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中流砥柱 福特C級車平臺

首先各位別誤會,按照歐洲汽車種類正規的劃分規則,C級車是指大眾高爾夫、福特福克斯這個級別的車型,這和國內常用的、其實源自大眾集團內部的劃分方式不一樣。一個總部在美國的汽車集團福特,為何會根據歐洲汽車級別劃分方式來為自己的平臺命名?這是因為這個平臺誕生於歐洲,而且也只為福特歐洲市場所享用,例如福特歐洲研發中心的拳頭車型福克斯,當然也包括了主力市場在歐洲的同集團旗下的個別車型,例如沃爾沃S40、馬自達3等等。一言蔽之,福特C級車平臺,就是福特在歐洲市場攻城拔寨的最有力武器,同時,這一平臺戰略也在2004年往後,盤活了這三個品牌的創造力,接二連三地發佈新車,甚至幫助福特在2008年的衝擊中不至於元氣大傷,小鬼當家的C級平臺,挽救了這個流水線發明者。

曾經的中流砥柱 福特C級車平臺

福特是現代汽車工業流水線的鼻祖,卻不是首推平臺化的車廠。不過正如流水線生產方式可以被複制,福特的平臺化策略雖然不是起步最快,但憑藉福特手持多個子品牌,將相似車型通過平臺化生產,大量零部件共享的成本優勢,逐漸地體現了出來。福特C級車平臺最早可以追溯到馬自達在1989年開發出來的BG平臺,孕育出馬自達的緊湊級轎車Familia(馬自達323,即馬自達3的前身)。通過生產技術共享,福特也擁有了這個平臺,命名為CT120,用於北美版的福特Escort。集團內的資源共享,讓福特嚐到了甜頭。順著歐洲、北美Escort車系即將被一個全球化的車型福克斯所替代的東風,所謂不破不立,福特C170平臺誕生了。C170平臺是福特第一次獨立開發平臺,帶來了初代福克斯的成功,這堅定了這個汽車巨頭整合手頭資源、捋順生產流程的決心,以抵消沉重的人力成本。

曾經的中流砥柱 福特C級車平臺

圖:BG系Familia,就是國內海南馬自達第一代福美來的原型車。

曾經的中流砥柱 福特C級車平臺

圖:美國版的Escort,大家有沒有發現四扇側門和Familia是一樣的?

曾經的中流砥柱 福特C級車平臺

圖:歐洲版最後一代的Escort,所謂不破不立,Escort末代為福特確立了平臺化生產的路線,並由接棒的福克斯實行下去。

曾經的中流砥柱 福特C級車平臺

圖:第一代福克斯。

曾經的中流砥柱 福特C級車平臺

圖:C170平臺下,福克斯的後懸掛。


接下來,福特歐洲研發部牽頭,聯合兩個著力與歐洲市場的品牌馬自達以及沃爾沃共同研究一個能被多個品牌共享的C級車平臺。既要儘可能滿足三方各自的需求,也要最大程度地共享生產資源,要在兩個矛盾點之間取得平衡,這個被命名為C1的C級車平臺任重而道遠。沃爾沃因為出色的主被動安全性而獨步天下,並且在品牌定位上比福特和馬自達都要高,情況有點類似於大眾與奧迪。要做到共享零件降低成本,而品牌不貶值,在精明的消費者面前並不簡單,至少到了今天,仍有人介懷駕駛一輛沃爾沃S40,其實和一輛福克斯是採用相同的底盤。最終,三個品牌選擇了將看不見的地方平臺化,副車架、懸掛系統、制動系統、轉向系統、安全裝置以及電氣系統等幾個方面,三個品牌的C級車將使用相同的零件,整車大約百分之六十的零件達成了共享。而車架以及外形的開發,三個品牌相互獨立。聽起來不錯,福克斯罩著前輩Escort和現役WRC有力賽車的光環,馬自達和沃爾沃在操控方面受到提攜;日系車電氣系統的穩定性,也的確讓福特和沃爾沃變得更加可靠;沃爾沃主導開發的安全裝置,讓福特和馬自達在這方面的開發可以暫時歇歇了。橫跨三個品牌的平臺,其化學作用不僅僅侷限於降低成本,更在於各自優勢的有機疊加。

曾經的中流砥柱 福特C級車平臺

圖:BK世代的馬自達3,這一代馬自達3對整個集團的影響是巨大的,尤其MZR引擎。

曾經的中流砥柱 福特C級車平臺

圖:沃爾沃這種小型車廠也在平臺化戰略下加快了新車開發的腳步,使得C30這輛非常不“沃爾沃”的車型得以誕生。

曾經的中流砥柱 福特C級車平臺

圖:馬自達有C1平臺的MPV馬自達5。

曾經的中流砥柱 福特C級車平臺

圖:福特也有C1平臺的MPV,C-Max。

曾經的中流砥柱 福特C級車平臺

圖:沃爾沃有SUV XC60。

曾經的中流砥柱 福特C級車平臺

圖:福特也有SUV,Escape(國內譯作翼虎)。


C1平臺涉及的車型非常廣泛,福特品牌有福克斯、小型MPV C-Max、Kuga(翼虎),馬自達3、普力馬,沃爾沃C30、C70、S40、V40、XC60,路虎神行者(2000年路虎已經被福特從寶馬手裡收購,直到2008年)等。平臺的最大得益者是誰呢?我們永遠無法用銷量或者口碑來解釋清楚,沃爾沃通過大幅削減了生產成本,對產銷量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另一方面也落下了“脫了馬甲就是個福特或馬自達”的名聲。另一方面,需要在產品設計上顧及全球多個市場的福特,也沒有效仿大眾全球“一個版本走天下”,頂多拉拉皮切個頂的做法。這樣的大眾雖然總是被拿來開涮什麼“一輛高爾夫,如何這般變什麼車”,卻能夠將平臺化運用得出神入化,將大眾幾乎所有主力車型都高度集中在一兩個平臺上。而反觀福特,在產的共存平臺多達14個,雖然與福特還生產全尺寸皮卡和需要顧及像野馬這類Pony Car等特殊車型,但平臺數量也絕對不能用精簡來形容。也許這也能回過頭來解釋福特雖然是流水線的奠基者,然而如此注重規模效益的車廠,為何在平臺化建設方面如此保守呢?也許正如“沃爾沃就是個福克斯”,“奧迪TT就是高爾夫”,盲目的平臺化,對汽車產品多樣性的打擊是致命的,對汽車品牌個性的維護也是負面的。如今新一代馬自達6(GJ)已經脫離了福特的平臺體系,也許就是一個信號,過多地整合,而讓一個品牌共性大於個性,福特不喜歡。

曾經的中流砥柱 福特C級車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