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多少事,都在放炮中

明中葉,有一開隸縣,窮山惡水之地,民不聊生,百廢待興。

柳某頗具才幹,被有司任命為縣令。

甫一上任,柳某宵衣旰食,整頓吏治,延請人才,興修水利,開辦學校,不出一年,該地即呈生機蓬勃之勢。

民眾服膺,擇一吉日,贈柳某一匾,上書生民父母。

柳甚自得,當夜與夫人對飲後,行敦倫之事,正酣時,有巨聲於四周炸響,不絕於耳。柳某驚而精噎,遂痿不舉。

次日,尋一吏,細問昨夜聲響。

吏答曰:此巨響乃鞭炮聲。鄙地萬山重疊,森林茂密,故蚊蠅群舞,瘴癘橫行。百姓愚昧,以為病魔毒怪作祟,放炮以發巨聲驅之。久之,凡紅白喜事、逢年過節,皆以放炮示之為禮也。

然柳某人來此已半年,為何之前未聞。

大人有所不知,大人任前,鄙地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何來餘錢購炮作禮?大人任上,大刀闊斧,大有作為,百姓始能衣食無憂。管子有言:衣食足則知禮節。昨晚放鞭炮是百姓們表達對大人的敬意和謝意啊!此事足可寫入縣史了。

Mmp!柳某心裡一萬隻草泥馬奔騰而過:還縣史,恐被人笑死。

傳令:自今日起,禁燃鞭炮!違者拘之。

未一月,逢春節,子時方過,縣牢已滿,至丑時,群情洶洶,寅時,民變,竟聚眾衝入縣衙,砸碎匾額。混亂中,柳某攜夫人倉惶而逃。

開隸縣誌稱之為“禁炮事變”,並評論道:柳某以一己之私而損眾民之利,取得一點小成績就渾然忘記了自己是什麼東西,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棄之敝履,是這場事變的根本原因。

古今多少事,都在放炮中

後薩某接任開隸縣令,上任前上司千叮萬囑,務必處理好鞭炮一事。殷鑑不遠,不能不慎啊。

薩亦不喜鞭炮,但更深諳堵不如疏之理。上任後,馬上取締禁炮令,還以縣府名義開辦了多家鞭炮作坊,並大幅降低鞭炮價格,對依然買不起鞭炮的貧困家庭給予財政補貼。多措並舉,開隸百姓燃放鞭炮的積極性被極大調動。

放鞭炮是開隸人民最在乎的儀式。人民容易滿足啊,繁重艱難的生活裡,給自己來點儀式感,會感覺這單調無聊的人生便突然莊嚴神聖起來。薩某在不同場合如是表達。

彼時,外人進入開隸縣,會立即陷入一種瘋狂的半夢半醒欲仙欲死狀態。到處炮聲隆隆,煙霧籠罩,雞犬之聲相聞,而人之面目不得見。連上司都覺得矯枉過正。

讓鞭炮響一會兒,薩某很淡定。

半年左右,據開隸縣誌載:因放炮引發的踩踏事件三十餘起,屋舍被毀百餘座,鄰里之間械鬥不計其數,致死七十多人,傷者無論,堪稱慘烈。

鄉紳代表來找知縣,薩公說:放還是要放的,禁放便猶如炮仗扔進公廁,會激起民憤。但要規範放炮程序,減少不必要損失。

於是成立了放炮審批委員會,凡百姓欲放炮者,需提前一週申請,經炮審委同意並繳納十鬥米才可燃放。

一個月後,開隸全境炮聲希聞也!

鄉紳代表又找知縣,表示群眾需要鞭炮聲,一日不聞,食之無味,三日不聞,幹活無力。薩公頻頻點頭,大義凜然道: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吾輩之使命也!

開隸縣東西南北四座城門,每座城門逢年過節便懸掛起長得驚人的鞭炮。當然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去放的,嚴格公開的多輪競標後,價高者放之。

此法一開,競者雲集,炮價飆升。競得者自然躊躇滿志顧盼自雄,落敗者氣餒之餘亦暗自蓄力捲土重來,旁觀者有熱鬧可看,一旁鼓譟,也彷彿自己也是主人翁。總之皆大歡喜。

唯一遺憾的就是節假日太少,不夠用。

薩公體恤民意,增設多個節日。開春,有播種節;秋月,有豐收節;夏天,有出汗節;冬季,有儲藏節。四時之外,五穀百花也各有其節。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開隸人民倒有二百天在過節。

如此三年,開隸人民獲得感和幸福感空前提高。有司依例考核薩公,見成績斐然,百姓擁戴,欲提拔之。然開隸百姓堅決不放,甚至以死相逼。有司倒也以民為本,在全國範圍內大肆表彰了薩公,並要求薩公就一直留在開隸,勉勵他與開隸人民生死相依,一刻也不能分割。

薩公本心雄萬夫,自此付諸東流,不免鬱鬱寡歡,終日借酒澆愁,五年後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