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篇(十四)元緬戰爭:緬甸戰國時代的來臨

蒲甘的衰落:佛教文明寺院經濟的苦果

小乘佛教的演變在早期給蒲甘文明帶來了新生,但到了王朝末期,佛教寺院經濟卻最終成為拖垮王朝的痼疾。

到了公元1174年,蒲甘王朝第六任國王拿那拔地薛胡在國家建設方面的成功為整個王國創造了穩定和繁榮。他的直接繼任者能夠在他傳承的穩定和豐富的條件下生活,而他們的國家建設很少。

晚期的蒲甘王朝

東南亞篇(十四)元緬戰爭:緬甸戰國時代的來臨

但在這個看似田園詩般的時期播下了蒲甘衰落的種子。國家已經停止擴張,但向宗教捐贈免稅土地的做法卻沒有停止。免稅宗教財富的不斷增長大大降低了王國的稅基。

到了13世紀中葉,這個問題已經大大加劇。蒲甘行使最大政治控制權的上緬甸中心地帶已經沒有了易於回收的可灌溉土地。然而,他們熱衷於為更好的轉世積累宗教價值,這使得蒲甘國王不可能完全停止他們自己或其他朝臣的捐贈。

位於蒲甘遺址的蒂伊洛曼洛寺

東南亞篇(十四)元緬戰爭:緬甸戰國時代的來臨

國王確實試圖通過定期以佛教淨化的名義清除神職人員並奪取以前捐贈的土地來收回其中一些土地。儘管一些工作取得了成功,但強大的佛教僧侶階級大體上成功抵制了這種嘗試。

最終,奪取土地的速率落後於這些土地專用於僧伽的速度。這個問題在很大程度上被強大的理事會的成員所加劇,他們利用繼承糾紛並以犧牲王權為代價積累了自己的土地。

蒲甘王朝不同年代對寺廟的累計捐款

東南亞篇(十四)元緬戰爭:緬甸戰國時代的來臨

到1280年,上緬甸可耕地的一到三分之二被捐贈給了宗教。因此,國王失去了朝臣和軍人忠誠所需的資源,引發了內部起義的混亂和外部挑戰的惡性循環,整個國家走向了不可避免的腐敗與衰落。

於此同時,席捲歐洲與伊斯蘭世界的蒙古帝國,在摧毀了南宋與大理國之後,最終把目光投向了更南的地方。

蒙古降臨:元緬戰爭

初期接觸

1271年,元朝建立後,忽必烈派遣使節乞脫因出使蒲甘,要求蒲甘王朝國王那羅梯訶波帝歸順元朝。那羅梯訶波帝拒見使臣,朝臣們商議後派出價博,攜帶友好國書前往北京。1272年,那羅梯訶波帝依舊派兵攻打內附元朝的金齒部落。

東南亞篇(十四)元緬戰爭:緬甸戰國時代的來臨

1273年,蒲甘使節價博在忽必烈的允許下瞻仰了北京的舍利。他帶回了元朝的使節馬剌失裡、乞脫因,以及忽必烈的詔書,忽必烈要求那羅梯訶波帝派遣王族子弟或貴重大臣到北京以示友好,不然兩國可能兵戎相交。

《琉璃宮史》記載那羅梯訶波帝認為元朝使臣不懂禮節,不顧首相阿難多畢悉的反對,處死了元使。1274年,雲南上報朝廷說緬王那羅梯訶波帝沒有歸降的意思,使節一去不返,建議征討,忽必烈則下諭姑且緩之,因為此時南宋尚未滅亡(1279年)。

蒲甘進攻:相遇牙嵩延

1277年4月,那羅梯訶波帝以阿難多畢悉為將率軍攻打金齒千額總管阿禾,阿禾向大理路元將忽都告急。忽都率元軍與緬軍於牙嵩延遭遇,史稱牙嵩延之戰(Battle of Ngasaunggyan)。

元朝佔領緬甸的時間

東南亞篇(十四)元緬戰爭:緬甸戰國時代的來臨

牙嵩延的位置一說在永昌府(今保山市)西南,另說牙嵩延一詞即為南宋甸。《元史》記載此役元軍有700人、緬軍有四五萬人、800戰象、一萬匹馬,《馬可波羅行紀》載元軍有12000騎兵,緬軍有60000步騎、2000戰象。

