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陽之戰:劉秀3000人打敗王莽百萬大軍?實際上是一場雙敗之戰


昆陽之戰:劉秀3000人打敗王莽百萬大軍?實際上是一場雙敗之戰

歷史上不乏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但是像昆陽之戰這樣,以數千軍隊正面對決號稱100萬的大軍,並取得殲滅性的勝利,在冷兵器時代,幾乎是一個的奇蹟!

昆陽之戰:劉秀3000人打敗王莽百萬大軍?實際上是一場雙敗之戰

同時,讓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的是,這場戰役及其連鎖反應甚至導致了王莽的新帝國、更始政權兩個帝國的覆滅。

昆陽之戰:劉秀3000人打敗王莽百萬大軍?實際上是一場雙敗之戰

一、戰前形勢

對於戰役的發動方王莽的新帝國來說,這本是一場不應該發生的戰役。

此時華夏大地上遍地烽火,王莽已經疲於奔命,難以兼顧。因此,王莽採取的措施是:誰冒頭就首先收拾誰。

地皇三年,主要的起義軍有兩支:綠林和赤眉。綠林軍遭遇瘟疫,實力大減,隨後分裂為新市軍和下江軍,而赤眉軍數十萬在山東聲勢浩大。因此王莽本已將帝國主力調往山東,圍攻樊崇的赤眉軍。

然而,平林軍的出現以及劉演劉秀兄弟舂陵軍的加入,使得整合後的綠林軍三戰三捷,殺新朝官員甄阜、梁丘賜,敗大將嚴尤、陳茂。隨後,綠林眾將更是在淯水之陽擁立漢室後裔劉玄為帝,改年號更始。

莽聞阜、賜死,漢帝立,大懼。-《後漢書·光武帝紀》

對王莽來說,綠林勢大、死幾個將領都還並非不可接受,但漢室重現卻讓王莽坐立不安。情急之下,王莽徵集兵家、奇能異士等63家,短時間內拼湊大軍40餘萬人,號稱100萬,由王尋和王邑統領,浩浩蕩蕩討伐新生的更始政權。

遣大司徒王尋、大司空王邑將兵百萬,其甲士四十二萬人。···初,王莽徵天下能為兵法者六十三家數百人,並以為軍吏。自秦、漢出師之盛,未嘗有也。-《後漢書·光武帝紀》

昆陽之戰:劉秀3000人打敗王莽百萬大軍?實際上是一場雙敗之戰

一般農民起義都是流動作戰,難以驟殲,因此官軍往往是採取試探、然後聚而殲之的辦法。而在王莽此次祭出這前所未有的大軍,又是為什麼呢?

結合王莽對於漢室的忌憚,加上此次慌忙成軍、還有召集的能人異士,都指向了一個方向:王莽想要與更始政權決戰,快速殲滅更始漢軍,以達到震懾各地起義軍、扭轉全國戰局的目的。

然而此時,更始漢軍主力10餘萬正在圍攻重鎮宛城。王邑王尋又為何會率大軍來到小小的昆陽呢?

原來是因為新莽軍集結後還到潁川去接應嚴陳敗軍,而昆陽是從潁川到宛城的必經之路。但實際上,昆陽並非戰略要地,軍力也不強大。莽軍大可留下少量軍隊監視,而主力繞過昆陽直達宛城。

所以說,對於王莽軍來說,這本是一場不必要的戰役。

昆陽之戰:劉秀3000人打敗王莽百萬大軍?實際上是一場雙敗之戰

而對於戰役應戰方更始政權來說,這本是一場必敗的戰役。

因為更始漢軍也沒有料到王莽反應如此之快,更沒料到大軍會直撲昆陽。

因此,此時昆陽城中的漢軍總人數只有不到1萬人。而且他們不過是到昆陽、郾城一帶掠地來的,並不是戰力強勁的野戰部隊。一聽王莽大軍打過來了,附近掠地的各軍都逃入昆陽,又顧念妻小和財物,想回去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然而新莽軍集結很快,大家都被困於昆陽城。

不僅如此,更始將領之間並不和諧。既然走不掉,昆陽城有“城小而堅”,那麼憑險據守是唯一的出路。然而,劉秀第一次站出來勸大家的時候,還被將領們罵回去了(諸將怒曰:“劉將軍何敢如是!”);而後劉秀求援未歸的時候,昆陽守軍主將王鳳還曾遣使投降,只不過又被王邑給拒絕了。這說明將領們的想法十分的不一致。

