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與金議和的背景是什麼?

李靜4107


金滅遼後,緊接著便開始了南侵,希望短時期內吞併南宋,最終功虧一簣。

北宋滅亡

公元1127年,金軍直取汴京,擄走薈、欽二帝,史稱“靖康之恥”,北宋由此滅亡。宋朝其他皇室人員南逃,隨後擁立趙構在臨安稱帝,史稱南宋,趙構為宋高宗。雖然南宋有長江天險,但金軍的侵略還未停止,南宋軍民的反抗也越來越強。

抗爭不斷

金軍佔領長江以北後,各地起義軍此起彼伏,著名的八字軍有70餘萬人。趁著金立足未穩,南宋也開始了北伐,光伏中原指日可待。

北伐將領有著名的岳飛、韓世忠、吳氏兄弟,均是抗金名將。公元1140年,岳飛取得郾城大捷,打破了金軍的不敗神話,最後各地軍民開始著手準備收復汴京。不過,隨著岳飛的被害,北伐就此失敗。

宋金對峙

金軍雖然戰鬥力強橫,但治理國家的經驗卻非常不足,而且交流困難,陷入了泥潭之中,首要還是穩定政權。

而南宋內鬥不斷,宋高宗怕武將功高蓋主,另外迎回徽、欽二帝自己何去何從也是個疑問,大臣們也各懷鬼胎,還不如保有半壁江山。

至此,金軍無力南侵,南宋也無意北伐,雙方開始了對峙狀態,進而和談,大局已定。


以史知今


先簡述一下南宋與金主要的三次議和。

  • 首次議和: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在冤殺岳飛之後,宋金議和;雙方大致以淮河一線為分界,宋朝給金朝割了幾塊地。

  • 第二次議和:隆興二年(公元1164年),在海陵王完顏亮南侵之後,南宋北伐,但主帥張浚志大才疏,北伐失敗,後雙方議和。基本疆界維持不變,但金朝與宋朝感覺關係變親密了,因為雙方稱呼從君臣變成了叔侄。

  • 第三次議和: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在開禧北伐失敗後,南宋砍了北伐權臣韓侂冑的頭,與金朝達成和議;雙方維持了原疆界,但金朝地位進一步提高,成了南宋的伯父了。

這三次議和的背景其實是不同的。

紹興和議的背景:金朝主戰派完顏宗弼主政南侵,南宋乘勝求和

金朝作為一個部落政權,政治結構不夠穩定,內部高層之間傾軋鬥爭得厲害。主戰的完顏宗弼把主和的完顏宗望鬥倒了,宗弼就發兵南侵,這個時間是1140年。

接下來的故事我們都很熟悉了,劉錡順昌大捷、岳飛攻到開封南部,搞得宗弼打算搬走燕京財寶放棄中原了。

但是,面對大好形勢的宋高宗趙構卻“乘勝求和”。不但阻止勝利的岳飛和劉錡乘勝追擊,同時還想宗弼乞憐。

最終,主戰且忠貞耿直的岳飛成了求和的犧牲品,被趙構冤殺。

趙構乘勝求和是一貫的。從1127年南逃開始,每當趙構個人安全受到了威脅,他就主張各位將領與金人作戰;而一旦他安全了,他就馬上對各位將領喊停。這個模式知道紹興和議期間,反覆上演。

這個表面現象的背後是什麼原因呢?

這個原因還在於宋朝的傳統。宋朝一直採取抑制武將的做法,趙構非常擔心某位武將取得過高的戰果和威望,這就會威脅趙宋王朝了。

因此,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趙構不願意讓岳飛和劉錡乘勝追擊了。

趙構寧願把安全寄託在不守信用的金人身上,也不願信任自己的將軍。這就是紹興和議的底層代碼吧。

隆興和議的背景:金朝政局經歷劇烈變化,只求與宋相安無事;南宋缺乏將帥人才,無力再戰。

海陵王政變上臺,然後基於一統中國,想要一舉滅了南宋,以洗刷自己得位不正的汙點。但是,以勢震人者,每每失敗。金海陵前方戰事不利,後方傳來完顏雍政變的消息。虞允文在采石之戰打敗了金軍,金海陵移師揚州瓜洲渡後遭遇兵變被殺。

