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一書對宋江“招安”路線是褒還是貶呢?

春日之虎


要從歷史的角度而論,作為當時封建社會來看,愚忠思想是主流,應該為褒揚。站在現在前進的文化高度,是投降,是妥協,所以當貶。


樂天派周先俊


《水滸傳》講的是梁山好漢的故事,在書中當梁山一百零八人大聚義排定坐次,之後又在宋江的堅持、主持下,讓梁山兄弟接受朝廷招安。招安後的梁山為大宋朝廷南征北戰,屢立戰功,曾在徵遼、田虎、王慶時大獲全勝、梁山一百零八位兄弟無一折損。

但之後在征討方臘時,雖然最後也得以平定方臘勢力,然而梁山自身卻損失慘重,梁山兄弟可謂是所剩無幾。

那《水滸傳》一書對宋江招安路線是褒是貶呢?

雖然在一些《水滸傳》的讀者來說,覺得梁山後來損失慘重死了很多梁山兄弟,覺得都是宋江之故,若梁山不接受招安,何以會落到如此悲慘的田地。

表面上雖然如此,其實不然。因為歷來起事無非三種結局。一種好的就是像以前的劉邦那樣建立一個新的王朝,梁山自然沒有這樣的實力。梁山雖曾打敗過朝廷軍隊的攻打,然而最終卻擋不住朝廷源源不斷的進攻,到時就會有另外一個結局,那是就是被鎮壓。

前者改朝換代不能實現,後者被鎮壓又不願落到如此田地,所以對於梁山只有第三條路可有,那就是招安。

個人覺得,《水滸傳》一書對宋江招安路線還是褒多於貶的。因為《水滸傳》一書講的就是忠義。忠是忠於朝廷,義是兄弟義氣。

未招安的梁山只是兄弟義氣,卻未對朝廷盡忠,不免有所缺。只有招安才能全梁山忠義之名、才能讓梁山兄弟成為忠義之士。若梁山不招安,他們又怎麼會成為《水滸傳》的主角,來突出他們的不同。

再說了,在《水滸傳》中,本來有四大寇分別是方臘、宋江、田虎、王慶。原本他們都是一樣的,是草寇叛逆。若宋江不堅持招安,那梁山兄弟和方臘、田虎、王慶他們又有什麼不同呢!

《水滸傳》一書通過招安來全梁山忠義之名,體現出他們是和方臘、田虎、王慶不同的,畢竟他們都是忠義之士,不再背反叛草寇之名。雖然後來損失慘重,但好歹是歿於王室。


中孚鑑


你好,我是文武看歷史,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水滸傳》全書在招安前後是不同的兩個階段,招安前是快意人生,替天行道,招安後好漢們不斷凋零。很多讀者對於招安也是心存怨憤,那麼書裡對於招安是褒還是貶呢?我認為還是有貶義的。

從全書的結尾詩可作為參考依據:

莫把行藏怨老天,韓彭赤族已堪憐。

一心報國摧鋒日,百戰擒遼破臘年。

煞曜罡星今已矣,讒臣賊子尚依然!

早知鴆毒埋黃壤,學取鴟夷范蠡船。

生當鼎食死封侯,男子生平志已酬。

鐵馬夜嘶山月曉,玄猿秋嘯暮雲稠。

不須出處求真跡,卻喜忠良作話頭。

千古蓼窪埋玉地,落花啼鳥總關愁。

從詩中的字裡行間,我們可以很直接的感覺出作者的情感傾向,歌頌了梁山英雄壯志得酬,作為忠良流傳萬代,同時更是直接點出對於當權者的不滿,讒臣賊子依舊逍遙,忠良之輩盡死。一句“早知鴆毒埋黃壤,學取鴟夷范蠡船。”就說明了早知道招安是這個結果,還不如學范蠡歸隱江湖,逍遙自在。

以上是我個人的淺薄觀點,如有不足之處,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文武看歷史


《水滸傳》整本書所要表達的就是對反叛精神的讚揚,是號召社會各階層尤其是底層人民在遭受不公不平事時奮起反抗的號角,是極具反抗精神的一部偉大作品,可以說大多數梁山英雄對招安是不屑一顧的,有的在宋江帶領下甚至殺身成仁也不願接受成為當時萬惡統治的走狗,所以此書對招安是貶,毫無疑問的貶!