那麼援軍呢,更始主力不是在宛城嗎?王邑巴不得這樣。此時宛城未破,如果宛城大軍回援,那麼王邑正好在昆陽城下以逸待勞,圍點打援。

因此,對於城內的更始漢軍來說,這幾乎是一場必敗之戰。

昆陽之戰:劉秀3000人打敗王莽百萬大軍?實際上是一場雙敗之戰

然而,劉秀意識到,昆陽不能丟。因為一旦王邑破城,而更始主力還不知道這個消息,那麼正在圍攻宛城的更始主力將遭到宛城守軍和王邑大軍的夾擊,或許更始政權會就此覆滅(宛城未拔,不能相救,昆陽即破,一日之間,諸部亦滅矣)。

因此,昆陽必須守住,至少,也要為主力大軍贏得時間。

想到此,劉秀主動站出來,分析厲害,勸說大家留下共守堅城(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強大,併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勢無俱全),一開始都不願意,直到後來發現已經出不去,這才不得不聽從劉秀(諸將憂迫,皆曰:“諾”)。

昆陽之戰:劉秀3000人打敗王莽百萬大軍?實際上是一場雙敗之戰

二、王邑圍城和劉秀求援

在眾將暫時穩定之後,劉秀立即與十三騎出城求援,其餘人馬堅守昆陽。而王邑則率大軍將昆陽團團圍困。然而奇怪的是,面對這樣一座小城,王邑卻並不急於攻打。

昆陽本就無關緊要,即使要打也應該快速佔領,然後尋求與更始主力決戰。為何王邑要如此呢?

關於這一點,新莽軍中並不是沒人發現,只要將宛城的漢軍主力打敗、更始政權自然瓦解這個道理,比如嚴尤。

尋、邑縱兵圍昆陽,嚴尤說邑曰:"昆陽城小而堅,今假號者在宛,亟進大兵,彼必奔走。宛敗,昆陽自服。"邑曰:"吾昔圍翟義,坐不生得以見責讓。今將百萬之眾,遇城而不能下,非所以示威也。當先屠此城,蹀血而進,前歌後舞,顧不快邪!"遂圍之數十重。-《後漢書·光武帝紀》

從這段記載中看,王邑堅持攻打昆陽的原因,竟然是怕沒有除惡務盡而被責怪。這顯然有些滑稽,或許王邑的真實想法並不在此,而是想要以壓迫的姿態迫宛城的更始主力回援,然後圍點打援。然而,嚴尤再次勸說王邑圍城必闕,王邑也不聽從。

這個細節說明,王邑不懂軍事而又極度自負。但由於王邑的是王莽血親,加之嚴尤新敗,王邑是新莽軍的絕對指揮者。

昆陽之戰:劉秀3000人打敗王莽百萬大軍?實際上是一場雙敗之戰

不管如何,正是王邑這一舉動,給了昆陽城內的更始軍一線生機。然而,劉秀此時,正在艱難的說服郾城、定陵的軍隊救援昆陽。

既至郾、定陵,悉發諸營兵,而諸將貪惜財貨,欲分留守之。光武曰:“今若破敵,珍寶萬倍,大功可成;如為所敗,首領無餘,何財物之有!”眾乃從。-《後漢書·光武帝紀》

經過劉秀的勸說,他成功集合了大約萬餘人的兵力回援昆陽。

雖然劉秀千辛萬苦帶回來的這點援軍並不足以與新莽大軍決戰,但至少有了一線希望。然而,昆陽城被圍困數重,如何讓城內守軍知道自己帶軍回援了呢?

