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盪漾董卿少女般芳心 中國詩城之外 白帝城誰是白帝為何拜劉備

在中國擁有詩歌之城美譽的何其多,星漢燦爛。誰才是中國最有底氣的詩城呢,可以從新聞中看出濃淡和厚重。有這麼一個城被僅僅是兩個皇帝的傳奇,更是一座詩城,它還撩動了董卿少女般的芳心。

它盪漾董卿少女般芳心 中國詩城之外 白帝城誰是白帝為何拜劉備

比如成都市社科院歷史所副所長、副研究員馮嬋在成都日報人文成都發表文章《詩意成都與詩歌之城》。她論述從三點來論述成都是詩歌之城。詩人多:“詩家律手在成都”、詩歌多:杜鵑聲在散花樓、創新多:二十里中香不斷。自古詩人皆入蜀”,成都被稱作詩歌之城,從西漢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才子佳人”,到盛唐李杜的詩酒成都,或者是從浣花溪到望江樓,在這塊久遠而豐盈的詩歌后花園裡,詩歌始終以其繁盛的生命力生長著,延續至今。

另外,馬鞍山也被稱為詩歌之城,它橫跨長江、接壤南京,自古就有“金陵屏障、建康鎖鑰”之稱。馬鞍山被中國詩歌學會授予“中國詩歌之城”的榮譽稱號。依據為:馬鞍山是李白的終老之地。自1989年起,當地於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後,舉辦一屆馬鞍山中國國際吟詩節(2005年初,經國務院批准,更名為中國李白詩歌節)。 1992年,馬鞍山中國國際吟詩節被國家列為中國國際觀光年百項旅遊節慶活動之一。 1995年,被安徽省政府確定為五大節慶活動之一。

“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有新聞表明,揚州也稱詩歌之城。它的詩歌信手拈來:“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浸潤在唐詩宋詞裡的揚州,2500多年來,文脈綿綿不絕、詩詞代代相傳。很多人嚮往揚州,就是從歷代文人吟詠揚州的詩詞歌賦開始的。詩人唐曉渡說,中國不少擁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想要打造成“詩歌之城”。揚州不需要去打造,因為她從來就是一座“詩歌之城”。

它盪漾董卿少女般芳心 中國詩城之外 白帝城誰是白帝為何拜劉備

它盪漾董卿少女般芳心 中國詩城之外 白帝城誰是白帝為何拜劉備

杭州是一座詩歌之城的印象,最早來自於從語文課本中讀到的古詩詞:“江南憶,最憶是杭州”“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進入新世紀以來,杭州詩歌,似乎一夜之間“復活”了:北迴歸線詩群復甦,野外詩社創立,杭州詩院、詩青年等詩歌群體相繼崛起;“30後”“40後”……“90後”“00後”共八個年代的詩人創作俱異彩紛呈;《江南詩》《詩建設》《星河》等詩刊接連創刊,白馬湖詩社、北迴歸線、杭州詩院、新湖畔詩選、黃亞洲工作室等廣有影響的詩歌微信公眾號先後推出;詩人們的作品在全國遍地開花,並頻頻斬獲各類詩賽大獎;詩歌籤售會、研討會、分享會、對話會、詩歌講座和國際詩歌節等詩歌交流活動,異常活躍。相繼2018年青州市被授予“中國詩歌之城”榮譽稱號、 中國詩歌學會授予宜昌“中國詩歌之城”稱號(2014年)。

但非常巧妙的是如果要給中國繪製一張詩歌地圖的話,你會奇妙的發現,在巴蜀大地上除成都是國際大都市外,一個小小的奉節縣城卻散發著歷史的陳香和舒展的濃墨重彩。

它盪漾董卿少女般芳心 中國詩城之外 白帝城誰是白帝為何拜劉備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首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是大家都學過的一首詩,這首詩已經可以說是婦孺皆知了。除了李白之外,還有杜甫、白居易、蘇軾、劉禹錫等著名大詩人都曾在這裡留下過詩句。所以,白帝城還有一個稱號就是“詩城”。

