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友在公益歌裡唱:等風雨經過,等我們相見,你微笑仰望著天......等花開等它實現。
我知道,那樣的明天我們一定會相見。想到此處,我想起1985年60位歌手合唱的一首歌,也是中國第一首公益歌曲,《明天會更好》。
三十多年過去,再次聽到這首歌,心中好像被擊中,毫無理由地相信等風雨經過,我們不止會相見,我們還會創造出更美好的明天。
正如唱片封面上這段話:
沒有人會孤獨,我們都是社會的一部分;
沒有人有權利絕望,我們要使明天更好;
60位歌手獻出——一首動人的歌,一個不滅的夢想。
關於《明天會更好》藏著一個“音樂救扶世界”的故事。
1984年非洲大饑荒,透過新聞,英國歌手菲爾·柯林斯倍感觸動,創作了歌曲《你知道聖誕節嗎》;不久邁克爾·傑克遜也創作了《天下一家》,歌裡唱:“It's true we'll make a better day。”(我們真的可以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兩首公益歌義賣,併為此舉辦演唱會,所募集的資金悉數捐給非洲災民。如果說物質是實實在在有效的捐助,那麼一首歌是精神捐助,給人們以力量,更以希望。
這樣的歌曲,英美都有,我們呢?
於是,1985年羅大佑等創作《明天會更好》,並彙集當時華語界的當紅歌手60位,合唱。
輕輕敲醒沉睡的心靈
慢慢張開你的眼睛
看看忙碌的世界
是否依然孤獨地轉個不停
......
唱出你的熱情
伸出你雙手
讓我擁抱著你的夢
讓我擁有你真心的面孔
讓我們的笑容充滿著青春的驕傲
為明天獻出虔誠的祈禱
35年過去了,這首歌依舊是華語流行音樂最成功的公益單曲。它經常由老師帶著兒童登臺合唱,在公益募捐的場合唱起過,也在《英雄本色》的電影裡響起過......
@知乎匿名用戶:“03年,當時非典,我才4歲。我在看電視,電視上播的護士和兒童們一起唱《明天會更好》。”
@李子李:“08年汶川地震的時候,學校就教我們唱這首歌,很多同學把歌詞抄在筆記本上,還把歌譜都抄了下來。”
這首歌,我們唱著它,熬過了1998年特大洪水,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
它陪伴我們渡過了一個又一個艱難的時刻,又走向了一個又一個嶄新的明天。
2020年的春風同樣不解風情,深深刺痛了我們。
自疫情發生到現在三個多月了,我們失去了很多,患者與醫護的生命,城市的熱鬧,生活的快樂。
但依然有新鮮的血液,有人穿上笨重的防護服救治病患,或為生活在那裡的人們送去物資,加入接送醫護上下班的志願隊伍......
疫情中,我們看到了一顆年輕而熱血的心,時刻砰砰跳動。
2月12日援助湖北的副領隊巴哈古麗穿著厚厚的防護服,在方艙醫院帶著輕症肺炎患者跳起了新疆舞;還有海南的醫生,領著他們一起跳儋州調聲《囑姑九點半》;
那些不善歌舞的人,則學習五禽戲、八段錦......
縱然是不喜舞動的人,也會站在一旁揣著手笑,間或鼓掌:“跳得真好。”平日一向氣氛緊張的病房,響起了爽朗的笑聲。
新褲子在他最新的歌裡唱:“有空地的地方就有人在跳舞,有音樂的地方生活就不會荒蕪,有煙火的地方就會有戲劇演出。”
疫情將患者禁錮在醫院,將我們禁錮在家,總是不太快樂,可是別忘了我們還有客廳,還有陽臺。
只有腳下還有空地,我們就還能跳舞,歌唱和微笑;只要抬頭有陽光,我們就還有明天;
就像武漢所有方艙醫院已經休艙,我們相信,日出喚醒清晨,大地光彩重生。
在這首歌背後,有人留言:“也許多年後有人在聽這首歌的時候,不明白留言裡為什麼這麼多人在說武漢加油。但是我想他們也會明白,一種叫做‘期待’的東西。”
林清玄年小的時候經常聽父親唸叨:“時到時擔當,沒米就煮番薯湯。”他那時不懂,跑去問父親。
父親拍著他的後腦勺,大笑起來:“憨囪仔!人講天無絕人之路,年頭不可能壞到連番薯都長不出來呀!”
聽多了聽慣了,他把這句話印在了心裡,“每次遇到阻礙或困厄時,這句話就悄悄爬出來:對了,時到時擔當,沒米就煮番薯湯,有什麼大不了?”
一切儘管期待。因為“過了今天,還有明天;過了今年,還有明年。過了春還有夏,過了秋還有冬,過了冬又能望見明年春到,依舊桃花滿梢油菜黃。”
再回憶起《明天會更好》,隨著旋律的結尾,也許你會問我:疫情的明天什麼時候真正到來呢?它什麼時候消失呢?
我不知道,但是我堅信同時期許。
這個期許,或許未必即可實現,卻能讓你溫暖,忽視了眼前的雜蕪,能讓你深信以及堅信:明天會更好。
是的,明天會更好。
閱讀更多 靈魂流浪者D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