劉秀選擇的方式是進攻。劉秀挑選千餘精兵,在距離莽軍很近的地方列陣。看到這點援軍,王邑並不放在眼裡,只派遣了數千人前來應戰。劉秀奮勇當先,兩次衝鋒,帶領軍隊殺敵數百,將莽軍打的連連後退。

冷兵器時代,取勢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而這一次衝陣賦予了更始軍極大的勇氣,提高了軍隊士氣,同時也打擊了莽軍的銳氣。

然而,對於勝利,這還遠遠不夠。

昆陽之戰:劉秀3000人打敗王莽百萬大軍?實際上是一場雙敗之戰

三、決戰

雖然沒有必勝的把握,但這差不多是更始漢軍能在昆陽集結的全部實力了。

現在更始軍有約2萬人,而且鑑於劉秀的勇氣,士氣有所回升,但劣勢是,更始軍被分割在昆陽城和莽軍包圍圈外。

而他們的對手,王邑、王尋率領的新莽軍還有40餘萬,雖然士氣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然而,接下來的事情,體現了劉秀的謀略和應變能力。

昆陽之戰:劉秀3000人打敗王莽百萬大軍?實際上是一場雙敗之戰

其一,劉秀的心理戰。新莽軍頓兵堅城之下,士氣已然有所鬆懈,劉秀故意遣使到城內說,宛城大軍已經取得勝利,已經回援昆陽(偽使持書報城中,雲“宛下兵到”),然後假裝被王邑截獲。王邑信以為真。

其二,地利。劉秀髮現莽軍營地地勢較低,便利用地利的優勢,率領3000敢死之士從西城高地俯衝新莽軍中軍。正好當時是雷雨天氣,大水順勢淹死了很多新莽軍士兵。

其三,人和。這一點實際上王邑幫了更始軍大忙,王鳳投降,王邑卻不接受。這使得城內守軍不得不據城而守。而看到劉秀的衝鋒取得成功,王鳳等人的信心也堅定了不少。

在劉秀的苦心經營下,本來沒有勝算的更始軍居然贏得了勝利的機會。那麼,王邑率領的新莽軍為何會到如此境地呢?

首先,王邑盲目自信剛愎自用,多次拒絕合理意見。而莽軍本來就是緊急集結而來,各營之間和上下級之間並沒有默契,加上此時已經頓兵堅城之下有一月之久,又受到了劉秀的衝擊。因此,新莽軍的士氣本已受到比較大的影響。

其次,在決戰中,王邑似乎並沒動用全部的力量對陣劉秀。

尋、邑易之,自將萬餘人行陳,敕諸營皆按部毋得動,獨迎與漢兵戰,不利,大軍不敢擅相救。-《資治通鑑·卷三十九》

按照《資治通鑑》的記載,王邑王尋只憑借中軍萬餘人對戰劉秀。在對戰中落於下風時,其餘各營卻因為王邑的嚴令不敢擅自救援。

昆陽之戰:劉秀3000人打敗王莽百萬大軍?實際上是一場雙敗之戰

然而,這段記載在《後漢書·光武帝紀》中並沒有出現。這說明,此消息或有不實的可能。

因為劉秀才剛剛反擊成功,衝的新莽軍連連後退,而現在面對劉秀3000敢死之士(也可能是3000人在前,援軍全軍在後),王邑王尋不應該如此輕敵。

結合劉秀散佈的宛城軍回援的消息,真實情況可能是,王尋王邑留下了部分軍隊防止回援的宛城軍的攻擊,而只以部分軍隊應戰劉秀的援軍。

那麼,此戰的結果如何呢?

光武乃與敢死者三千人,從城西水上衝其中堅,···莽兵大潰,走者相騰踐,奔殪百餘里間。···盡獲其軍實輜重、車甲珍寶,不可勝算,舉之連月不盡,或燔燒其餘。-《後漢書·光武帝紀》

無論中軍應戰還是其他情況,此戰結果各處記載都是一致:經過劉秀援軍和昆陽城內守軍的夾擊,莽軍大敗,王尋死,大量莽軍溺死。更始軍獲得了大量的財富和物資。

昆陽之戰:劉秀3000人打敗王莽百萬大軍?實際上是一場雙敗之戰

四 戰役影響:一場雙敗的戰役

歷史上不乏以少勝多的戰役,但是不管是韓信背水一戰、曹操官渡之戰、還是東晉淝水之戰,都沒有發生昆陽之戰這樣的情況:弱勢的一方,竟然完全以正面對決的方式,戰勝了強勢的一方。然而,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此戰,更始軍是在劉秀的戰略眼光、苦心經營和高超的指揮下取得的勝利,而不是所謂的幸運。

