/編輯

互金“戰疫”記:“危”“機”並存,如何突出重圍?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互聯網金融行業也迎來了新的“危”與“機”。

隨著防疫工作的陸續展開,餐飲、旅遊、線下教育等行業陷入停擺,而這些領域原本是各大互聯網金融公司都在大力爭奪的優質消費場景。此外,由於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推遲了節後復工時間,不少人的收入預期因此發生變化,互金平臺的回款、催收工作或將難度增加。

不過,不少業內人士也向《財經》新媒體直言,不論是監管的變化還是特殊公共事件,都在催促著互金企業檢驗自身風控、貸後管理能力以及業務佈局,並加速著行業的變革創新。蘇寧金融研究院院長助理薛洪言就表示:“風險隱患排除後,在合規經營、科技驅動及金融開放的大環境下,金融行業將迎來新的發展階段。”

對網貸平臺、第三方支付機構和金融科技公司來說,它們的發展和“戰疫”情況如何?未來又將面臨何種機遇和挑戰?

網貸平臺:

有的清盤退出,有的轉型正酣

2019年初,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P2P網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發佈了《關於做好網貸機構分類處置和風險防範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175號文”),明確堅持“以機構退出為主要工作方向”,自此拉開了“P2P整治”的大幕。

疫情發生後,相關部門對違規P2P平臺的監管和整治工作也絲毫沒有停下腳步。2月21日,央行召開2020年金融市場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在部署2020年重點工作中特別提到:要徹底化解互聯網金融風險,建立完善互聯網金融監管的長效機制。

2月以來,積木盒子、51人品、微貸網等多家平臺陸續停發新標、宣佈退出P2P。2月15日,積木盒子對外公告稱,決定即日起開啟戰略轉型,申請轉型為小額貸款公司。隨後,51人品也發佈公告稱:為響應監管“三降(降人數、降餘額、降店面)”政策,平臺決定2月16日起停發新標。

2月18日,有微貸網投資人反映平臺當時沒有發佈新標,諮詢客服後得到的回應是:從當天開始,因監管要求降低待償餘額、線上不發新標,所以平臺不再發標,充值功能也會暫停。

互金“戰疫”記:“危”“機”並存,如何突出重圍?

據網貸之家數據統計,截至2019年12月底,正常運營的網貸平臺數量下降至343家,累計停業及問題平臺數量已達6269家。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董希淼認為,隨著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深入推進,各地政府的整治措施或許有所區別,但是“強監管、去存量”的目標不會變。蘇寧金融研究院院長助理薛洪言也表示,結合網貸集中整治的進度,應該能於2020年上半年取得階段性成果。

不過,監管層在打出“史上最嚴”組合拳的同時,也在積極引導合規、有能力的網貸平臺進行轉型。截至目前,已有多家頭部平臺完成了階段性的轉型任務。

平安集團旗下的陸金所已退出P2P網貸業務並轉型為消費金融機構。平安消費金融有限公司將配合平安產險承接陸金所網貸業務,加快陸金所網貸業務轉型。

原P2P平臺“拍拍貸”也於去年10月停止P2P發標。隨後,拍拍貸美股上市主體的股票名稱改為“信也科技”。其創始人、聯席CEO張俊表示,拍拍貸已與20餘家各類金融機構建立合作,自2019年10月後所有撮合成交額的資金均來自機構,公司的主戰場已轉向金融科技。

此前,監管層曾多次提出,要引導具備條件的網貸機構向小額貸款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持牌機構轉型,目前各大P2P平臺也幾乎都瞄準了上述兩個目標。不過,一位匿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哪一種轉型都不會簡單。“轉型為消費金融公司,需要機構具有強大的實力和資源,轉型為小額貸款公司,也面臨‘原有業務模式清零、要從頭開始爭奪市場份額’的挑戰。”

網貸之家研究院院長張葉霞分析稱,P2P平臺向“小貸”轉型的實際門檻並不低。“申請轉型試點的首先必須是在營、合規的平臺,需滿足存量業務無嚴重違法違規情況等合規要求;同時,其股東實力得足夠強勁,能夠在轉型期限內完成存量業務清零;更重要的一點是,小貸公司是‘只貸不存’的放貸機構,因此擬轉型平臺需要有強大的資產端做支撐,才更適合轉型。”

第三方支付機構:

線下場景受衝擊,數字支付藏商機

一面連著金融機構,一面連著零售、餐飲等實體服務業,支付行業可謂是整個金融體系中連接資金和經濟活動的紐帶。在疫情的衝擊下,傳統線下零售行業遭受到致命打擊,而與之相連的線下支付場景也不可避免地被“牽連”。

有業內人士告訴《財經》新媒體,自1月下旬以來,線下場景的交易大幅縮水,“甚至可以說是掛零”。

馬上消費金融創始人兼CEO趙國慶也在接受採訪時指出,“從短期來看,消費整體處於疲弱狀態。此次疫情中,線下實體消費如餐飲、旅行、食品零售等均受到影響,大家沒有消費動力時,機構的線下消費金融交易額毫無疑問會出現下降。”

不過,線下的“遇冷”也因此給第三方支付機構提供了機會。易觀研究院發佈的《中國第三方支付企業服務市場數字化發展專題分析2020》(以下簡稱“易觀報告”)指出,以往很多線下商戶不具備搭建線上平臺及運營能力,此次疫情帶來的長效影響,勢必倒逼其走向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經營之路,而支付將成為助力商戶企業實現數字化的最重要抓手。