兩軍交接之初,元軍戰馬受緬軍戰象驚嚇,向後退卻。忽都令軍士繫馬於附近森林,以密林為掩護,步戰射象,不久緬軍戰象死傷大半,逃象回奔緬軍方向,緬軍受踩踏死傷無數。元軍上馬續戰,大敗緬軍。此後,蒲甘國力衰退,無力發動戰事。

蒲甘陷落與緬中行省

1284年,元軍沿伊洛瓦底江南下,攻佔太公城。1285年1月,元軍攻佔罕林城,離蒲甘城只剩270公里的距離。國王那羅梯訶波帝驚惶失措,他南逃到德拉,後又轉移至長子烏沙那鎮守的勃生,蒲甘王國境內叛亂四起。

那羅梯訶波帝因其懦弱的表現而被冠以稱號德由披敏(Taruk-Pyay Min),意為“對蒙古軍怯戰逃跑的王”。

1287年,那羅梯訶波帝遣使至雲南乞降,元廷應允,派遣達魯花赤出使其國。那羅梯訶波帝計劃先到卑謬召集軍隊,再北上回蒲甘城,然而在卑謬,那羅梯訶波帝被鎮守此地的梯訶都逼迫服毒而死。

東南亞篇(十四)元緬戰爭:緬甸戰國時代的來臨

那羅梯訶波帝死後,元朝雲南王也先帖木兒、元將張萬等人率軍攻破蒲甘城,元軍死傷七千餘人,元緬戰事自此消停,戰後元軍留兵駐紮,範圍南至卑謬附近的多盧末,標誌著元朝緬中行省的正式建立。

緬中行省的建立意味著中國歷史上首次統治緬甸,遺憾的是,緬中行省僅僅存在4年(1286-1290)便被撤銷,蒲甘王國被恢復但淪為元朝的傀儡。

緬甸的戰國時代

混亂之治:元朝撤退與撣族崛起

在元朝入侵攻克緬甸之後,緬甸局勢開始失控,皇城自顧不暇,無法控制地方事務。在這種權力真空之下,蒲甘王朝開始陷入分裂,地方實權派與外族勢力開始在蒲甘崛起。

首先崛起的是撣族勢力。早在蒲甘中期,撣族部落持續不斷的從撣邦高原地帶向伊諾瓦底江盆地遷徙。到了蒲甘王朝末期,居住在上緬甸的撣族聚居人口已壯大到難以忽視,大量的撣族人在蒲甘王朝中為官,有些甚至成為地方實權派,其中最有聲望的是阿散哥也家族。

撣族三兄弟

阿散哥也兄弟的父親帝因迦波原是毗因那迦地區的詔法(部落首領)的弟弟,因家族紛爭避居敏象城,在敏象結婚生子。

東南亞篇(十四)元緬戰爭:緬甸戰國時代的來臨

阿散哥也兄弟長大後在蒲甘王國軍中效力,受到國王那羅梯訶波帝信賴,帝因迦波有一女嫁給了王子梯訶都,那羅梯訶波帝將皎施地區交給帝因迦波管理。

上緬甸:敏象王國、彬牙王國、實皆王國的並立

元緬戰爭中,阿散哥也兄弟領兵抵禦元軍,表現出色。那羅梯訶波帝南逃下緬甸遇害,其子憍苴於1289年北返蒲甘城即位。

然而,此時的蒲甘國王權力僅止於蒲甘城附近地區,緬甸境內群雄四起,東方皎施地區有以敏象(英語:Myinsaing)城為據點的阿散哥也、阿剌者僧加藍、梯訶都,南方有馬都八的伐麗流、勃固的多羅跋,西方有阿拉乾的明帝(Min Hti),北方的太公城有元軍駐紮。

由於上緬甸的實權掌握在敏象城的阿散哥也兄弟手中,1293年,憍苴封阿散哥也為敏象總督、阿剌者僧加藍為米加耶總督、梯訶都為賓裡總督。

梯訶都,彬牙王國(平雅王朝)建立者

東南亞篇(十四)元緬戰爭:緬甸戰國時代的來臨

1297年,憍苴受元成宗鐵穆耳冊封為緬王,憍苴設宴恭迎元使,阿散哥也兄弟抗命不參與。但不久之後,阿散哥也兄弟起兵造反,廢黜了憍苴,以憍苴子鄒聶為傀儡國王,蒲甘王國名存實亡。

1300年,鐵穆耳命忙兀都魯迷失率元軍12000人征討阿散哥也。元軍圍敏象城數月,敏象城中糧食匱乏,阿散哥也重金賄賂了元軍眾將。1301年,元軍以氣候炎熱、瘴癘為由退兵。