無論如何,新莽主力的戰敗意味著帝國的瓦解。這場戰役之後,新莽帝國各地紛紛揭竿而起,殺死郡守縣令,天下大亂。不久,新莽帝國就覆滅了。

這一點很多人都知道,然而,很少人注意到,這場戰役的影響還不止於此。因為,此戰後不久,戰役勝利的一方,更始政權就發生內訌,劉演被殺。

可能很多人覺得劉演之死,與昆陽之戰關係不大。然而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昆陽之戰:劉秀3000人打敗王莽百萬大軍?實際上是一場雙敗之戰

當初劉演兄弟把自己的舂陵軍主動把自己融入綠林系統之中,是因為勢力還不夠強大。然而,當舂陵軍和綠林軍相處的並不融洽。

軍中分財物不均,眾恚恨,欲反攻諸劉。光武斂宗人所得物,悉以與之,眾乃悅。-《後漢書·》

在一次分財物事件中,綠林將領甚至想要攻殺劉氏的舂陵軍,最終因為劉秀的退讓而告終。

這件事背後折射的一個事實是,綠林軍將領們起義只是因為生存不下去,想要獲得更多財物(昆陽之戰諸將兩次欲守妻子財物也說明這一點),並沒有長遠的追求,而劉演兄弟卻有著相對長遠的政治目標:消滅王莽,乃至於重建漢室。

因為目標的不一致,在更始軍內部,劉氏將領與綠林將領之間的矛盾其實很深。

昆陽之戰:劉秀3000人打敗王莽百萬大軍?實際上是一場雙敗之戰

綠林軍將領們在全國形勢尚不明朗時,便強立更始帝劉玄為帝,還拒絕劉演的正確建議,也說明了他們之間矛盾之深。

南陽豪桀及王常等皆欲立劉縯;而新市、平林將帥樂放縱,憚縯威明,貪玄懦弱,先共定策立之,然後召縯示其議。縯曰:"···不如且稱王以號令,王勢亦足以斬諸將。···”諸將多曰:"善!"張卬拔劍擊地曰:"疑事無功,今日之議,不得有二!"眾皆從之。-《資治通鑑》

那麼,既然矛盾這麼深,為何舂陵軍和綠林勢力還能夠共存呢?

那是因為劉演兄弟因為自身實力不強、而對手王莽又很強大,為了政治目標事事忍讓,避免分裂被各個擊破。而綠林軍將領們,一是因為沒有機會下手,二是也顧及到王莽的強大和自身的命運,加上平林軍將領如王常等人與劉演兄弟比較友好導致力量對比有所傾斜,因此綠林軍將領們也沒有做的太過分。

由此可見,新帝國王莽的強大勢力,是綠林軍和舂陵軍得以共存於更始政權之下的重要原因。

而昆陽之戰,王莽主力大軍的被滅,打破了這一微妙的平衡。

因此,不久之後,劉氏舂陵軍和綠林軍的矛盾就徹底爆發了。劉演手下大將劉稷對更始帝劉玄不滿,劉玄聯合綠林眾將拘捕並準備殺了劉稷,而劉演力爭。而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朱鮪、李軼等便乾脆借劉玄之手殺了劉演。

因此可以說,昆陽之戰王莽勢力的消失,直接導致了更始政權的內訌和劉演的被殺。

昆陽之戰:劉秀3000人打敗王莽百萬大軍?實際上是一場雙敗之戰

實際上,如果我們把目光往後看,昆陽之戰和劉演之死引起的蝴蝶效應甚至更加嚴重。

綠林勢力在劉演死後沒有了掣肘,草莽氣質盡露無疑,在劉玄面前也是囂張跋扈。這引起了根基不深的劉玄的不安。

短短數月,在劉玄和綠林眾將一系列的內部爭鬥之後,更始政權民心盡失、綠林將領也各懷鬼胎。這最終導致了更始政權的覆亡。

因此,昆陽之戰及其連鎖反應最終導致了王莽新帝國和更始政權的敗亡,雙方都算不上是贏家。而憑藉此戰積累巨大威望的劉秀,也迅速由頂點跌落谷底,差一點身首異處。劉秀最終憑藉艱難的隱忍,才最終脫穎而出,建立東漢,成為了最後的贏家。(完)

昆陽之戰:劉秀3000人打敗王莽百萬大軍?實際上是一場雙敗之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