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山李文輝石正麗等閉門討論:阻遏新冠病毒的終極武器是什麼

盧山李文輝石正麗等閉門討論:阻遏新冠病毒的終極武器是什麼

本文內容由網易科技 靜靜整理


目前,中國的新冠肺炎的新確診人數在逐步下降,國外的新冠疫情還屬於爬坡狀態。抗病毒藥物和疫苗是被長期戰勝新冠疫情的重要舉措。疫苗研製到了什麼階段?疫苗何時才能上市?新冠病毒會不會變異,是否會像流感一樣與人類長期共存?


盧山李文輝石正麗等閉門討論:阻遏新冠病毒的終極武器是什麼


3月8日上午,未來論壇組織了一場主題為“阻遏病毒感染的終極武器”的“閉門耕”會議,邀請了中外病毒研究和疫苗開發的權威學者共同研討。


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賽諾菲集團全球研究部總裁劉勇軍、美國麻州大學醫學院醫學系教授盧山、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李文輝、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所研究員石正麗、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肝膽胰腺內科主任,吉林省肝病研究所所長,中國NASH新藥聯盟副主席牛俊奇、國家應急防控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鍾武、藥明康德執行副總裁楊青、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

盧煜明、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2020輪值主席,芝加哥大學講座教授,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川等數十位中外科學家還就目前大眾關注的新冠病毒的熱點問題展開了討論。


以下是科學家們討論的核心觀點。


病毒可能會長期和人類同存


問題一:冠狀病毒,下一個冬天會不會捲土重來?


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授蘇立山:以流感病毒和SARS病毒為例,流感病毒已經在人類安家落戶了,流感全年在人類就從來沒離開過,流竄於北半球和南半球。SARS病毒感染後幾乎所有人都有明顯症狀,便於隔離治療所有感染者。SARS病毒離開人,再回來的瓶頸比較大,17年都還沒回來。


這次新型冠狀病毒更像流感,全球有許多無/輕症狀感染者。我認為這個病毒回來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所以研發冠狀病毒的廣譜和SARS-CoV2特異性藥物及疫苗都有必要。


美國麻州大學醫學院醫學系教授盧山:我覺得目前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將新型冠狀病毒解決掉。如果解決不了,不走了,就麻煩了。


如果病毒走掉的,回來的瓶頸還是很大的。我認為回來的機會不太大,關鍵是能不能今年將病毒解決,怎麼走,能不能走的問題。


問題二:冠狀病毒和溫度有關嗎?隨著溫度升高,病毒會不會消失?與SARS和流感病毒的區別是?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所研究員石正麗

:冠狀病毒肯定是和溫度相關。所有病毒活性都與溫度相關,溫度越低,保存時間越長。


最近,我也對有關冠狀病毒活性文章瀏覽了一遍,應該隨著溫度升高,病毒肯定會消失的,至少空氣表面上會隨著溫度升高會減弱。


國家應急防控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鍾武:如果新冠病毒就像季節性流感在人間長期存在,就有可能像流感一樣是全季度的,全天候的。


新型冠狀病毒如果像流感一樣和人類共存的話,有可能跟溫度相關性不那麼大。流感以前認為是春冬季高發,但是現在研究表明全年都有,只是冬天多一點,夏天少一點。這次新冠病毒和SARS的區別還很明顯,可能是會跟人類共存。


問題三:新冠病毒的病源一定是野味嗎?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肝膽胰腺內科主任,吉林省肝病研究所所長,中國NASH新藥聯盟副主席牛俊奇:新發傳染病有幾個主要來源,但在1990年到2000年期間60%新發傳染病是人獸共患疾病。這裡包括71.8%來自於野生動物,其餘來自於家畜家禽。


通常這些病毒有它自己的生態圈,就是在動物之間繁衍,不侵犯人類。人類的各種各樣的活動,比經濟活動、狩獵,利用動物的皮毛,骨骼,作為衣物、飾品或者是作為食物,這些原因打破了原有的病毒的生物圈,把它帶入到人類,而人類對這些病毒沒有任何的免疫力,這樣就會造成人類大面積的流行。


盧山李文輝石正麗等閉門討論:阻遏新冠病毒的終極武器是什麼


近年來嚴重新發傳染病流行都是人獸共患疾病,如SARS,中東呼吸綜合徵,塞卡、埃博拉,H1N1流感;其中SARS,中東呼吸綜合徵,埃博拉都是動物來源的冠狀病毒所致的。


有效抗病毒藥物目前還沒有


問題四:冠狀病毒康復者血清是否能作為治療方案?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李文輝:我覺得用病人康復期血清在實踐中和原則上沒有大的問題。


因為特免血漿製品很早在人類歷史上就開始用了,以前甚至用經過免疫的馬血清來做抗傳染病的特免血清。用康復期血漿,關鍵是要測定特異抗體的濃度和滴度,其中的高活性中和抗體等會有保護患者或者延遲疾病進展治療作用。


但主要問題在於採選、處理、和輸入過程都要有嚴格的措施,並滅活病毒,防止病毒本身和其他已知或未知病原體的傳播。


另一方面,康復期病人的B細胞可以用成熟的方法來分離單克隆抗體,但需要時間會長一些。一旦建立就可以比較大規模生產,而且沒有安全性問題,會更好。


問題五:目前有哪些抗病毒藥物對新冠病毒有效?