公元765年,時年56歲的杜甫迫不得已離開成都的草堂,來到了奉節一直住到公元768年,顛沛流離,連頭帶尾4個年頭住在“夔州草堂”,寫出了《八陣圖》、《詠懷古蹟》、《登高》、《秋興》等詩作437首,可算是創作上的大豐收,其中有三分之一是描寫三峽風光的。

  杜甫在奉節寫過一首長詩《秋日夔府詠懷》,五言百韻,長達1000字,是他詩集中最長的一首詩,但因用典太多,詩意晦澀,內容是敘述詩聖對禪宗的理解的,與“詩史”的一貫風格完全迥異,所以流傳不廣。另外的一首在夔州草堂所寫的《秋興八首》,是這時期的重要詩作,流傳很廣。我引其前兩首一讀: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

  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

  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

  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秋興八首,首首催人淚下。“每依北斗望京華”,聲情並茂,活現出詩人每當落日斜照白帝城時,總是對著北斗星而想念京城長安的情景。

劉禹錫任夔州刺史,而且授有都督夔州諸軍事職,居官期間,詩人深受民風鄉俗的薰陶,吸收民歌的特點,創作了《竹枝詞九首》《竹枝詞二首》。他是在三峽地區任官職最長的一位詩人。他的詩歌描述對巴蜀的印象是沒有好感的。

 天外巴子國,山頭白帝城。······陰風鬼神過,暴雨蛟龍生。硤斷見孤邑,江流照飛甍。······暮色四山起,愁猿數處聲。重關群吏散,靜室寒燈明。······

公元815年,白居易從翰林學士,貶為江州司馬,幾乎是一擼到底,心情非常鬱悶,有感於“天涯淪落”,寫下了《琵琶行》,司馬青衫,夠淒涼的。3年之後,經過朋友說情,遷忠州(現在的重慶市忠縣)刺史,表面上看是升官了,但溯江而上赴任的白居易到了奉節,長夜無眠,浮想聯翩;耳聽鳥鳴猿啼,寫了一首竹枝詞(向劉禹錫學的新詩體):

  瞿塘峽口水煙低,

  白帝城頭月向西。

  唱到竹枝聲咽處,

  寒猿閒鳥一時啼。

  後來,換了皇帝,白居易到杭州和蘇州當了刺史,“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白居易在這樣的肥缺履新,卻再也寫不出《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了。

  晚唐一位詩人李商隱在奉節寫的《夜雨寄北》影響非常深遠。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是個一生都想入世為官的人,但運氣卻非常差,大中五年(851年)秋天,被任命為西川節度使的柳仲郢向李商隱發出了邀請,希望他能隨自己去西南邊境的四川任職。李商隱接受了參軍的職位,在簡單地安排了家裡的事情之後,李商隱於十一月入川赴職。在四川的梓州幕府生活的四年間,大部分時間李商隱都鬱鬱寡歡,甚至想過出家為僧,再也無心無力去追求仕途的成功。《夜雨寄北》告訴北方的朋友,雖然有些故作輕鬆,總的看來,對自己漂泊不定寄人籬下的生活還是感傷的,只是這種感傷表現得很曲折、很深沉。這首詩語言是樸實的,在遣詞、造句上看不出修飾的痕跡。李商隱的大部分詩,辭藻華美,用典精巧,長於象徵、暗示。這首《夜雨寄北》,表現了李商隱詩的另一種風格:質樸、自然。

關於白帝城成為詩城,劉代榮先生在《重慶日報》撰寫了自己的親歷見證以及評價。夔門一推開,詩從天上來。自古以來,白帝城就有“經夔無詩,枉稱詩人”之說。白帝城不僅是觀“夔門天下雄”的最佳地點,也是歷代著名詩詞大家來此寫詩作詞的絕佳勝地。因此,白帝城又有“詩城”之美譽。

兩個重要的節點。2017年10月27日,中華詩詞學會授予奉節縣“中華詩城”稱號。據瞭解,這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個被授予“詩城”稱號的城市。2017年首屆“中國·白帝城”國際詩歌節、2018年第二屆“中國·白帝城”國際詩歌節的成功舉辦,塑造了“中華詩城”的文化品牌。奉節現存有青蓮浦、青蓮鄉、太白橋等多處李白遺址。