據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2月底發佈的《中國個體經營戶系列報告之一》測算,數字信貸的發展可以起到緩解疫情衝擊的作用——“數字信貸發展水平每增長1%,疫情對經營的衝擊減少2.57%。”

易觀分析師認為,疫情期間生活服務業的數字化,給更多線下中小微商戶帶來了啟示,“線上線下融合互助、小範圍服務半徑、服務配送標準化、無接觸配送”等服務模式越來越受到推崇。“危機滋生出了大量數字化的企業服務需求,其中支付服務將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塊。”

事實上,不少第三方支付機構已開始在此搶先佈局。第三方支付機構拉卡拉告訴記者,在3月31日前,拉卡拉雲小店系統將實行“免費安裝、免費使用”,幫助線下經營受困的小微企業搭建線上商城,實現“線上下單,線下自提”。雲小店還可協助門店搭建SaaS平臺,建立會員體系,幫助其實現無接觸配送和遠程店鋪管理。

針對當前眾多企業開啟在線辦公,遠程薪資管理不便的問題,連連支付旗下薪酬管理平臺“連薪”則以“7×24小時”的全線上服務,幫助企業足不出戶地完成在線開戶、在線充值、實時發薪。與傳統模式相比,“連薪”在線開戶僅需一個工作日就能完成在線審核,為企業節省了不少時間。

易寶支付聯合創始人、總裁餘晨向《財經》新媒體分析稱,數字化為金融提供了轉型升級的工具,而電子支付則是互聯網經濟的基礎形態。“未來,電子支付對中國經濟的真正價值就是傳統行業的數字化升級,而傳統行業數字化升級裡最重要的就是如何進行資金流的數字化。”

易觀報告也預測,商戶企業服務將在支付機構的收入佔比中不斷增大。預計至2024年,商戶企業服務收入將佔支付機構總收入的40%以上。結合目前支付行業規模及支付機構收入比例,預計未來企業服務市場規模可達75萬億。易觀分析師稱:“這一數據不僅反映了中小企業數字化升級的巨大潛能與動力,更是全國7000萬中小微企業商戶的完成線下線上數字化進程中的剛性需求。”

金融科技公司:

疫情帶來巨大機遇,還需進一步修煉內功

在北京互聯網金融協會研究院院長易歡歡看來,每一次重大疫情,都不僅是一次公共衛生事件,也是一次重大技術變革和認知變革的開始。“2003年的非典讓阿里巴巴電子商務平臺每天新增的商業機會達到了一萬條左右,也讓淘寶走進了千家萬戶。也許2020年,將會是中國金融科技行業真正的元年。”

對金融科技公司來說,新冠肺炎的到來或許更多是一個“好”消息。疫情期間,它們的重要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凸顯。

在浙江省中小企業協會指導下,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和台州科技職業學院日前聯合開展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浙江省中小微企業影響”在線調研顯示:受疫情影響的產業鏈條中斷對企業復工形成制約,而在所有政府幫扶政策中,金融支持最為關鍵,中小企業對金融科技助力的需求在大幅增加。

除中小企業外,川財證券研報更認為,疫情讓金融機構進一步意識到金融科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金融企業務電子化、金融服務線上化、金融上雲進程將會加速,金融機構對IT的投資也有望繼續加大。

大數據風控企業同盾科技相關負責人向《財經》新媒體證實,疫情使金融機構加速了線上業務能力的拓展,進而更加註重精細化風險防控。“機構客戶產生了一部分業務量的增長需求,主要在保險和銀行小微企業融資服務兩塊。”

同盾方面認為,這次契機將會倒逼銀行等機構加大科技賦能,來應對突發事件對原有風控措施有效性的挑戰,轉變傳統信貸模式,積極謀求 “智能風控”信貸模式。“未來,將有更多中小金融機構尤其是區域性金融機構在數字化轉型中發力,這也是第三方科技企業最大的發展機會——通過技術手段提高風險管理、客戶服務的效率與體驗,減少對於人力的依賴。”

金融業利用新興科技手段發展起來的新業務模式,也成為決勝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重要一環。百融雲創方面告訴記者,疫情發生後,他們將此前在金融業成功“試水”的“智能語音對話機器人”服務免費向各級政府、基層社區、疾控中心提供,替代人力進行多種外呼場景,減少排查時間。“智能語音對話機器人具備閱讀理解、多輪對話、多種回答、智能打斷等特點,在SAAS雲平臺合作模式下,3天即可實現上線外呼。”百融智能語音防疫項目組相關負責人如此表示。

不過,新金融“戰”疫背後不僅僅是業務形態的轉變,更是新興科技的較量。對各大業內公司來說,誰能更好地修煉內功,掌握核心高、精、尖技術,誰就能抓住機遇,成為“後疫情時代”的真正贏家。

RISE科技大會主辦方——“網絡峰會”組織創始人帕迪·科斯格雷夫曾在接受《財經》新媒體採訪時表示,下一個能與BAT相媲美的獨角獸很有可能就誕生在金融科技(FinTech)領域。“那些能夠抓住這次技術革命機會、用科技來解決行業痛點的企業,很可能就是下一個騰訊或阿里巴巴。”

在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法與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濤看來,我國金融科技行業在線上應用方面發展迅速,但實際技術成果並沒有太多。“從國際競爭來看,這也是我們的一個短板。”

他建議,監管和行業下一步應在技術方面加大投入。“金融科技在革新金融模式、金融邏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而不應只是停留在獲客營銷或者是擴大應用的層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