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就是天賦本身

“以大多數人努力的程度,根本輪不到和人拼天賦。”


這句毒雞湯傳播之廣,讓很多人週末看個電影都要自責半天。其實這個觀念邏輯上就不成立,因為部分和整體無法比較。

努力就是一種天賦。


把“天賦”狹隘地理解為“聰明”,是對於天賦最常見的誤解。

聰明與否只是智商天賦,決定了人在一條路上可以走的多遠。而與之相對的性格天賦,則決定了人會不會走上那條路。

顯然,後者更重要一些。


努力,就是天賦本身


美國有個心理學教授做了個實驗。他找來十多個小孩子,讓每個小孩單獨呆在一個小房間裡,桌上有好吃的棉花糖。大人告訴小朋友,你們可以選擇馬上吃掉糖果,可是如果你們能忍住吃糖的慾望,15分鐘之後就可以再得到一顆糖。

大多數小朋友堅持不到三分鐘就放棄了,抓起糖果就吃。也有很多小朋友忍得很艱難,比如捂住眼睛,背轉身去,甚至還有伸手打棉花糖或者揪自己辮子的。

最終只有三分之一的小朋友忍住了誘惑,等大人回來兌現了獎勵。


後續的調查證實,那些願意忍15分鐘多吃一顆糖的小朋友,平均成績比馬上吃糖的小朋友高出120分。

這些小朋友可以為了將來的兩顆糖,努力忍受立刻吃糖的誘惑。同理,他們也更擅於為了期末的好成績,抵禦現在玩手機的誘惑,成績自然就會更好。

為了獲得延遲的滿足,願意犧牲當下的愉悅。為了期末的成績,今天晚上關掉手機。這種天賦,在常見的語境裡被稱為“努力”。


從春種秋收開始,延遲滿足就是人類社會的獎懲規則。

辛苦勞作才有收成,努力學習才有好成績,加班奮鬥才有業績。只不過按照規則,成績和業績的回報並不是立刻產生的,而是像第二顆糖果那樣,需要等待一段時間。而玩遊戲刷手機看電視的愉悅,卻可以立刻獲得。

這下麻煩了。

面對現在的快樂和遙遙無期的收穫,大多數人當然會放下枯燥的書本,拿起手機這個快樂源泉。但我們中的一部分人,是那最後三分之一的小朋友。


努力,就是天賦本身


在未來的幾十年,這些小朋友會得到更多的120分。他們會成為大家眼中最努力的一群人,會作為別人家的孩子被交口稱讚。而如果沒有這個實驗,恐怕連他們自己都會相信,努力是自己意志的選擇。

對他們來說,努力學習或者努力工作帶來的情緒快感,和旁人的娛樂活動是一樣的。

和他們比努力,就像和一個遊戲宅比誰能打遊戲更昏天黑地一樣。在我們用意志力苦苦堅持的時候,他們正甘之如飴呢。


“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你要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如果你要苛責某個人(包括自己),覺得ta的處境都是不努力導致的,那麼這句話也適用。

優越條件有外部的,比如家境,教育環境,運氣這些外部的資源;更重要的是內在的天賦, 包括願意努力的特質,和確保努力能有收穫的高智商。


智商天賦決定了,同樣的努力是跨出三米還是寸步難移;而性格天賦,決定了人會不會產生跨步的念頭。

一些人的起點,卻是另一些人的終點。條件的作用,永遠在努力之前。


努力,就是天賦本身


小時候班上有個學霸,常常被老師當做“別人家孩子”教育我們。我沒有什麼怨念,反而特別佩服她。一個小孩子能忍住看動畫片和打遊戲機的衝動,每天晚上除了讀書還是讀書,這份意志力實在太了不起了。

後來有一次聊天,我表達了我的敬佩和費解。沒想到學霸同學也一臉迷惑:“我不覺得遊戲機有意思啊,玩了半天又得不到什麼,還沒有解出一道數學題有成就感。而且,考完試老師還會表揚我。”

那一刻我明白了,努力於我是強求,於她是誘惑。

我永遠贏不了她。


性格覺得命運,而天賦和教育環境,決定了性格。

一生的所有選擇,都是天賦和教育的結果。前者由基因決定,後者由原生家庭決定,都由不得自己。

其實人沒什麼能選擇的。命運的劇本,可以精確到晚自習的時候拿起幾次手機。

劇本早就寫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