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經博士的開始

後來到了西漢初期漢武帝劉徹(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設置“五經博士”,才是以專治儒學為主的開始。那時距離秦始皇焚書坑儒,已過了將近百年的時間了。當然,在這以前,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在政治作為上的主要文化思想,是以

道家“黃(帝)老(子)”之學為主導,但也並非完全不重視儒、法等各家的學說。文景時代,認為自秦漢以前以及楚漢爭戰的長期戰亂,社會人民殘破痛苦不堪,人們所需要的便是“休養生息”,使全民得到“安居樂業”,重新建立社會人民的秩序,所以省事節約為主要。

可是傳到漢武帝的時代,卻是重視以董仲舒為主的儒家學說。實際上董仲舒的儒學,已摻雜用陰陽家的思想以治《春秋》,從此便形成了兩漢以後讖緯(預言)之學的風氣,影響中國文化的迷茫色彩很大,直到現在不衰。如果說純粹以“五經”等為主漢儒的漢學,實在是由漢元帝劉奭時代(公元前49—前33年)開始,才特別重視儒家。因此,使漢代的儒者注重對經學的訓詁考證的學問,連續到東漢之間,約兩百多年之久。古人譏謂“青春作賦,皓首窮經”的讀書人,都畢生埋首在“經義”和文字學的故紙堆中。

這個時期的變動,在史學上叫做“前漢”和“後漢”,也有慣稱為“西漢”與“東漢”的,它的界別,就是從王莽篡位,改朝換代,自稱為“新朝”的階段,正當公元紀元開始的第八年底,也就是耶穌出生十二年間的大事。但使漢室重光,

稱為“東漢之主”的光武帝劉秀,他也是從小習讀《詩經》出身的農民學者。因為他的影響,使東漢以後的文章和學術風氣,與西漢比較,便各有不同的風格。古人評為:“西漢重功名,希世取寵,不尚清操。東漢重名節,取義成仁,至死不顧。”


五經博士的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