白帝城是劉備託孤的地方,那白帝到底是誰,2019年10月14這一天中國歷史網一個叫文二的網友發了一篇詳情的文章。白帝城位於奉節縣瞿塘峽口的長江北岸東白帝山上,原名“子陽城”,是西漢末年割據蜀地的公孫述所建,自號白帝的公孫述,將這座依山而建的城池定名為“白帝城”。白帝城有近二千年的歷史,它既是兩位皇帝悲劇性的歸宿之地,也是兩代皇朝走向崩潰的象徵之地。公孫述和劉備兩位皇帝的傳奇故事,為白帝城增色不少。


誰是白帝,為何眾人皆拜劉備


西漢末年,蜀郡太守名“公孫述”在王莽被殺、王莽政權隕落之後的第二年,想趁天下大亂之時自立稱帝,於是在四川東部瞿塘峽附近的長江一小島上修築城池,屯兵守衛他的“國門”。因為城中挖的水井裡有白汽冒出,像一條龍,他告訴人們這是吉祥之兆,是天命,於是自稱“白帝”,年號“龍興”,這座城被命名為白帝城,可以說井中“白色的像龍一樣的水汽”成了他稱帝的“底氣”。


它盪漾董卿少女般芳心 中國詩城之外 白帝城誰是白帝為何拜劉備


白帝城,可謂巴蜀地區聞名遐邇的一處人文勝地。

它盪漾董卿少女般芳心 中國詩城之外 白帝城誰是白帝為何拜劉備

論歷史,這裡有三國劉備臨終託孤的佳話;論文學,這裡有李白流芳千古的名篇《早發白帝城》;論風光,三峽風光享譽世界,白帝城正位於瞿塘峽口的重要地標,今天屬於重慶市奉節縣。

但人們可能很少注意,白帝城為什麼以“白帝”為名?其實這裡並沒有供奉這樣一個神靈,這個名字還的確很容易讓人誤解,白帝在這裡的確不是傳說中的神靈,就是一個古人的稱號,白帝城就是這個古人而建,其實距離劉備的時間就百餘年而已。


一、白帝城的“白帝”到底是什麼來歷?

在神話傳說中,白帝是上古五方神靈之一,主西方白帝之神,金姓,得姓始祖是少昊金天氏,也稱窮桑氏,名玄囂,從西周時代流傳下來的《周禮》中,當時人們就開始供奉了。

少昊之所以又稱“窮桑氏”,以《山海經》等傳說,他的母親在天上織布,工作到筋疲力盡的時候,常到西海之濱的一顆大桑樹下休憩玩耍,也正是在這棵樹下面,她孕育了白帝少昊。正好與東方青帝(太昊)、南方炎帝(神農氏)、中央黃帝(軒轅氏)、北方黑帝(顓頊,也稱玄帝)相對應,統稱五方上帝,這是中華文化中上帝一詞的本源。

這五方上帝就是被後人廣泛尊稱三皇五帝中的“五帝”,到春秋戰國末期,秦始皇吞併六國創立秦朝,為了推崇自己的功業和古代的三皇五帝相等,對這一稱號來了一個省略就成了“皇帝”。

秦漢以後,白帝及其西方神位並沒有僅僅作為後人崇拜的遠古神靈,還在歷史舞臺對應某些人事在社會中產生影響,這就是隨著陰陽五行流行起來的事。

古代陰陽家、讖緯家往往把五帝和五行、五方種種有關事物互相聯繫,進行某種吉凶、感應的解說。所以,白帝、赤帝第一次轟動一時的讖緯效應就是劉邦斬白蛇,寓意他是帶著光環降生的重要人物。

漢朝中期,原本屬於陰陽家的董仲舒藉助研讀儒家經典投身宮廷,變成了重要大儒,他把天人感應和漢朝興盛更加神話。

儘管漢元帝以後確實儒家學說成為主流,但民間讖緯陰陽學說一直十分流行,從兩漢一直影響到三國。就在西漢末年新莽時期,又一個白帝出現了,這就是佔據巴蜀的公孫述。


二、公孫述為什麼也叫白帝?

