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安禄山之死

话说安史之乱的巨大转折点就在于安禄山突然的凉了。上回说到,在攻下了长安之后,安禄山就迷茫了,不知道后续如何操作。

安史之乱:安禄山之死


进,则战线拉长,不利于后勤补给,众所周知的是光靠关中的生产力不足以供给大部队的进军。

退,则是造反这种巨大风险回报的活计,只能一直冲不能退,退了就是死一户口的事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顺风顺水之时还能温文尔雅,一旦局势不利的时候便是原形毕露了,尤其是安禄山那会还身患糖尿病,体重更是无限超标,那脾气更是夸张,这肥猪的行为更是让人难以理解。

随意的屠杀左右侍从;

鞭打谋主严庄;

虐待自己最亲近的侍从李猪儿;

更是时不时的威胁要废掉安庆绪的大燕太子之位。

以上都是安禄山晚年作死的程度,逐步上升。怎么说杀几个侍从都不算什么大事,毕竟前面人妻爱好者曹孟德也梦中好杀人;鞭打严庄这事就有点严重了,毕竟严庄在安禄山的政权里算得上是百官之首了;虐待近侍李猪儿,那更是在自己身边埋下了一个定时炸弹了;至于威胁废掉安庆绪的太子之位,那就真的是没法挽救了。乡亲们都知道,一旦涉及到权利的争端,什么血缘亲情,都得靠边站。看李家的人就知道,前有李家的父慈子孝,就有安家的相煎何太急。

安史之乱:安禄山之死


之后呢,在安禄山这么一顿骚操作之下,几方势力便是顺利联合起来了,密谋想干掉这死肥猪。安庆绪先是找到严庄大吐苦水,严庄也觉得再这么下去迟早得被打死,立马找到李猪儿威吓挑拨,三方合谋,这事便成了。至于那个凶杀现场啊,啧啧啧,安禄山被李猪儿砍得那是一个“血流如注,肠脏尽泄”,安禄山当场就暴毙了。

纵观安禄山的一生,是狡猾的一生,算计的一生,也是唏嘘的一生,毕竟以一个偷羊贼的身份爬上了封疆大吏的位置上,可见他还是有能力的。若是不走出最后这一步,想必日后青史留名也不在话下;有话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看看,这肥仔不也是照样忠厚,这正面例子就有了。奈何肥仔铤而走险,最终沦为历史的小丑。

安禄山暴毙之后呢,安庆绪顺理成章的上位了。作为安禄山的次子(长子安庆宗在长安迎娶郡主当人质,在安史之乱开始后便被砍了),安庆绪弓马娴熟,冲锋一流,可偏偏是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简单的总结下就是打仗是一把好手,你要他去玩政治那就两眼一抹黑。这,就给大燕的前景蒙上一层厚厚的阴影。

安史之乱:安禄山之死


看到这里就有人问了,说完了安禄山,史思明呢?还有郭子仪呢?咱们接下来就说说他们。


史思明本来是突厥人,靠着坑蒙拐骗混到官职,并被赐姓名为史思明,作为安禄山的儿时好友和死党,史思明严格上算是安禄山集团的合伙人。安禄山洛阳称帝那会儿,史思明正忙着河北灭火,主要对付颜杲卿和颜真卿兄弟两;


至于郭子仪呢,本是武状元出身,可以看出从小就很能打,奈何岁月蹉跎,熬了将近40年,才当了九原太守,要是没有安史之乱,怕是郭子仪这辈子都会籍籍无名,但是时势造英雄,一场颠覆天下的动乱,令郭子仪有了用武之处,就此便是名动天下。


先前就说过,安禄山起兵造反之后选择的就是先搞定河南,再以河南为跳板,直达长安,将水搅浑。这样的方式简单粗暴,但缺点就是侧面会暴露软肋,会被无限骚扰,先前也有说到,当时后方根据地都有大批义军蜂起。事实上大唐也是这么干的,郭子仪联手李光弼,先捣碎了安军以大同为据点,试图南下进攻太原的企图,紧跟着越过太行,东出井陉,并在常山一带与史思明反复拉锯。
至于为何郭、李要把目标对准常山呢?看下河北地图便一目了然了,一旦唐军能在常山站稳脚跟,便等同于打入一颗楔子,进而有望把河南河北彻底截断。

安史之乱:安禄山之死



原本凭借郭子仪、李光弼的合作,以及颜家兄弟主导的河北义军在敌后的配合,大唐形势一片大好,可偏偏李隆基下乡送温暖,强行让哥舒翰送了人头,这一下就让郭子仪李光弼彻底懵逼了,这还玩个锤子啊,再玩下去多半要被包圆了,还是走为上计。恰逢此时李亨与李隆基分道扬镳后赶往朔方军区驻地宁夏灵武,并下诏军头班师,正好顺水推舟,拥立新皇登基,从龙之臣谁不想当,都是明白人。


李、郭这一走啊,史思明瞬间满血复活,这就叫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史思明遇到郭、李唯唯诺诺,可遇到其余人那就是顺手就宰。扫清义军,荡平河北,不在话下。而在正面战场这边,李亨眼看与安氏孝子安庆绪僵持不下,情急之下放声大喊。

安史之乱:安禄山之死


“狗东西你给我等着,有种别跑,待我喊人去。”
找谁帮忙呢?回纥,放眼历史,找外族来帮忙,匡扶王室并不罕见,最典型的莫过于八王之乱,直接引发了五胡乱华。如今此时,李亨也故技重施,许以重利,搬来外族助拳平叛。至于重利是什么?除了钱粮帛布外,还有以下一条:
允许回纥合法洗劫长安。

安史之乱:安禄山之死


说来也是匪夷所思,但这好像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呗,毕竟开不出优厚的条件,人家也不搭理你,想必战事也会被无限拉长,因此唯有两害取其轻。要说回纥的援军也好用,诠释何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收复长安一战,大唐回纥联手,打的安军是满头包,连夜便是败退下去了。按理说这是乘胜追击绝好机会,偏偏李亨大手一挥,穷寇莫追,回家。


回纥也不在意,仗打赢了,承诺总该兑现了吧,正欢天喜地的打算抢劫呢,广平王李俶(李亨长子,后改名李豫)挺身而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成功说服了回纥。当然也不算什么高招,中心思想就是:
“现在你们就把长安给劫了,洛阳百姓还不个个惶恐,助叛军死守啊?为长远着想,不如现在先放过长安,去抢洛阳吧。”
回纥一听还别说,感觉挺有道理的,你小子不错,够机智。大唐夺回长安后之,大燕沿途各地政权风声鹤唳,一触即溃,至于安庆绪,一溜烟跑回洛阳后还想再搏一把,奈何此时三军士气都崩到姥姥家了,还打个屁啊,只好留下一地尸骸朝着安阳(邺城)方向继续跑路了。回纥进到洛阳后跟鬼子进村似的,不眠不休的抢了三天三夜才算完,可谓是赚了个盆满钵满,当然这是细枝末节,也就不多说了。就大战略而言,当西都长安与东都洛阳双双被收复后,这是否意味着......

安史之乱:安禄山之死


安史之乱,这就完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