繼位的宋孝宗認為有機可乘,沒過多久就派張浚為主帥北伐,取得一些小勝之後,結果遭遇安徽符離之敗,金軍反攻。

南宋無奈,只得求和。

此次和議的特點,從和議內容上能看出一些端倪。

比如宋朝給金的歲幣,金朝竟然給下調了。這說明金朝已經接受現狀,不打算吃掉南宋,因此對南宋示好以維持當前局面。

南宋這邊,因為上一代老將都凋零了,嚴重缺乏將帥之才,空有力量,卻在戰場上打不贏。因此也只好接受現實。

嘉定和議的背景:南宋權臣韓侂冑為了鞏固個人權位而輕率發動的戰爭,金接受和議是因為他們經濟崩潰

韓侂冑是韓琦的曾孫,宋寧宗皇后韓後的叔祖,韓侂冑利用外戚這個身份逐漸成了權臣。這類權臣必定要打擊排除異己,才能鞏固權位,因此口碑極差。

韓侂冑為了證明自己並不是草包、不僅僅是外戚這個身份,還有真正的能力,就開始北伐。

但是,韓侂冑面臨的問題與開禧北伐時基本相同:沒有人才。積極號召抗金一輩子的辛棄疾,此時已經65歲了,不堪用。韓侂冑倚重的吳曦(抗金名將吳璘之孫)實際上卻是個背叛者,他竟然叛宋降金了。這導致南宋川陝方向崩潰,金朝得以抽重兵在東線反攻南宋,南宋大敗。

然而,金朝自身也問題嚴重。金章宗在世後期,奢侈無敵,整個官僚集團上行下效,一片烏煙瘴氣。金朝把宋朝的紙幣學去了,沒錢就濫發紙幣,叫交鈔。金章宗後期,一萬貫交鈔只能買到一個燒餅。1210年時,一次金朝為了發軍賞,竟動用了八十四輛大車來裝運交鈔。金朝當時的經濟已經崩潰,日子非常艱難。

金朝急於達成和議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蒙古的崛起。此時鐵木真已經建立大蒙古國,號成吉思汗。蒙古此時已經基本把西夏打服了,蒙古對金虎視眈眈。

因此,金軍在取勝後,秘密派人主動去見南宋的丘崈(當時負責督視江淮軍馬),示意講和。

這才有了後來史彌遠與楊後等人勾結,殺了韓侂冑與金達成和議。史彌遠又成了南宋新一代權臣。

結束語

南宋與金朝,從史實上看,雙方處於勢均力敵的狀態,因此經常在邊境線附近發生拉鋸戰。

但是,從綜合實力上看,南宋是強於金的。

南宋在宋高宗時期缺乏的是戰鬥意志,那時對金的優勢明顯,有兵有將,士氣正旺,可惜宋高宗不願意相信他的將士。

南宋後來的兩次北伐,心存僥倖居多,再加上人才凋零,不能取勝是正常的。

最終,宋金雙方在各自的問題下,基本維持原狀。

---凌煙閣論史---歡迎你贊評轉+關注!


凌煙閣論史


南宋與金議和的時代背景主要是宋高宗時期,在岳飛將軍大戰次次告捷的情況下達成的。我將從民眾、南宋政治、金國情況三方面來看南宋議和與金議和的背景。

從民眾角度看,是受到部分百姓支持的。歷史上每一次戰爭都是勞民傷財的,南宋與金的戰爭也不例外,尤其是戰爭開始爆發之地,百姓更希望安定的生活,一家和睦。戰爭需要保證錢財、糧草等物質充足,而這些僅僅依靠國庫是不夠的,就需要百姓的支持,這就加重了百姓的負擔。因此,部分百姓希望戰爭停止。

從南宋政治來看,宋高宗和主和派是占主導地位的。就趙構來講,他一方面希望能戰爭全面勝利,彰顯南宋國威,但更大程度不想全面勝利,一旦勝利,二聖回朝,他很有可能地位不保。對於議和派大臣而言,有溜鬚拍馬的,有為國民發展考慮的。宋高宗為保地位當然會支持議和,堅定了議和派信心。

從金國情況來看,主和派和內亂影響促進了合議的達成。戰爭勞民傷財,勝利會擴大國土面積,因而會分為主戰派和主和派。之後,金主完顏亮被殺,金國上下軍心不齊,不利於戰爭,繼而同意議和。

筆者主要是從金國、南宋和百姓三方面來看待兩方議和背景的,當然不排除有其他因素。以上是本人的看法,如有不足,歡迎交流補充。


路留星


南宋為什麼要與金議和?

