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上“雄才偉略”,孔明先生的政治水平,是否高於軍事水平呢?


軍事上“雄才偉略”,孔明先生的政治水平,是否高於軍事水平呢?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出師於水鏡先生,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熟讀《三國演義》的朋友,對於諸葛亮這個角色一定非常喜愛,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羽扇輕搖殺敵百萬,其儒將風範實在令人心馳神往。

軍事上“雄才偉略”,孔明先生的政治水平,是否高於軍事水平呢?

然而在真實歷史上,諸葛亮用兵還未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因此他經常考慮很多因素,臨陣對敵時往往慎之又慎,司馬懿對此評價道:“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

由於《三國演義》的空前成功,不少三國人物,愈發受到廣大讀者喜愛。這其中,諸葛亮作為“智”的化身,得到越來越多讀者熱議。

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在歷代兵家也得到了較高的認可。具備政治家的品德,為何又會有那麼多人對他有偏見呢?那麼,孔明先生的政治水平,是否高於軍事水平呢?

軍事上“雄才偉略”,孔明先生的政治水平,是否高於軍事水平呢?

《三國志》作者陳壽,在《諸葛亮傳》中的最後下總評道:

諸葛亮為相國,安撫百姓,倡導禮儀規範,裁減官員,尊崇制度,開誠心,布公道。做事盡忠而有益社會者,雖是仇人也必有獎賞;違反法令而做事怠慢者,雖是親人也一定處罰。承認錯誤,努力改過向善,雖是重罪,也會加以原諒;巧辯脫罪,變本加厲,雖是輕罪,也。必加以戮誅。善再小也必會受到獎賞,惡再小也必會遭到貶滴。處理行政工作以精練為主,重視事情的本質,要求事事確實,對虛構好表現者常公開責備,是以邦域之內,皆敬愛又熱愛之,刑法和政令雖嚴峻卻毫無怨恨者,以其用心公平面勸誡明確也。

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讚其為“天下奇才”。唐太宗與李靖在《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唐朝時亦將諸葛亮評選為武廟十哲之一,與張良、韓信、白起等九位歷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軍事上“雄才偉略”,孔明先生的政治水平,是否高於軍事水平呢?

但是陳壽對於孔明的軍事能力是持懷疑態度的,在本傳中提出了自己的三點看法:

首先認為諸葛亮是位傑出的外交家;

其次是內政高手,是管仲、蕭何之類的人才;

同時,陳壽也指出了諸葛亮的不足:“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推測軍事領域是諸葛亮的短板。陳壽引用了諸葛亮“連年動眾,未能成功”的史實作為重要依據,就是說,諸葛亮連續多次發兵北上,卻未能取得絲毫成效。

軍事上“雄才偉略”,孔明先生的政治水平,是否高於軍事水平呢?

諸葛亮有能力,這是毋庸置疑的,政治天賦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究竟他的能力主要體現在哪一方面,人們的理解各有不同,《三國志》成書後的一千多年裡引起了諸多爭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