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銀行如何“恢復元氣”?

疫情之下,我看到不少銀行業同仁在類比非典時期的經驗,他們認為銀行網點的人流將會在疫情平息之後迎來爆發性的增長,這種簡單的照搬方式,無法應對最新的疫情帶來的後續衝擊。

回顧2003年的非典,我們可以看到雖然當時馬雲的阿里巴巴也出現了員工的感染,造成全公司的隔離,但是阿里也從中看到了電子商務的重大機會,從而將自身業務由2B一舉變為2C,並推出淘寶網造就了中國互聯網行業的黃金時代。

本次疫情同樣也對於我們金融行業乃至整個中國經濟運行有著重大的影響,究其本質邏輯就是科技對於人工、線上對於線下不可逆轉替代趨勢。

這次疫情將至少從以下兩個方面給我們帶來根本性的變化。

一、改變工作協同的理念:

疫情來臨之前,人與人之間多采用當面溝通的方式,但隨著5g技術的成熟,武漢火神、雷神醫院瞬間完成基站的架設來看,藉助先進通訊手段的遠程協同辦公理念將深入人心。

360科技最新發布的雲辦公資料顯示,使用遠程辦公方式後,會議的等待時間平均減少了10分鐘,而且情感溝通,寒暄問候這樣的內容所佔比例也幾乎降到了0,取而代之的是數據與推理性的溝通方式,而數據的展示與採集恰恰是互聯網的長項。

二、迫使企業嘗試新興技術來解決問題:

疫情的傳播迫使人們不得不嘗試非人工的替代手段,比如使用物聯網等新技術來迭代產品流程。使用AI技術來甄別遠程教育、醫藥衛生等輕資產行業的信貸風險。每當重大黑天鵝事件發生時,那些最強最大的企業一般不如能夠迅速改變並且適應新環境的企業更容易獲得成功。

為應對疫情帶來的變化,筆者給銀行業同仁提出三個建議:

建議一:零售業務需關注網點的轉型

在03年的非典過後,銀行業網點客流量在當年的下半年迎來了一波突擊性的反彈,為此筆者看到有不少零售條線的同仁還在根據這個經驗,為疫情過後網點的客流人數突增而做著預案,但是筆者認為這種準備已經沒有必要了,網點的客流恐怕不會再現大量的反彈,如果能達到疫情前的一半就算是很高的水平了。

受疫情的影響,為避免人員聚集引發的風險,各銀行基本都推出了代扣水費、電費,定期存款自動續存等服務,甚至很多地方的社保及公積金中心已經下發通知,號召市民不要到銀行網點現場辦理業務。

目前筆者單位的取號系統幾乎處於停擺狀態,日交易量趨近於零,也就是網點僅有零星的客流量,完全沒有排隊現象了。

與非典不同,現在這些自動續存、代收水費等“足不出戶”的貼心服務都會在疫情結束後得以延續,而這種線上自助服務獲取方式一旦被疫情所推動強化,那麼銀行網點主要客流的中老年群體也將迅速擺脫對於人工服務的依賴,而潮流一旦開啟將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說即使疫情結束,銀行的線下網點的客流情況也較之前大幅下降,傳統網點陣地式的營銷手段很可能將會落伍。

從目前網點客群分佈情況來分析,今後只有少部分高淨值客戶的個性化需求還有與財富中心客服經理面對面溝通的需求,而大眾零售客戶經理如何轉型向何方轉型才是目前需要迫切討論的課題。

建議二:公司業務要關注物聯網金融的發展

受疫情影響,作為銀行業核心風控手段的現場核保業務幾乎完全停擺,這使得銀行業除少部分“抗疫貸”還在正常運轉外,其餘信貸放款已經全面暫停。不過與銀行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小米等科技類製造公司憑其強大的物聯網技術,不但按時推出了小米10手機,還迅速轉型做起了口罩。在這背後起關鍵性作用的因素就是科技公司對產業鏈的風控方案已經由“眼見為實”升級成了“聯網為實”,而且全面完成了對人工確認的取代。與我們傳統金融的風控手段相比物聯網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優勢。

一、物聯網信息確認更安全:傳統金融的一大核心是不動產的抵押,而物聯網技術可以對企業的動態行為(如應收、庫存、銷售數據)進行動態的臨測和“數據”的捕捉,這樣的信息確認與核對環節相較於之前的人工核保更為安全可靠。

二、物聯網更適合監測輕資產行業:我們看到本次疫情催生的網絡娛樂、遠程教育、遠程辦公等行業均是輕資產的行業,而物聯網的長處恰恰就是對於輕資產企業的動態監控,將動產轉為不動產,以此為銀行的授信提供依據。

三、物聯網數據反應更真實:傳統金融往往是基於歷史數據,如徵信信息、工資信息等進行風險評評估,但這樣的信息採集頻率不適合目前的時代節奏,風控指標提示往往滯後。

但是實時動態信息收集是物聯網的最大長項,以車聯網車險服務(UBI)為例,根據最新資料估計,2019年全球UBI車險覆蓋的車輛已經突破了8000萬,2020年將突破1億大關。其中Progresive公司的案例最為典型,自2009年引入UBI產品後,公司發展一改頹勢,自2011年推出Snapshot車聯網保險後,次年的保費突破10億,並在2013年首度盈利。10年間公司股價累計漲幅近10倍。

而且物聯網還為金融進入實體提供了新的方法論,改變傳統金融信貸資源投放的思路,從長遠看,物聯網金融可以為互聯網金融更深化的一個階段;另一方面,資本進入與物聯網結合,可以適當引導資本進入實體真正做好普惠金融的工作,也能緩存金融行業脫實向虛的潛在風險。

而疫情的到來迫使整個產業嘗試物聯網等能夠替代人工的技術手段,從而開啟新時代的序幕,後面筆者還將有文章專門討論物聯網金融的話題,在此不再加以贅述了。

建議三:繼續加大對於金融科技的投入

由於目前上門現場簽單的銷售方式已經不再可行,為保證金融產品的正常銷售,只能依賴線上服務的科技體系。我們看到很多中小銀行及信託公司近期都拿出了專項基金打造自己的金融科技產品線。而筆者在華為、阿里巴巴等科技公司的朋友也印證了這種說法,據介紹他們的手機近期幾乎被金融機構有關雙錄面籤、機器人客服、遠程營銷等系統的建設諮詢電話所打爆。

在疫情到來之前銀行日常人肉運營的案例比比皆是,而疫情到來以後一切都現了原形,筆者看到有的銀行連日常運轉都受到很大影響,但也有的銀行卻將各種線上審批,遠程晨會工作安排井井有條,絲毫沒受到影響。因此各行的金融科技實力到底是真刀真槍的真本事,還是隻能在PPT上談兵的假造型,也將在本次疫情中暴露無遺。可以說本次疫情將對各行金融科技的水平進行一次大閱兵。

可以說傳統銀行業對於網絡娛樂、信息科技、遠程協調等被疫情催熱的行業基本上是沒有經驗的,所以只有藉助金融科技手段才能量化這些新興行業的風險指標。而且我們剛剛提到的網點轉型以及物聯網金融,其本質上都需要金融科技的支持,可以說疫情讓銀行業從上到下都真正意識到了金融科技的重要性,誰的金融科技水平高誰就能在後疫情時代立於不敗之地。


疫情之後,銀行如何“恢復元氣”?

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