評書、小說等不是歷史,但都能影響人們的思維、印象。比如,從上學的歷史課本中,對南宋向金議和,等於變相地投降。

其實,南宋、金國雙方議和是水到渠成的事兒。因為雙方的軍事實力在經過近十年的對峙、彼此之間的此消彼長(即金軍實力減弱,南宋軍力增強),最後達到一個均衡,即誰也“吃”不掉誰,更確切地說是,誰進攻,誰就失敗。既然這樣,那就坐下來談談吧。

但有一種觀點認為岳飛都已打到朱仙鎮,快到汴梁近郊了。不是打的很好嗎?

那麼有幾個這麼能打的岳飛呢?一個,只有一個。東線守楚州的韓世忠很能打,軍隊只有三萬人;東線守建康的張俊勉強守住;往西守淮西太平州的劉光世就守不住,別說金兵了,穿著金人衣服的偽齊部隊都把劉打得大敗。

中線岳飛略偏西的金州(即今天恩施地區)的王彥軍隊,和西線守和尚原、仙人關等地的吳玠軍隊一樣,能守住就不錯了。

在南宋軍隊,後起之秀的嶽元帥最能打,但不被朝廷信任,因為宋高宗趙構就不是一個像“秦皇漢武”式的人物,只是被後人過高地期待了。

如果趙構要是像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那樣的人,就應該不斷提拔新的軍事將領如王德(劉光世手下猛將)、劉錡(取得潁昌大捷將領)、王彥(“八字軍”領袖)等年輕將軍,而不是一成不變地用常吃敗仗的劉光世、得過且過的張俊,也應該放開韓世忠的“手腳”。

趙構不止一次地說,要像宋真宗、宋仁宗學習,——一個戰亂年代的,怎麼學一個太平盛世的?聽起來,是不是有點滑稽?

那麼,在他心目中有沒有收復舊河山的念頭呢?還是有的,比如說,曾打算要給岳飛增兵、想把劉光世的部隊交給嶽帶(此時劉光世退休)。

可惜被文人士大夫勸阻,趙構也更改主意,派宰相張浚告知嶽元帥。其實這也是很正常的事兒,不要被“金口玉言”不能更改所誤導。因為在古代,皇帝防止自己犯錯,設立了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等言官。這些人就是不斷給皇帝提反對意見、抓別的官員“小辮子”的。有些人,寫好了任命書,被言官指出短處而不被任命或罷官者,多了去。

但張、嶽二人交談中出現頂撞,隨即嶽帥負氣上廬山為母守墓,就不應該了。這隻會讓趙構覺得,不增兵的確是對的。這次嶽犯錯了。

不久,張浚用人不當,使劉光世手下大將酈瓊集體譁變,即“淮西兵變”,大約四萬人一起投降了偽齊,造成淮西地區無人防守,也導致張浚被罷免,也使趙構鐵了心要議和。恢復中原?想都別想了——隨即任命大漢奸秦檜當宰相,一當當了十九年,就與此有關。

象漢武帝那樣雄才大略,也是依靠自漢高祖至祖父、父親共約五六十年積攢的國力為基礎,耗盡一生精力和國家積蓄,才打敗匈奴;而趙構接手的是“爛攤子”,北宋軍隊全面潰敗,全國土匪強盜橫行,他本人能力有限,以及綜合實力與金國持平;再加上,多年戰爭,武將有不聽朝廷指揮的苗頭,受老祖宗趙匡胤的影響及眾大臣多次提醒、勸說等因素,最終決定議和。

當然,金國也不想打了,因為金國那邊最能打的沾罕、婁室等去世,金主和派贊同議和。後來金國的完顏宗弼、完顏亮的南侵無不失敗;及南宋的韓侂冑北伐也失敗了,更驗證了議和的必要性。

所以說,南宋、金國雙方議和是水到渠成的事兒。


小華歷史


宋金首次議和,是在紹興八年(1138),惟不久金髮生政變,新執政者兀朮,廢約再度侵宋。此後直至紹興十一年,始在殺岳飛為條件之下,宋金第二次議和。其盟約要點如下:一、宋對金奉表稱臣,受金冊封為皇帝。二、兩國疆界,東以淮水中流,西以大散關(陝西寶雞)西南為界;自淮而西,宋割京西唐(河南泌陽)、鄧(河南鄧縣)二州,及陝西商(陝西商縣)、秦(甘肅天水)二州之半與金。三、每歲金主生辰及正旦,宋遣使稱賀。四、宋歲貢銀絹二十五萬兩匹,於每歲春季,搬送至泗州(安徽盰眙縣東北)交納。五、金許歸宋徽宗梓宮及高宗母韋太后。宋稱臣割地,歲貢賀旦,自列於藩屬,與其說是盟約,毋寧稱作降書。

