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灣區:給社區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隊” 中共張灣區委

為堅決打贏抗疫攻堅戰,張灣區把生活在轄區市、區4807名黨員志願者,按照“1包50”的工作要求,全部下沉到城區抗疫一線建立“小格區”,以“四位一體”(網格員+小格區長+樓棟長+志願者)的治理模式,給52個村社區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工作隊”,帶動全域封控、全民應戰、立體攻防。

一、主要做法

1.聚焦一線動員,全面組織發動。一是率先內部動員。全區疫情防控動員會召開後,第一時間在全區三級微群裡吹響疫情防控號角,動員全區廣大黨員幹部在思想上先緊起來、在防控上先動起來。二是積極廣泛發動。引導轄區1617名市直機關黨員幹部、1193名區直機關在職黨員和1997名無職黨員,第一時間聚集村社區一線,積極參與疫情排查、點位管控、物資代購等工作。三是注重社會挖潛。發揮城市黨建“大工委”、“大黨委”制度優勢,大力引導轄區東風公司所屬黨組織和兩新組織“黨組織”積極響應號召,在“看好自己門、管好自己人”的基礎上,積極動員所轄黨員幹部就近加入抗疫志願者隊伍,協同推進區域疫情防控阻擊戰。

2.突出一線部署,推動力量下沉。一是細化網格管控。我們堅持“按格定崗、按崗定人”原則對一線黨員固化組合,把城區52個村社區、148702居民戶原有的294個大網格,以平均50戶左右為一個單位,細分為2593個疫情防控小格區(在社區,主要以小區、樓棟為主劃分小格區;在城中村,主要以村民小組、院落為主劃分小格區,每個村社區製作疫情防控小格區作戰圖,確保所有居民入格參戰),每個小格區配備小格區長1名,每個小格區長包保若干樓棟,每個樓棟設樓棟長一名(小格區長也可兼任),配備2名以上志願者,建立“小微群”2609個,通過強班子、定格子、建圈子、明位子、亮牌子,推動有限的人力資源實施更加精準的全民測體溫、重點人員篩查、微生活保障等方面的基層治理需求。二是用好機關黨員。依託基層黨的組織體系統籌好下沉的機關黨員,組織37個社區黨委、8個城中村黨支部先後接收市、區、街道機關下沉黨員2679人;在抗疫一線成立臨時黨支部105個,黨員突擊隊39個;將區轄61支扶貧駐村工作隊建制轉換為疫情防控工作隊,協助鄉村築牢農村防疫防線。三是強化人員排查。以小格區為作戰單位,整合市、區、街辦、社區幹部、網格員和志願者等力量,按人均50戶的標準細化到戶的小格區,對每戶現住居民人員信息進行“地毯式”摸排,累計健康監測實住129519戶、382076人,摸排返堰(武漢返鄉和其它地方返鄉)人員33245人、密接人員1464人。各小格區長對所包人員按“六問”內容進行逐一排查,堅持全員體溫監測接龍,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引導就醫或向上報告。區四大家領導和區防控指揮部督查組每天抽查複查各地人員排查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3.樹立一線導向,旗幟鮮明激勵。一是政策激勵。為激勵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切實做到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印發了《張灣區激勵關愛疫情防控一線工作人員具體措施十六條》,激勵黨員幹部、志願者全身心投入防疫一線,做好疫情防控和居民保障服務工作。二是紀實管理。對黨員幹部在疫情防控一線的表現進行實時記錄,將其在疫情防控鬥爭中的實際表現作為考察其政治表現、宗旨意識、全局觀念、駕馭能力、擔當精神的重要內容。對區直單位協助包聯社區(村)開展疫情防控工作到崗情況進行督辦檢查,及時通報。三是推薦表彰。結合各鄉鎮街道疫情防控一線領導幹部紀實表現,推薦表彰湖北省優秀公務員集體1名,湖北省優秀公務員2名,推薦通報表揚市級疫情防控工作表現突出領導幹部4名,先進單位1名,先進個人4名。

二、主要經驗

1.聚合服務資源,“小格區”推進網絡微治理常態化。“小格區”把不相往來的居民、同一樓棟的鄰居、同一小區的住戶都拉進了一個微信群,一個朋友圈;“小微群”成了基層社會治理網上平臺,也成了大家網絡上共同的“家”。網格員、小格區長、樓棟長、志願者等人員在“小微群”裡統一按照“崗位職務+姓名”的方式進行實名備註,信息公開,確保“人在格中找、事在格中辦”。小格區長通過“小微群”第一時間宣傳、貫徹疫情防控知識和黨的各項政策措施;樓棟長、志願者第一時間收集、反饋居民的利益訴求;群業主充分調動自身資源,推送諮詢、就醫、購物、信息等群眾生活相關的資訊,把實體店拉到家門口,居民利用微信、支付寶等網絡工具為生活帶來便利。

2.聚力效能提升,“小格區”推動社情信息數字化。按照全域覆蓋、規模適度、因地制宜、便於服務的原則,“小格區”立足為黨委政府分憂、為身邊百姓服務,建立起無交叉、無重複、無縫隙的基層社會治理服務模式。大量社會治理性工作從樓棟入戶轉移到了微群辦公,實現了“人往網中去,事在格中辦”。對沒有加入“小格區”、不能熟練運用網絡工具的人群,小格區長建電話群,每天“電話上門”,定期入戶拜訪;對獨居老人、雙獨老人、留守老人及兒童、殘疾人、低保戶、貧困戶、大病重病癱瘓在床等特殊群眾,每天上門入戶,竭盡全力提供所需,保證所求,不讓他們在疫情防控中掉隊,失落。