元相完澤查處此事,領軍將帥大多受到重罰。到了1303年,元朝徹底退出緬甸,同年,敏象王國正式建立。

東南亞篇(十四)元緬戰爭:緬甸戰國時代的來臨

敏象王國由阿散哥也、阿剌者僧加藍、梯訶都三人共同攝政,梯訶都是三兄弟裡最小但最有野心的一個。1309年,梯訶都不滿足於共同攝政者的地位,宣佈自己為國王。1310年,梯訶都的大哥阿散哥也逝世。到了1313年,梯訶都毒殺二哥,成為上緬甸唯一的王。

宣佈自己為王之後,他遷都彬牙,創立了彬牙王國又稱平雅王朝),以蒲甘王國的繼承者自居。他在彬牙建立金宮,加冕典禮上,底哈都收養了蒲甘前國王憍苴與公主彌修烏的兒子烏茲那,並立其為王儲,自己與彌修烏公主的兒子覺蘇瓦為賓裡總督(後成為彬牙第三任國王)。

東南亞篇(十四)元緬戰爭:緬甸戰國時代的來臨

梯訶都的長子蘇雲對此非常不滿,他要求底哈都授與一北方領地,並隨後於1315年自行率眾前往實皆建立根據地。1316年,實皆城完工,他派烏茲那和覺蘇瓦前往攻城,均以失敗告終,之後晚年虔誠於佛事。

1325年,梯訶都崩逝,彬牙王國與實皆王國(Sagaing Kingdom)正式分裂。

孟人:耕耘下緬甸

在上緬甸撣族人揭竿而起的同時,孟族也開始在下緬甸割據為王。作為下緬甸的原住民,孟人早就對緬人王朝的高課稅怨聲載道。

東南亞篇(十四)元緬戰爭:緬甸戰國時代的來臨

來自伊諾瓦底江三角洲馬達班城的軍閥伐麗流得到來自素可泰的支持之後,宣佈在1287年獨立於蒲甘,並與另一位軍閥,來自勃固城的多羅跋聯盟抵抗蒲甘。在成功擊退來自蒲甘的入侵之後,伐麗流擊潰了多羅跋一統下緬甸,建立起馬達班王國

與此同時,西方的阿拉幹人也建立起阿拉幹王國(若開王國)脫離緬甸獨立,並在某種程度上臣服於來自孟加拉的強權。

東南亞篇(十四)元緬戰爭:緬甸戰國時代的來臨

戰國初期:實皆、彬牙、孟養的亂戰(1313—1365)

在彬牙王國剛建立之時,彬牙王國的地域僅僅侷限於上緬甸的伊洛瓦底盆地地帶,並沒有完全恢復蒲甘時代的版圖,各種撣族部落國,名義上作為元朝的附庸,佔據了伊洛瓦底江谷周圍的整個西北-東南弧。

在南部,彬牙王國建立了對卑謬王國(Prome)和東籲王國(Toungoo)兩個小王國的宗主權,作為與南方強敵的緩衝國。

東南亞篇(十四)元緬戰爭:緬甸戰國時代的來臨

然而,彬牙對卑謬王國和東籲王國等邊境地區的權威是名義上的。彬牙的統治者繼承了自從蒲甘時期以來長期存在的問題:上緬甸耕地的一到三分之二被捐贈給宗教,而王室已經失去了保留朝臣忠誠所需的資源——封地。

此外,上緬甸13世紀後期和14世紀的大部分時間出現乾燥的天氣,這迫使從已建立的糧倉需要進行大規模遷徙作業。

東南亞篇(十四)元緬戰爭:緬甸戰國時代的來臨

在梯訶都死後,彬牙王國開始陷入權力的爭鬥,內鬥削弱了王國,同時削弱了王國對於屬國的控制。與此同時,彬牙與周圍的王國實皆,阿拉幹王國均爆發了戰爭。直到覺蘇瓦上任之後,彬牙國內開始迴歸穩定。

孟養崛起:彬牙與實皆的重新聯合

儘管如此,持續的戰爭依然使彬牙和實皆筋疲力竭。然而,來他們更上游的另一個撣族部落國家孟養(Maw),正在悄悄崛起。到了1351年,彬牙開始與北方對手實皆休戰。休戰一個關鍵因素可能是對的出現撣邦的孟養。