宋金第二次議和後,雙方維持近二十年之友好,至紹興三十一年(1161),始由金海陵王重開戰端。其間雙方各有勝負,高宗且於三十二年(1162)傳位孝宗,改元隆興。隆興二年(1164),宋金第三次議和,雙方約定:一、易君臣之稱,為叔侄之國,宋主稱金主為叔父。二、兩國文書,改表詔為國書。三、宋歲幣銀絹各減五萬兩匹,並不稱歲貢。四、兩國疆界,仍一如紹興之舊。五、兩國各歸還被俘之人,但叛亡者不與。此次盟約,雖仍極不平等,但已較紹興十一年大有進步。宋至是始正敵國之禮,可稍湔臣事之恥。

宋金最後一次和議,是在寧宗嘉定元年(1208)。先是,韓侂冑排除異己,大興偽學之禁,為立蓋世功名自固,遂於開禧二年(1206),獻謀擧兵伐金。然宋是次伐金,諸路皆敗,潰不成軍,最後竟殺侂胄,函首乞和,而重訂盟約如下:一、兩國國境如前,金盡以所侵之地還宋。二,改依靖康故事,世為伯侄之國,宋主稱金主為伯。三、宋增歲幣為銀絹三十萬兩匹。四、宋別以犒軍錢三百萬貫與金。是次議和後,金卽困於蒙古,無力再作大規模之南犯,且終於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亡國。(蔡慧瑛)[1]宋金和議是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十幾年來,南宋曾派出許多使臣前往金國議和,但是這些議和的使臣,往往都被小說、演義醜化了。宇文虛中的到來為金國帶來了高度發達的文明,但是,雖然他在金國已經位極人臣、官至宰相,可在他心中念念不忘的,仍然還是他當初出使金國的議和使命。


石牌兜


宋金戰爭持續百餘年之久。戰爭初期,金朝處於軍事政治上升時期,在軍事上充分利用騎兵迅捷之長,採取廣正面多路突進、重點進攻的戰略,滅亡北宋。並利用騎兵優勢,實施大縱深、大迂迴的戰法,多次深入南宋腹地。但因戰線過寬過長,兵分勢寡,給養供應困難,加之缺乏對佔領地的控制與鞏固,未能滅亡南宋。戰爭後期,連年征戰國勢日衰,軍力銳減,內部矛盾激化,疲於對宋對蒙兩面作戰,終未實現其統一南北的戰略企圖。北宋由於採取守內虛外、強幹弱枝的政策,至末年,兵備廢弛,戰鬥力低下,尤其奉行妥協求和的國策,終為金所滅。南宋雖僅據半壁河山,採取偏安江南的自守待敵的消極策略,但國力尚豐,軍民同仇敵愾,依江河設防,據險堅守,加之名將倍出,所以能與金曠日久戰而未亡,最終聯蒙滅亡金朝。女真受遼的控制,每年要向遼貢獻大量財物。遼的地方官以各種名目勒索女真人。遼與女真貿易,經常壓低價格,甚至強行奪取,引起女真人的怨恨。


納蘭子悠


首先很開心回答你這個問題。

南宋與金的議和被稱為紹興和議。

紹興和議發生於紹興11年的冬天。在難受的歷史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批靠金名將如岳飛被處死一大片土地,被送人無數宋朝子民變成敵國百姓。下面讓我來分析一下紹興議和的背景。

首先紹興議和的原因。有三個一方面是當時靠近戰爭的勝利。另外一方面是南宋宋高宗的顧慮,第三方面是奸臣秦檜的私心。

首先抗金戰爭的節節勝利,岳飛及其抗金將領在戰爭中不斷取得勝利,收復了不少北宋失地。岳家軍,甚至成為南宋的唯一王牌軍隊。形成了可以和女真族進行對抗的部隊,在這樣的情況下金朝產生了恐慌。內部開始有議和的想法。

然後是宋朝皇帝的顧慮。當時靠近戰爭中節節勝利,使土地收復的速度在不斷加快,這個時候宋高宗反擔心被擄掠地宋欽宗再次回來,威脅到自己的皇位。於是在秦檜的所有相答應和金朝議和。

最後是奸臣秦檜的私心。秦檜最初是因為堅持抗擊而被金朝抓走。之後被放回國,回國之後的群會極力主張議和,但是岳飛等將領堅持抗金,秦檜與岳飛私怨慎重想借機殺死岳飛,除去政敵,因此極力勸說趙高中答應經常的條件,這內外三方面的因素是紹興議和的原因所在。

關注我 不迷路




百川雜貨鋪


雙方打不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