3.聚焦夯基固本,“小格區”提升基層群眾自治活力。疫情期間,“小格區”作為便捷的議事平臺,真正做到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同時,緊緊依託村社區直接面向基層群眾,加快推進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把基層的事情真正交給基層來辦,凝聚起全區最強大的疫情防控工作合力。

三、存在不足

小格區建設作為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有益實踐,是大網格的延伸,是服務居民生活精準精細化的迫切需要。如何把“小格區”打造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一支“不走的工作隊”,必須克服以下5個不足:

1.“小格區”劃分還不夠科學。為應對疫情,“小格區”設置是按照1:50標準建立,出現了獨棟高樓上下層被拆分或單元被拆分建格區的現象,與之配應的樓棟長數量需求也相應增加。在“與人作戰”的疫情防控工作中,這種“小格區”作戰能夠起到阻斷隔離的作用,但在今後的社會治理中,卻容易出現管理斷層,需要在轉型中進行格區調整。同時,現有格區的劃分僅是以實有住戶進行的劃分,待疫情結束,隔離在外的住戶返回後,格區也面臨著重新進行劃分的問題。

2.“小格區”隊伍還不夠穩定。疫情之前,網格員未迴歸本位,導致網格基礎信息陳舊,無法為逐戶逐人摸排提供精準資料;疫情之中,部分網格員辭職,造成網格員人員短缺;同時,部分小格區長(樓棟長)又多為“外人”擔任,從網格員到小格區長(樓棟長)隊伍的不穩定,為“小格區”向社會治理創新轉型帶來不便,極易產生“人走格散”的隱患。

3.“小格區”服務還不夠細化。“小格區”雖然都配有物資保障員、摸排測溫員、防疫消殺員、物業管理員、樓棟值守員等各種服務性崗位,並進行了上牆公示,但在這幾員中,有一員兼多職的,還有一名網格員身兼多個網格網格長、樓棟長,兼管多種事務的;在重點人員“四包一”措施中,因片區民警、衛生服務中心人員不足,也存在“一人包所有的”的“假包保”,折射出“小格區”管理服務存在著“形式大於內容”的現象,僅僅是公示在牆上,離責任到人、落實到地還有一定差距。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以“微調+”對“小格區”進行精準劃分。建議在向社會治理創新轉型中,因地制宜、隨窩就片,以便於管理、便於服務的角度,重新進行格區劃分、格區整合,更好地服務於村社區管理。

2.以“圈子+”來保持“小格區”的活性。一個“小格區”就有如一個新社區,更多的社會治理性工作已從樓棟入戶轉移到了微群辦公,這是疫情帶來的社會治理新模式,這樣的模式應在未來社會治理中不斷強化,而不能隨著疫情的消失而消失。“樓棟是死的,微群是活的”,保持“小微群”的活性是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一是要確保“人走群不散”。在防疫摸排監測中,原有已在格群擔任小格區長(樓棟長)的下沉幹部與群業主已經建立了親密度,人走職責不能減(比照創文聯繫點一包三年不變),繼續在微群中發揮管理、聯繫、服務的作用,保持“小微群”的緊密度。二是要發展群志願者。進一步完善人民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健全公益反哺、以獎代補等激勵機制,搭建平行、互動、多樣的群眾參與網絡平臺。我們在“小格區”建設中,已經物建了2160名本地誌願者參與“小格區”建設,尚有2647個缺口需要本區域的小格區長和樓棟長“補位”、逐漸補充替換下沉幹部,保持有序過渡。三是要保持群活性。充分調動群業主資源,推送諮詢、就醫、購物、信息等群眾生活相關的資訊,增強群業主對“小微群”的依賴度,保持“小格區”的活性。

3.以“交接+”來保證“小格區”的信息再利用。按照疫情防控“不漏一戶、不落一人”的工作要求,相當於對城區做了一次地毯式的人口普查,普查得到的信息甚至比人口普查更全面、更精準,涵蓋了家庭戶的人口狀況、家庭矛盾、主要需求、社會關係等方方面面的信息,這些信息資料對於城區基層社會治理來說是寶貴的資源。目前,我們已經下發文件,要求在疫情結束前,所有的網格員必須進入所轄“小格區”和“小微群”,亮明身份、明確職責、掌握情況、做好服務,及時建立基層治理數據庫,對摸排的信息資料進行整理規範,以確保未來智慧張灣建設中社會治理雲數據的有效利用。

4.以“物業+”來保障“小格區”的持續服務。通過物業+水電維修、醫療急救、法律援助等專業志願隊伍,充分利用專業人員為小區提供及時高效的線下服務,激發小區居民牢固樹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志願服務理念,積極參與小區鄰里之間的互幫互助。

5.以“網格+”來保障“小格區”的運轉。“小格區”是在疫情防控中的經驗探索,猶如大網格的觸角,在逐戶逐人摸排監測中發揮了觸角延伸的作用。在基層社會治理的大框架中,要切實推進綜治中心實體化建設,充分調動和發揮網格、網格員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建立網格員吸收晉升制度,關愛疫情淘沙後留下的網格精英,建立大網格“應急與長遠”結合的運轉機制,不斷完善和拓展“小格區”的治理功能,為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貢獻可複製、可借鑑的“張灣經驗”。

(通訊員 董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