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在腐朽世界上一朵明艳的花:波德莱尔《恶之花》

导语:19世纪的法国,正处于狂飙突进的时代:法兰西第二帝国、二月革命、巴黎公社先后粉墨登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席卷欧洲大陆,机器生产、殖民扩张、海外贸易使得财富井喷般涌现。此时的法国连续举办了五届世界博览会,香榭丽舍大街、星形广场、埃菲尔铁塔成为法国人的骄傲。

巴黎作为法国的核心,更是一片繁华奢靡的景象,更由此得名"光明之城"。

然而在这片繁荣下,一面是大资本家和官僚的疯狂敛财、奢侈无度,一面却是受尽盘剥与压榨的下层农民和工人。这种财富上的两极分化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贫苦大众不得不为了生计偷盗、抢劫。一时间,巴黎的街头呈现繁荣与堕落同时进行的场面。

在这种背景下,法国的诗人波德莱尔敏锐地嗅到了这种强烈的反差,他在巴黎街头看到了社会的腐化、人性的罪恶。但却并没有怨天尤人或是逃避现实,而是勇敢地直面这黑暗的现实,在一片梦幻与迷狂中体验现实世界之上的灵魂所在。可以说,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正是在充分体会罪恶之后开出的一朵美丽的花朵,这是"恶"的诗集,也是"美"的诗集,看似矛盾,却正是世界的真实写照。

一、社会的残酷与丑恶

波德莱尔所处的时代,正是法国资本主义大发展的时代,也是法国急剧向现代化发展的时代。社会等级的分化日益加剧,

巴黎这座国际大都会成为了一处藏污纳垢的所在,成为了裹着五彩缤纷的外衣的地狱。其实这不仅是19世纪法国的真实写照,也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

开在腐朽世界上一朵明艳的花:波德莱尔《恶之花》

波德莱尔照片

(一)城市的肮脏与不堪

波德莱尔的触角探到了巴黎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透过新修建金碧辉煌的建筑,他敏锐地体察到法国社会的种种触目惊心的堕落、不公、贫困与苦难,从早到晚,这种腐化堕落的气息无时无刻不在腐蚀着人们的内心。

在《晨光熹微》中,巴黎的一天是这样开始的:当晨光熹微时,"雾海茫茫",寻欢作乐的荡妇们还在睡得又死又蠢;而穷女人却垂着干瘪冰凉的双乳,吹着残火剩灰,朝手指上哈气;收容所里,有人在垂死挣扎。如他所述,巴黎是"硕大的娼妓",是"污秽的都市",这种对社会文化直白而残酷的揭露正是波尔莱尔对巴黎的控诉。

开在腐朽世界上一朵明艳的花:波德莱尔《恶之花》

19世纪巴黎街头

即使到了晚上,这种罪恶经过一天的兴风作浪依旧没有停止。在《薄雾冥冥》中,诗人这样描写:"卖淫在大街小巷中活跃起来","剧场在喧闹,乐队在呼呼打鼾",而赌桌旁则聚集着娼妓和骗子,小偷忙着翻墙撬锁。这种社会百态是平庸的,甚至是令人恶心的,但所有人竟浑然不觉,日复一日地上演一出出丑剧,这或许也是一场大型的"人间喜剧"。

(二)灵魂的麻木与冷漠

在这样庸俗又不堪的社会之中,人们的灵魂也被金钱所腐蚀,不论是生活在金碧辉煌中的达官显贵,还是偷偷行走于社会黑暗处的梁上君子,都已经沦为资本的奴隶,天真地为蝇头小利奔走呼告,完全丧失了对人生真谛的追求。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灵光,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

开在腐朽世界上一朵明艳的花:波德莱尔《恶之花》

油画《放贷者和他的妻子》

在诗人笔下,我们看到了那胆怯地向人乞讨残羹冷炙的美丽的红发乞丐,看到了七个残废不堪、落魄无助的老头子行走于凄凉浓雾中的冷漠的背影,看到了只有死亡才能获得片刻休息的骷髅农夫……"冷漠"、"无助"、"死亡"就构成了人的一生,世界没有了纯粹的爱,没有了对艺术单纯的追求,只剩下人情的冷漠与残酷。

只有波德莱尔认识到了这残酷的真相,于是他大喊:"我的灵魂跳呀,跳呀,这所破船/没有桅杆,在无涯怒海上飘荡!"诗人清醒了,随之便发怒了,他的灵魂在狂跳,这是他一个人对所有人的反抗。

他开始歌唱撒旦,恳求撒旦"怜悯我这无尽的困难",梦想着自己的灵魂能够有朝一日憩息在撒旦身旁。不仅自己歌颂魔鬼,甚至鼓动那些受到上帝处罚而永世贫穷的该隐之子"升上天宇,把上帝扔到地上来"。要知道,波德莱尔也是自幼沐浴在基督教圣光中的虔诚教徒,能让他喊出如此惊世骇俗的言语,说明这社会在他看来已经烂透了、没救了。

开在腐朽世界上一朵明艳的花:波德莱尔《恶之花》

地狱的主宰"撒旦"