公孫述,字子陽,在西漢末年東漢初年那個時代,佔據巴蜀達十來年(稱帝十二年),因為與光武帝劉秀長期對抗,還殺了岑彭、來歙兩個大將,被視為反派角色。實際上公孫述不同於王莽、隗囂等人,能力不差,只是缺乏爭雄天下的戰略眼光。

它盪漾董卿少女般芳心 中國詩城之外 白帝城誰是白帝為何拜劉備

公孫述原本是靠老爸公孫仁的父蔭出仕,二十出頭當了天水郡清水縣小官,將此地治理富足安寧。郡守非常賞識,讓他兼任管理五縣,公孫述照樣將五縣治理的井井有條,幾乎算夜不閉戶,天水一郡都視其為奇才。顯然在西漢末期,無非就是依靠儒家經學仁德與寬厚特色教化民心,在沒有大事的情況下,一般還是能夠起到效果。

王莽新朝以後,公孫述調到蜀中任導江縣守(導江縣名稱早廢棄,實際是今成都所轄邛崍市)。更始二年(24),更始帝劉玄派柱功侯李寶、益州刺史張忠領兵萬餘人進攻。公孫述依靠地勢險要(邛崍境內至今多山),民眾歸附,派弟弟公孫恢,在綿竹大敗李寶、張忠,此後公孫述威震益郡,屬下就勸說趁機建立名號,公孫述就自為蜀王。

不久,光武帝劉秀在中原重建東漢(25,建武元年),公孫述也稱帝,自號成家(一作大成),尚白色,建元龍興。以李熊為大司徒,弟公孫光為大司馬,公孫恢為大司空,改益州為司隸校尉,蜀郡為成都尹。

當時,越巂(指漢代越嶲郡,今四川攀西一帶)土著任貴殺死王莽任命的大尹枚根,投降公孫述。公孫述使將軍侯丹開白水關(今廣元市青川縣東北,或指今營盤鄉五里埡一帶),北守南鄭;將軍任滿從閬中下江州(今重慶市),東據扞關(就在奉節一帶)。於是所有益州之地盡歸公孫述所有。

更始帝劉玄失敗後,光武帝劉秀忙於山東事務,關中豪傑呂鮪等擁兵眾達萬,多往歸公孫述,都拜為將軍。於是在漢中一帶積聚糧食,在南鄭修築宮殿,備置公卿百官。

據說公孫述廢除銅錢,置鐵官以鑄錢,也能證明他對經濟有一些因地制宜的辦法。當時的交通條件,巴蜀與外界在經濟方面還沒有後來那麼繁榮。所以,蜀地鐵錢出現是一種特殊情況,歷來也有認為可能地方私鑄在先,未必因公孫述而起,他只是順應了當地的經濟特色。

當時有蜀中童謠說:“黃牛白腹,五銖當復。”人們說王莽稱“黃”,公孫述自號“白”,五銖錢是漢代貨幣,寓意天下當歸還劉氏。當時人們普遍喜好符命瑞應之事,劉秀表現稍好,也不完全例外,這是漢朝以來風俗大流,直到東漢末年著名讖語——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所以曹丕立年號黃初,孫權立年號黃武,都與這一讖語有關,可見這一風俗影響深遠。

公孫述當然非常迷信符命這一套,以孔子作《春秋》,為赤制而斷十二公,解釋漢高帝至漢平帝已經過十二代,歷數已完,一姓不得再受命為帝。又引《錄運法》說:“廢昌帝,立公孫。”《括地象》說:“帝軒轅受命,公孫氏握。”用種種說法證明黃承赤,而白繼黃,他據西方為白德,正好取代王氏。