國家應急防控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鍾武:抗病毒藥物是否有效,目前還沒有一個。


這次新冠肺炎死亡患者遺體解剖發現患者肺泡腔、肺間隔裡存在大量的病毒顆粒和病毒包涵體。抗病毒治療對新冠肺炎至關重要。


如果評價一個抗病毒藥物是否有效,需要有完整的證據鏈,包括臨床前體外和動物體內活性,臨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目前還沒有一個藥物證據鏈是完整和成熟的,只有一些體外數據。特別是公認的抗病毒藥物有效性評價的金標準,以病毒清除為主要療效指標的臨床研究數據目前還沒有一個。


基於現有研究,RNA依賴的RNA聚合酶抑制劑對新冠病毒活性更好些。因為受限於動物模型的準確性,還沒有符合國際規範的系統研究。在一些小樣本臨床研究中,比如法匹拉韋治療組較對照組顯著縮短患者病毒核酸轉移時間。大家關注的瑞德西韋,目前還未揭盲,尚不清楚。


進行廣譜疫苗研究很有必要


盧山李文輝石正麗等閉門討論:阻遏新冠病毒的終極武器是什麼


問題六:新冠病毒會不會發生突變?目前疫苗開發是否可以預測,有沒有廣譜疫苗的概念,是否可行?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所研究員石正麗:2019年新冠病毒未發現顯著的突變。因此,如果疫苗出來之後,對今年流行病毒的預防是沒問題的。


至於是否其他冠狀病毒再來感染人類,大概率是有的。


將來是否有方法做一些泛疫苗前期科研研究。我認為是有必要的,我們通過對冠狀病毒研究來看,自然宿主攜帶的病毒多樣性非常大,我們現在瞭解的只是冰山一角。但我們可以通過生態模型定位,圈定一些熱點地區,熱點病毒,針對這些病毒,做複製酶的廣譜藥物研發,或者有交叉反應的疫苗前期研究。這些研究都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一定要做的事情。


問題七:五個疫苗技術路線中如果有哪個先上市,其他的還有繼續研發價值嗎?商業上會贏者通吃嗎?


藥明康德執行副總裁楊青:簡單的回答是非常有必要的。


現在疫苗研發各個路徑百花齊放,有前沿突破的技術,也有非常成熟的平臺。百花齊放的局面對病人和整體防疫是有積極的作用的。


首先不同病人群體症狀和醫療需求是不一樣的,比如老人,孕婦等,免疫功能,對病毒反應是不一樣的;第二點,mRNA, DNA疫苗等新技術後續會有哪些副作用和安全風險都不清楚,這些前沿技術還在臨床早中期階段,還需要積累更多安全性數據;第三點,病毒可能會產生變異。如果只針對某一段特定單一靶標序列,很難遏制所有病毒。


盧山李文輝石正麗等閉門討論:阻遏新冠病毒的終極武器是什麼


新增病例少於10,生活可迴歸正常


問題八:疫情拐點,疫情被控制住的標準?民眾生活何時可以恢復正常?


美國麻州大學醫學院醫學系教授盧山:如果在一個省區、自治區、直轄市或者更大的省,如果每天新增10例,甚至到50例,當地則完全可以放開。


因為在湖北武漢之外的地方,其他地區醫療都已經做好了所有準備,有很多醫療機構,即使一兩個機構能夠分擔5-10個病人也是可以接受的。如果再繼續不開放,會對中國經濟有巨大影響,我認為是沒必要的。


問題九:美國防治手段不強調口罩,只強調洗手,而中國強調口罩?怎麼看待這個不同?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所研究員石正麗:新冠病毒是通過呼吸道傳播的,通過飛沫傳播,這是很容易理解的。因此,戴口罩的同時也要注意個人衛生,我認為這兩個措施都應該注意。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李文輝:在疫情比較重時戴口罩是有必要的,因為中國人口密度大。戴口罩不僅是在防護自己,也會保護其他人,並防止一般感冒等疾病的傳播。戴口罩也會起到提醒作用,可以阻擋人無意識地去摸自己的嘴和鼻子。


《理解未來》科學講座:病毒與人類健康-專題科普


最後,為將科學和信息更公開透明、科學準確地傳達到每個人,未來論壇一刻talks聯合打造的“《理解未來》科學講座:病毒與人類健康-專題科普”將在3月16日邀請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李文輝在線分享《阻斷新冠病毒感染:從機制到應用

》的主題內容;3月20日邀請美國麻州大學醫學院醫學系教授盧山分享《SARS-CoV-2疫情的轉換和疫苗開發的考慮》主題內容。


盧山李文輝石正麗等閉門討論:阻遏新冠病毒的終極武器是什麼

瞭解更多“病毒與人類健康-專題科普”信息,請持續關注“未來論壇”公眾號及官網專題頁:

http://www.futureforum.org.cn/cn/projects/20.html


盧山李文輝石正麗等閉門討論:阻遏新冠病毒的終極武器是什麼


理解未來講座(Future Lecture)是由未來論壇發起,面對大眾的公益科普講座。講座以前沿、交叉、應用為主要方向,邀請有洞察力和前瞻性的國內外創新科學家擔任主講嘉賓,通過深入淺出的演講,分享最新科研突破、科學思維方式及科研背後的人文情懷,以傳播科學精神、啟蒙科學思想。

理解未來講座自2015年創辦至今,已成功舉行50場講座,超過120位科學家參與其中,包括:潘建偉、田剛、張首晟、謝曉亮、Kip Thorne、陳列平、Phil Baran、李凱、丁洪、薛其坤等等,主題覆蓋天體物理、量子物理、化學、數學、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生命科學、免疫治療、基因編輯、腦科學、認知心理學等領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