二、"向着撒旦"的人性之恶

波德莱尔曾经这样说过:"在每一个人身上,时时刻刻都并存着两种要求,一个向着上帝,一个向着撒旦。"他六岁时父亲去世,被学校开除过,母亲改嫁后在他二十岁时将其送往印度,经过无数波折才回到法国。或许是这种坎坷的经历,让他过早地体会到了人性中的丑陋与罪恶。

(一)自伊甸园起的人类"原罪"

在《圣经》里,当夏娃和亚当被蛇引诱后,吃了分辨善恶树上的果子后,被上帝驱逐出伊甸园,人类从此受到了诅咒。这是基督教的"原罪说",波德莱尔也持有这种看法。当然,上帝是允许人类赎罪的,那么,波德莱尔能找到他的救赎之路吗?

开在腐朽世界上一朵明艳的花:波德莱尔《恶之花》

《圣经》中的伊甸园

很遗憾,诗人在整部《恶之花》里都没能找到出路,他只能一遍遍地揭露社会的黑暗,一次次地控诉呐喊,却最终还是不得救赎。正如诗人在《无可救药》一诗中所写的那样:人类如同受到诱惑的天使,淹没于骇人的噩梦;如同没有灯的亡魂,爬不出无尽的深洞……这些令人惊惧的画面,总让人想起"这无可救药的命运/让人想到,魔鬼之君/无论做啥总是出色。"人类只是一个个亡魂,永远无法挣脱"骇人的噩梦"的束缚。

这种悲剧并非是诗人的无病呻吟,人类社会发展了上万年,依旧没有解释清楚人生的真谛是什么,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死后到底有没有灵魂。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却也最难回答,困扰了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这或许就是人类的命运:无尽的探索,周而复始。

开在腐朽世界上一朵明艳的花:波德莱尔《恶之花》

浮士德灵魂升入天堂

(二)从现实的丑恶中寻找美

既然人性是丑恶的,又是无力改变的,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堪?波德莱尔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放荡是诱人的,应该把它描绘得诱人;它托带着疾病和特殊的精神的痛苦;应该描绘它,像医院里的医生一样研究一切创伤吧。"直面现实,从丑陋中发现美,这是多么勇敢的宣言!

波德莱尔眼中是"一些已被腐化的民族",却带上了"一种忧郁萎靡的美"。诗人从繁文缛节的病态中看出了一种"另类的"美,这美惊世骇俗,却也真实可感。美不再是如希腊众神般高高在上、光洁无暇的存在,而是现实中与丑陋纠缠在一起的放荡。

在《腐尸》中,波德莱尔的这种观念得到了极致的展现:"苍蝇嗡嗡地聚在腐败的肚子上,黑压压的一大群蛆虫/从肚子里钻出来,沿着臭皮囊,像粘稠的脓一样流动。这些像潮水般汹涌起伏的蛆子哗啦哗啦地乱撞乱爬,好像这个被微风吹得膨胀的身体/还在度着繁殖的生涯。"

如此令人作呕的场景,诗人却认为为"这尸体真是绝妙,像花朵一样开放"。

开在腐朽世界上一朵明艳的花:波德莱尔《恶之花》

动画《千与千寻》也是一个美与丑交织的世界

或许正如《浮士德》一样,故事起源于上帝同魔鬼靡菲斯特的打赌,两个完全相反的存在之间的交织与斗争,才有了后来故事的发展。人类的丑陋与美丽也是无可分割的,美丽下涌动着丑陋,丑陋中却也有不灭的美丽。

三、波德莱尔对"恶"的解放

自古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明开始,西方文化都以追求"美"为艺术目的,断臂的维纳斯的韵律美、大卫雕像的生命之美、雅典学院的知识之美,西方文化从不将丑与美相提并论,丑陋从来都是遭到排斥和咒骂的。

(一)恶是美的另一种形式

但波德莱尔打破了这一传统,他主张从恶中发掘美,这一审美思想贯穿了他的整部作品。在波德莱尔眼里,"恶"与"美"的关系既不是对立的,也不仅仅是并存的,而是一种相互包容甚至能够相互转化的关系。也就是说,"恶"的深层次内涵就是美,"恶"是美的另一种形式、另一种存在。

开在腐朽世界上一朵明艳的花:波德莱尔《恶之花》

大卫雕像

难怪他能够在"腐尸"身上看见"依稀的梦",能够在"小老太婆"身上看见"初恋绽出的花朵",能够在"被杀的女人"血腥的尸体上看见"隐秘的光辉,命定的美丽"。

自古以来,受人追捧的艺术创作即使不进行道德上的教化,至少也要符合基本的道德规范。但波德莱尔却认为,"诗不能等同于科学和道德,否则就会衰退和死亡;它不以真实为目的,它只以自身为目的。"这就将道德上的"善"同艺术上的"美"分开了,不能用道德条例约束艺术的创作,诗歌也是如此。当道德上的美不再约束艺术上的丑时,"恶"也就能够成为作品的主旋律。