孟養王國,即撣族勐卯部落(果佔璧王國),到明朝時期成為孟養宣慰司,又演變成後期大名鼎鼎的麓川土司。

麓川王國最大疆域

東南亞篇(十四)元緬戰爭:緬甸戰國時代的來臨

在1342年至1348年,孟養打了一場成功的戰爭,反對它的蒙古統治者。在1355年與蒙古人達成協議之後,他們將注意力轉向他們的南部,於1356年首次突襲實皆王國的領土。

在認識到他自己南方的領土受到威脅,1357年彬牙的覺蘇瓦二世(Kyawswa II) 同意與實皆結盟,共同抗擊北方的孟養。

孟養襲擊和東籲分離

然而,彬牙國王無法控制他麾下的屬國。他的附庸基本上無視他提供應徵入伍的法令。東籲國王在1358年至1359年的孟養入侵期間公然反抗。

東南亞篇(十四)元緬戰爭:緬甸戰國時代的來臨

覺蘇瓦二世沒有作出回應,因為孟養的軍隊在1359年初突破了實皆的防線併入侵了彬牙的領土。覺蘇瓦二世在襲擊中死亡,這次戰敗使得彬牙治下大部分城市遭到洗劫。

在這次戰爭之後,彬牙無力再控制王國的大部分封臣。即位的彬牙國王改變了他兄弟的政策,並打破了與實皆的聯盟。但情況沒有得到緩解:在1362年至63年間,孟養的軍隊突然襲擊了彬牙的領土。

東南亞篇(十四)元緬戰爭:緬甸戰國時代的來臨

在絕望中,國王尋求與孟養統治者結盟。1363年,兩位統治者同意對實皆進行聯合攻擊。1364年,他們包圍了實皆王城。1364年4月,孟養的軍隊最終攻克了實皆都城,實皆國王明標出逃,後被兒子得多明帕耶處死。但是孟養國王統治者對彬牙出力甚少感到不滿,並命令他的部隊渡河攻擊彬牙都城。軍隊在5月份攻克了彬牙並擄走了彬牙國王,返回了孟養。

東南亞篇(十四)元緬戰爭:緬甸戰國時代的來臨

阿瓦王朝與勃固王朝的建立

364年5月,在處死自己的父親之後,德多明帕耶繼承實皆國王位。他是梯訶都的曾孫。與他的父親不同,他年紀輕輕、精明能幹且野心勃勃。在孟卯軍洗劫了上緬甸後,在雨季來臨前還師孟卯,隨軍帶走了彬牙國王那臘都。

德多明帕耶返回實皆城,他逐漸贏得廷臣的支持並重新聚集了實皆王國的軍隊。伊洛瓦底江對岸的彬牙新王烏茲那比昂則面臨王國南方東籲、卑謬、蒲甘等地的叛亂。1364年9月,德多明帕耶率軍渡江,攻佔彬牙城。

他處死烏茲那比昂,立其王后紹翁瑪為自己的王后,並自稱彬牙國王,正式結束了上緬甸的分裂狀態。

東南亞篇(十四)元緬戰爭:緬甸戰國時代的來臨

德多明帕耶在米界河與伊洛瓦底江匯流處選址建立阿瓦城。阿瓦城位於實皆城與彬牙城之間,地近上緬甸的糧倉皎施地區,據說德多明帕耶的曾祖父梯訶都在1313年時也曾設想於此處築城建都。

德多明帕耶原計劃6個月內建成阿瓦城,趕在旱季來臨前完工,幸而孟卯在當年並未南下入侵,德多明帕耶有更充裕的時間來完成他的新城。阿瓦城為護城河與河流所環繞,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東南亞篇(十四)元緬戰爭:緬甸戰國時代的來臨

阿瓦城在之後五百年的大部分時間中作為緬甸的首都,阿瓦也成為中國、英國對緬甸的代稱,緬甸國王因此也有“阿瓦金宮之主”的別稱。阿瓦城於1365年2月完工,德多明帕耶遷都於此,正式建立阿瓦王朝。

與此同時,在公元1355年馬達班王國從馬達班遷都到勃固之後,勃固王朝也正式建立。此後的時間裡,上緬甸與下緬甸的兩個王國將爆發長達40年的戰爭,撣族與孟族也將在長時間的戰爭中消耗國力,最終使緬族獲得了寶貴的東山再起的機會。

東南亞篇(十四)元緬戰爭:緬甸戰國時代的來臨

下一章講述緬甸戰國時代的尾聲與東籲王朝的建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