還幾次將這些理論傳書中原,希望以此影響更多人,公孫述就從五方五行而言,認為自己是感應天命的白帝轉世。

它盪漾董卿少女般芳心 中國詩城之外 白帝城誰是白帝為何拜劉備

之後,夾在中原劉秀和巴蜀公孫述中間,位於陝甘的隗囂成了牆頭草,投降了劉秀又改投公孫述。公孫述為了獲得盟友和緩衝,積極救援隗囂,另外出兵在荊州邊地搞一些小動作,基本屬於自保。他其實具備關山險要,也有大量人才投靠,可他沒有長遠眼光,缺乏和劉秀爭雄的銳志。

唯一一次較好機會是建武六年(31),公孫述的騎都尉荊邯看到東方將平,漢兵將向西征討,就提出過聯合一些西部殘存勢力,像當年合縱連橫一樣挫敗劉秀,大家可以出擊中原各自發展勢力。結果等劉秀恢復過來,重新解決隗囂和公孫述時,他們兩家很難阻擋劉秀的漢軍了。建武八年,隗囂被滅,部將王元來蜀中投降,公孫述任命為將軍。

建武十一年(35)春,徵南大將軍岑彭(南陽新野人,東漢中興大將之一,雲臺二十八將第六位,平定荊州和隗囂的功臣)發起進攻,漢軍進入蜀地至江州(今重慶市),得知江州“城固糧多”,留一部軍士圍城,主力進攻成都。岑彭順江長驅到達武陽(今四川眉山市彭山縣武陽鎮)。

為避免大戰,光武帝劉秀寫信勸公孫述投降,公孫述說:“興與廢都是命運。哪裡有投降的天子呢!”漢中郎將來歙(南陽新野人,祖上就與劉秀家族有姻親,能文能武,地位在東漢功臣中非常高,收復隗囂和馬援等有功,很得蓋延、馮異等人敬重)急攻王元、環安,環安派刺客殺來歙;公孫述又派人刺殺岑彭。

劉秀為平公孫述連損兩大主將,改派吳漢為主帥繼續主持戰事(來歙遺體回洛陽後,劉秀親自送葬),次年九月,終於攻破成都。

在最後時刻,公孫述和將領延岑還進行一次絕地反擊,延岑說:“男兒應當在死中求生,怎能坐著等死!財物是容易聚斂的,不應當吝惜。”

公孫述將收藏的金帛全拿出來,招募死士五千多人,在市橋配合延岑,假裝建立旗幟,鳴鼓挑戰,暗地卻派遣奇兵繞到吳漢軍後面,攻破漢軍。吳漢墜落水中,抓著馬尾巴得以逃出。吳漢十分惱怒憤恨,再次追擊,徹底將公孫述、延岑等家族全部剿滅。

對於公孫述佔據巴蜀,清朝史學家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評價,認為他和其他對抗劉秀的人有所不同:其於漢也,抑非若隗囂之已北面而又叛也。於一隅之地,存禮樂於殘缺,備法物以昭等威,李業、費貽、王皓、王嘉,何為視若戎狄而拒以死邪?

自述而言,無定天下之略,無安天下之功,飾其器,惘其道,徇其末,忘其本,坐以待亡,則誠愚矣。自天下而言,群競於智名勇功,幾與負爪戴角者同其競奰,則述存什一於千百,俾后王有所考而資以成一代之治理,不可謂無功焉。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和生生不息的發展動力。每一座城市都需要文化的支撐,沒有文化支撐的城市必將缺乏厚重感和立體感。奉節在民國以前,近兩千年的時間,都是下川東渝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也曾是整個川東地區,好幾百年的首府。奉節的歷史是非常的悠久,歷史地位也是相當的高,然而讓它名揚全國,聲震海內外的,是它的詩情畫意。奉節的地域特色和風俗民情,都非常濃郁。李白、杜甫、劉禹錫、孟郊、白居易、蘇軾、陸游、黃庭堅等,歷代文人墨客都在此揮灑筆墨,留下萬餘首傳世詩篇,所以它向來被被譽為“詩城”。

蒙曼說得好綠水青山加上騷人墨客,才是美麗中國!

新娘答題,令董卿少女心氾濫,引出最美定情話語!

白帝城的那首詩,是李白《春思》,描摹出女人最動人的樣子!


綜合新華網、成都日報、重慶日報、杭州日報、馬鞍山日報、齊魯網、中國歷史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