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疫|專訪大數據抗疫“國家隊”領軍人 吳曼青呼籲建立應急數據調度

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

對話專家

吳曼青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信息化專班專家組組長、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中國工程院院士。

新冠肺炎疫情突發,重大公共衛生應急體系經受巨大考驗。

對公眾而言,如何動態掌握疫情進展?如何快速排查自己是不是密切接觸者?對公共管理者而言,如何監測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疫情風險?如何安全推動復工復產?這些需求的背後,是數以億計的海量數據交換。

3月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信息化專班專家組組長、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電科”)總經理、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曼青接受封面新聞獨家專訪時談及“大數據抗疫”,提出要“集中數據辦急事”,“數戰數決”,要打通數據“孤島”,建立應急狀態下的數據調度和集中的保障機制。

释疫|专访大数据抗疫“国家队”领军人 吴曼青呼吁建立应急数据调度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信息化專班專家組組長、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曼青 圖片來源:中國網

1月28日,吳曼青出任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疫情防控組大數據分析工作專題組專家顧問,2月18日起出任科研攻關組信息化專班專家組組長,成為大數據抗疫“國家隊”領軍人。此外,他還擔任“社會安全風險感知與防控大數據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

採訪中,吳曼青對封面新聞多次表示,大數據是信息化發展的新階段。沒有信息化,就沒有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現代化。需要以體系思維,構建“網絡中心、信息主導、體系賦能”為特徵的網絡信息體系,把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的各種力量、各種要素聯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平時做到科學管理、預防為主,“戰時”指揮控制,做到全面態勢感知、實現科學決策、形成峰值能力、確保行動一致。

“密切接觸者測量儀”累計查詢已達2.2億次

1月22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李斌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會上介紹,國家衛健委已牽頭建立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成員單位共32個部門。聯防聯控工作機制下設疫情防控、醫療救治、科研攻關等工作組。

也是從1月22日開始,為適應疫情防控新階段的工作特點,國務院辦公廳電子政務辦、國家衛健委與中國電科聯合成立了由吳曼青“掛帥”的疫情防控大數據攻關團隊,依託國家“互聯網+監管”系統,快速開發出“密切接觸者測量儀”(公眾版),並於2月8日上線,公眾只要輸入姓名和身份證號碼,就能知道自己是否屬於密切接觸者。

吳曼青對記者表示,他在1月29日就提出了相關建議,“我們每個人都關心,自己坐著火車、飛機,邊上是不是有確診或疑似患者?小區裡面出現過病人或疑似病人嗎?小區裡有沒有從高風險地區回來的人?所以我想,為什麼不能用大數據的方法去告訴自己,是不是處在一個風險的地方,我覺得可以減少很多人的恐慌。”

2月初,“密切接觸者測量儀”系統基本建成。吳曼青說,開發這個系統,還有一層初衷:“一旦發現自己是密切接觸者,應該去自我隔離,這是對自己的責任,家庭的責任,也是對社會的責任。”

“密切接觸者測量儀”得到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交通運輸部、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民用航空局等多家部門的數據資源支持。

截至3月2日,累計查詢已達2.2億次,自我發現的新冠肺炎患者密切接觸者超過16萬人。

大數據支撐精準復工復產

2月28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印發《關於進一步落實分區分級差異化防控策略的通知》。

根據這份《通知》,全國除湖北省和北京市以外的其他地區要以縣域為單位,實施“預防為主、外防輸入、內防局部擴散”策略,繼續落實“四早”措施,精準檢測、追蹤到人、隨訪到戶,確保重點對象登記在冊,異常情況及時處置,防止疫情反彈。

《通知》印發的同一天,吳曼青首次參加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並以科研攻關組信息化專班專家組組長身份介紹了大數據技術在抗擊疫情工作中發揮的作用。他說,針對支撐企業復工復產的各項工作,大數據技術“主要是對於復工復產目前的態勢、人員的流動情況、物資供需對接,用工對接,以及運輸調度,做實做細做落地。”

“如何做實做細做落地?需要有信息化的手段,需要大數據的支撐。”他說,隨著各地復工復產,“勞務輸出大省就業不足,勞務輸入大省用工不足問題都很突出,當然對普通農村家庭,沒有外出就業,少兩三個月的收入,這個影響還是很大的”。

吳曼青指出,復工復產的換擋加速,關鍵在於輸出地解決好人往哪裡去,輸入地解決好人從哪裡來。核心是要知道風險在哪裡,做到心中有“數”。為此,他領導的“社會安全風險感知與防控大數據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發了風險人群感知大數據平臺,每日更新風險人群數據,及時評估縣域風險等級,完全可以支撐不同縣域風險人員的管控和流動人員健康檔案的建立與跨區域交接、全時段管理。“要在沒有風險的地方去招沒有風險的人,去沒有風險的地方工作。”

他對記者說,通過信息化的手段支撐輸出地、交通運輸與輸入地實現三體聯動、無縫對接。勞務人員輸出地管好、送好,輸入地接好、用好,從而既可實現疫情防控,又可有序復工復產。

呼籲建立應急狀態集中數據機制

在2月28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吳曼青特別提出,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新技術“從長遠情況來看,應該進一步致力於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建設。”

吳曼青對記者表示,此次抗擊疫情過程中,與2003年抗擊SARS疫情相比,有一個很大的變化,“就是大數據發揮了積極作用。”他說,從醫院、救護人員、重點醫療物資保障、交通運輸,到復工復產、人員流動、企業產業鏈上下游銜接,資金配套等等,要把各種要素有機聯合起來,真正實現高效協同、無縫銜接,而在連接的過程當中,更多的是數據連接,“有了這些數據以後,才能進行態勢的感知,才能形成科學的決策,從而實現精準的應急行動。 ”

於此同時,他也向記者坦言,在這個過程中,“碰到了數據共享交換難的問題”,而數據不共享,將會影響應急的效率。

吳曼青提出,“關鍵是要打通數據,在應急狀態下要有集中數據、調度數據的機制和相應的技術支撐,包括網絡安全的保障。更需要建設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網絡信息體系,因為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