小木詩事


水滸傳對招安政策是褒是貶是從眾英雄的言語與表現中體現出來的。梁山好漢中武藝好,人品好,深受廣大讀者深愛的英雄例如魯智深、武松等帶有反叛精神之輩極力反對招安,而中上階層,帶有小農經濟,忠孝仁義禮智信思想的人都想萌因祖宗,像宋江、吳用之流巴不得朝廷早點招安,然後過上日上三竿才起床的養尊處優的生活。當然,36員天罡星和72員地煞星,還是以反對為多。阮氏三雄,解珍解寶等是徹頭徹尾的反對派,不可能支持招安,這也是作者的意思。軟解決,不是硬結決。


嵯峨閒人


我認為《水滸傳》對宋江的“招安”路線主要還是褒的意思多些。

《水滸傳》要表達的思想就是“忠義”二字。

所謂“忠”,就是對當時朝廷的忠。小說後來安排水滸隊伍受招安、敗大遼、徵方臘,很明顯就是為了表達“忠”的思想。直至最後,宋江被賜毒酒仍堅持“寧可朝廷負我,我忠心不負朝廷”。為了“一世清明忠義之事”竟還要把李逵藥死了。

所謂“義”,就是一百單八將被逼上梁山的結交之義。“義”是梁山隊伍的最高行為準則,讀水滸好漢的“義”只有一種感覺,那就是既真又純,幾乎沒有任何瑕疵。魯提搳義救金老父子,宋江義釋晁蓋,拼命三郎石秀為義隻身劫法場救盧員外,張順為義冒死偷水門……。“義”在水滸好漢之間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正因為作者把義寫的有血有肉、生動鮮活,才使讀來愛不釋手。

我總覺得施耐庵是帶著褒的意思寫招安的,也算一家之言吧。



萬年中醫百歲人


按我自己的理解來說,是貶義,為什麼,因為梁山的大多數好漢,都被被逼迫的,所受的苦難也是最為痛苦,因為那個時候朝廷腐敗,利益為大,而那些官邸比較小的或官職大的都會有別的想法。

而以宋江來說,心思太過迂腐,太過忠臣,以為詔安就能改變自身處境,只想到了近處,遠處並沒有想。

對於梁山的一些人來說,本就有隔閡,相當於投降,所以是貶義!


貓族部落丶裂痕


得生前身後名、、、總的來說招安是對的路線,不然沒招安的話這些梁山好漢在後人眼中就是一群佔山為寇的強盜罷了。。在古代人很重視死後的名聲的,古代文人是讀書出世是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平生願望。而武人也是為守疆衛國、征戰沙場為最大願望。不管文人武人都有一番熱血報國的心、、、。梁山好漢招安後北討遼國,平田虎王慶,南征方臘 。。都是一番報國之舉,雖然是給這腐敗的王朝給當槍使,,,但死後卻擺脫了草寇的惡名。。。招安後的悲劇不能全怪宋江,這是北宋王朝的悲劇。。。




十一愛追劇


我們從全書的結尾詩可作為參考依據——

莫把行藏怨老天,韓彭赤族已堪憐。

一心報國摧鋒日,百戰擒遼破臘年。

煞曜罡星今已矣,讒臣賊子尚依然!

早知鴆毒埋黃壤,學取鴟夷范蠡船。

生當鼎食死封侯,男子生平志已酬。

鐵馬夜嘶山月曉,玄猿秋嘯暮雲稠。

不須出處求真跡,卻喜忠良作話頭。

千古蓼窪埋玉地,落花啼鳥總關愁。

從詩中的字裡行間,我們可以很直接的感覺出作者的情感傾向,既歌頌了梁山英雄的凌雲壯志,也直接對於當權者的醜惡嘴臉的揭露。最終:奸臣依然當道而忠良之輩盡死。一句“早知鴆毒埋黃壤,學取鴟夷范蠡船。”就說明了早知道招安是這個結果,還不如歸隱山林,落得個逍遙自在。

這已經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於“宋江招安路線”的態度。





鶴雲3


宋江這個人物是《水滸傳》中大家爭議最多,至今褒貶不一的一個人物。眾所周知,梁山好漢每個人都有一個且只有一個綽號,而宋江卻有很多。宋江,表字公明,綽號有:黑宋江、孝義黑三郎、及時雨、呼保義。

這些綽號分別有什麼含義呢?

黑宋江:因為其面黑身矮,故以此叫喚。(第十八回中,宋江剛出場時,有段介紹)

孝義黑三郎:於家大孝,即宋江對家中雙親十分孝敬,鄰里皆知,故得此名。

及時雨:因宋江平時仗義疏財,待人誠懇,總是在別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出手相助,猶如及時雨一般,山東河北一帶聞名,故得此名。

呼保義:由於宋江對國家的忠心,故又叫呼保義。

最早評價宋江的人,是金聖嘆。他對宋江的評價是“下下”,也就是最低。以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外表比較平庸,才能有限。

第六十八回中,宋江把自己跟盧俊義做了一番對比,其中說到三點不如盧俊義:

第一,宋江身材黑矮,貌拙才疏;員外堂堂一表,凜凜一軀,有貴人之相。

第二,宋江出身小吏,犯罪在逃,感蒙終兄弟不棄,暫居尊位;員外出身豪傑之子,又無至惡之名,雖有些兇險,累蒙天佑,以免此禍。

第三,宋江文不能安邦,武又不能附眾,手無縛雞之力,身無寸箭之功;員外力敵萬人,通今博古,天下誰不望風而降。應該說宋江還是有自知之明的。

我們評價一個人物,要從作品的實際出發,不能以個人的好惡來看待。關於宋江,我們首先要注意他的家庭,宋江家中世代務農,靠田地來維持其生活,應該說屬於中小地主之列吧。他受到的教育,自幼熟讀四書五經,儒家書籍,受的是傳統的文化教育。他的職業,在衙門裡當任押司一職,何謂押司?就是在衙門裡辦理案牘,整理文書之類的工作,只是一個小吏,並不是官。《水滸傳》中有句話來形容宋江的職業是:刀筆精通,吏道純熟。所以從這些來看,對他的性格影響很大。

第一,因為他不是官,是吏,所以他對百姓很好,深知百姓的疾苦,百姓有難,能夠解囊相助,很有忠義感;

第二,由於管理文書,所以為人處世小心謹慎,能夠隨機應變,喜歡玩弄權術;

第三,由於從事的是押司這麼一個職業,所以培養了他遵守法度的觀念。後兩點特別值得注意,“權術”這個詞,僅僅是指處理問題的手段,不是人物品格的表現。法家韓非,申不容提倡用“術”來治理天下,這個“術”就是指的“權術”。

比如,第三十四回,宋江想要招降秦明,故意派人騎上秦明的馬,穿上秦明的戰袍,假裝秦明。到他的上級慕容知府那裡,殺人放火,讓人以為秦明已經投降了梁山。待秦明回到城外,別人都不相信他,而且殺了他的妻兒。隨後秦明無奈,只好上山。為了要秦明上山,不惜害了那麼多百姓的性命,甚至是他的妻兒的性命。法度的思想,如放晁蓋時,他有句話常掛在嘴邊:“於法度上不得”,第三十六回刺配江州的途中被劫上山,梁山好漢勸他上山,他不同意。眾人想要打開他身上的枷鎖,他說:“這是國家的法度”。所以說宋江有時候看問題從法度上看。還有就是他喜歡玩弄權術,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虛偽。從這幾點來看,他所從事的職業對他的性格的影響很大。

關於宋江上山之前和上山之後,他上山之前可以說是一個俠義英雄。特別是他上山之前做的兩件事可以看出來。

第一,在第十八回中放晁蓋。當時他的處境是即可以彙報上級,又可以聽之任之,還可以給晁蓋通風報信。而他選擇的是第三種做法:通風報信。這一段書中描寫得很生動。在這裡,是“義”壓倒了“法”。因為法度在他的頭腦裡是根深蒂固的,但是當“義”與“法”相沖突的時候,“義”壓倒了“法”,可見他是一個英雄。

第二十一回,宋江殺了閻婆惜,是為了梁山的朋友,為了朋友殺了自己的妻子,也表現了他“義”的一面,說明他是一個英雄,這是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是上山之後,在給他定性,他就是一個義軍的首領。但是我們說他文不能安邦,武不能附眾,他自己也認可了這點,那他憑什麼當上義軍的首領?第一,他仗義疏財的品格,對眾兄弟有號召力。有什麼事情只要他一開口,別人就都聽他的。

第二,他關懷兄弟,有信人的雅量,比如第五十四回救柴進,第五十九回救魯智深、史進,第六十六回救盧俊義、石秀等。

第三,有一定的指揮才能和軍事才能。如三打祝家莊,前兩次都沒有攻打下來,但是他善於吸取經驗教訓,終於在第三次用了吳用的計策,攻下祝家莊。如果他什麼都沒有的話,那當梁山的領袖是站不住腳的。後來有不少的戰役都是他親自指揮的,直到第七十一回英雄排座次那個梁山的鼎盛時期,也一直到後來兩敗童貫,三敗高俅。

第三個時期,就是他招安以後,宋江應該是朝廷的忠臣,宋江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為國家效力”,當他坐上梁山的第一把交椅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聚義廳”改為“忠義堂”。李卓吾有一句評語說:“這是一大關鍵之處,讀者不可草草看過。”

在招安之後,梁山共有四件大事:平遼、平四虎、平王慶、徵方臘。也可以說宋江是鎮壓兄弟起義的劊子手。因為他在徵方臘的時候損兵折將,所以他在俘虜方臘的將領的時候再也不像原來那樣勸對方歸順,而是將俘虜斬首示眾,或者將其心肝挖出來祭奠梁山戰死的弟兄。最後徵完方臘回東京的時候,一百零八將最後只剩下二十七人,其他八十一人或戰死、或病故、或離去、或出家。連老百姓也感慨萬千。後來有的朝廷論功行賞,有的被貶為庶民,有的回到原來的營中,有的笑死(如戴宗),有的被官府害死,有的自殺……最後是悲劇一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