(二)写丑并不代表摒弃道德

将"善同美区别开来",并不等于摒弃善,摒弃道德,只是波德莱尔认为:"道德并不作为目的进入艺术,它介入其中,与之混合,正如它融入生活本身之中。"也就是说,波德莱尔虽然描绘的都是令人生厌的场景,但他并没有抛弃道德,不会为了恶而描写恶,而是将道德作为诗歌的最终目的。

开在腐朽世界上一朵明艳的花:波德莱尔《恶之花》

波德莱尔毫不避讳对社会丑陋地描写

可以说,波德莱尔对社会的丑恶是深恶痛绝的,他写恶是为了揭示社会的真实,从而唤起人们对美的思考与向往。例如在《被杀的女人》一诗中,诗人窥探到那些来观看裸尸的人心里隐藏着更深的情欲,这种情欲是"有罪的爱情",这些看客如同一群魔鬼,正在"高高兴兴地消遣"裸露的女尸,诗人将他们称作"不洁的人群",

对他们是充满了怨恨和愤懑的。

四、在黑暗的世界中诗意地生活

《恶之花》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更是现代社会的印记,"恶"是社会的荒芜,也是人的灵魂的荒芜。但波德莱尔并没有放弃生活,而是教会了我们如何从丑陋中发掘美,如何在令人失望的世界中勇敢地活下去。

(一)人对社会的无力感

英国诗人T·S·艾略特曾说过:"伟大的诗人在写他自己的时候就是在写他的时代。"波德莱尔不仅在书写他自己内心的感受,更是整个社会的真实写照。他笔下的"恶"是整个社会的常态,资本主义是恶的,人性的自私与贪婪也是恶的。

开在腐朽世界上一朵明艳的花:波德莱尔《恶之花》

19世纪的香榭丽舍大街

在《恶之花》的开篇,波德莱尔就指出,"它却乐意使大地化为一片瓦砾场,在它打呵欠时,一口吞下全球。这就是无聊!——眼中噙着难忍的珠泪,它在抽水烟筒时梦见断头台。读者,你认识它,这难对付的妖怪,一一伪善的读者,——我的同类,我的兄弟!"这种无聊不是指人们的无所事事,而是人在物欲享受中丧失了自我,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们已经忘记了自己生活的意义,成了一具没有感情、只认利益的"行尸走肉"。

"'恶之花'生长于现代都市的废墟之上,归根到底这'恶'的世界是工业与消费时代的产儿,揭示了物恋、疏离、变态等种种人的生存状况。"这种畸形与龌龊的社会是波德莱尔《恶之花》诞生的土壤,书写的是人对理想的幻灭与麻木。

(二)平凡的我们该如何生活

从《恶之花》的结构安排中,我们可以看出波德莱尔面对现实做出的挣扎

。第一部分《忧郁与理想》,诗人想从对美的追求和爱情的陶醉中排除他的忧郁,但结果却以失败告终。第二部分《巴黎风光》叙述诗人脱离自己的精神世界,走向现实世界去进行观察,但是,现实是丑恶的、悲惨的,只能给诗人带来失望。

开在腐朽世界上一朵明艳的花:波德莱尔《恶之花》

后人所绘《恶之花》配图

于是诗人想乞灵于酒,这样就写下第三部分《酒》,但是酒也不能解决问题,于是诗人又深入到罪恶中去体验生活,这些题材构成第四部分《恶之花》。接着,诗人写下第五部分《叛逆》,对天主发出反抗的叫喊,可是,任你怎样大声疾呼,天主也不理睬,最后,诗人只得向死亡寻求解脱,这样,就由第六部分《死亡》作为全部诗集的终曲。

波德莱尔的斗争失败了,难道这就是诗人想向我们传达的精神吗?其实不然。这种"恶"就是诗人生活的姿态,波德莱尔向世界宣告着他的不卑不亢,勇于面对生活中的丑陋正是诗人无声的反抗,只要不逃避,希望的曙光终将来临。正如尤金·奥尼尔所说:"一个人只有在达不到目的的时候才会有为之生、为之死的理想,从而才能找到自我。在绝望的境地里继续抱有希望的人,比别人更接近星光灿烂、彩虹高挂的天堂。"这或许就是他的"理想"。

结束语:或许是由于幼年特殊的经历,不同于此时浪漫主义对生活的美好描述,波德莱尔眼中的世界是充满污秽与罪恶的,人类的肉体终将归于消亡,作者通过自己失败的斗争表达了人的渺小与无力。这种观念是繁华盛世中的"异调",这也是为什么波德莱尔后来因"触犯公德良俗"遭到起诉。但我们必须承认,作为法国象征主义的先驱,他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和辛辣的笔触是值得深思的。

资本的残酷、人性的冷漠组成了这如同"腐尸"的社会。波德莱尔着重描绘这些并不代表他没有道德底线,恰恰相反,他希望通过这种揭示唤起人们对美的重新思考。同时,他以自己的实践教会我们,纵然生活再难,也要学着诗意地生活。

参考文献:

波德莱尔:《恶之花》

郭宏安:论《恶之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