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之首:四歲能讓梨的孔融,長大後卻成了目中無人之輩

現在連幼兒園的小朋友都在背《三字經》了。“融四歲,能讓梨”。說的就是孔融小時候的一件趣事。都說孔融小時候對兄弟非常的友愛。有一天與兄弟們一起吃梨,孔融年紀最小所以他先拿,但是他卻拿了最小的梨子。父親詢問,孔融說自己小,應該吃小梨子,大梨子應該留給哥哥們吃。所以“孔融讓梨”就成為後世千百年來孩子們學習的榜樣。


建安七子之首:四歲能讓梨的孔融,長大後卻成了目中無人之輩

孔融小時候知禮懂事,溫和友愛的形象深入人心。但是沒人知道,其實他也有敏感多疑和爭強好勝的一面。可能小時候的聰明才智讓父母過於欣喜,並沒有注意到他的那些負面情緒在滋生,而他自己也沒覺得那是什麼大事,就任其生長壯大。


孔融十歲的時候,父親帶他到京城洛陽見世面,孔融聽說當時的名士李膺在洛陽居住,就很想去見見。這個李膺也是一個眼光很高的人,他家開門也有規矩,就是隻能給同樣的名士或者自己家的親戚開門。孔融自己去登門拜訪,他對李膺家的看門人說:“我跟你家李膺先生是親戚,你快點去稟報。”看門人很謹慎,沒有小瞧孔融,趕緊去稟報。李膺也覺得很奇怪,就把孔融放進來了。


建安七子之首:四歲能讓梨的孔融,長大後卻成了目中無人之輩

看到這個小孩自己進屋,李膺就好奇的問:“你是誰家孩子啊?我們有什麼親戚?”孔融卻不慌不忙的說:“我倆的先祖孔子和老子有師生之誼,所以我們也算是世交了。”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子,但是李膺其實跟老子的關係只是二人同姓而已。孔融就藉由孔子曾經向老子請教為由,說二人有師生之誼,藉此又把自己跟李膺攀上關係,可謂非常高明瞭。

建安七子之首:四歲能讓梨的孔融,長大後卻成了目中無人之輩

但是當時的太中大夫陳韙不太喜歡孔融的小聰明,他說:“有的孩子小時候聰明,長大卻不一定聰明。”孔融笑著懟回去:“那您小時候也一定很聰明吧?”懟的陳韙啞口無言。孔融父親聽說這件事,連著誇兒子聰明。卻沒有教導他為人要低調,鋒芒畢露不是好事


孔融藉著聰明的頭腦,越來越目中無人了。他後來成為曹操的謀士,對曹操也是出言不遜。當時曹丕想納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就寫信給曹操:“從前有武王伐紂,把妲己賜周公,今有您效仿武王,將甄氏賜給世子,又是一段佳話呢。”曹操一聽,這不是拐著彎的罵我們父子呢?


建安七子之首:四歲能讓梨的孔融,長大後卻成了目中無人之輩

孔懟懟還沒有自知。後來曹操擔心大家飲酒誤事,說“酒可亡國”,就發佈了一個“禁酒令”。孔融嗜酒如命,就暴怒了,直接寫文章開懟。他寫了《難曹公表制禁酒書》。列舉了無數先賢因酒而建功立業的史事和傳說,並且盛讚“酒之為德久矣!”酒這麼好的東西,先人喝酒不誤事,怎麼就你誤事?然後就跟一群朋友回家繼續喝酒去了,完全不在意禁酒令。


建安七子之首:四歲能讓梨的孔融,長大後卻成了目中無人之輩

其實曹操為什麼禁酒呢?曹操本身也愛喝酒,他曾經說過“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他禁酒主要是因為東漢末年,戰火不斷,人們吃飯都成問題了,還要供給軍隊行軍打仗的糧草,更是不堪重負。而統治階級們還在和用糧食釀造的酒。為了節省糧食,曹操下令禁酒。但是孔融這樣的名人,建安七子之首,本來應該帶頭響應,卻屢次三番地懟曹操,而且還影響了當時的輿論。曹操再大度也受不了了。


建安七子之首:四歲能讓梨的孔融,長大後卻成了目中無人之輩

孔融自己其實也不是什麼好人。他說:“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父母對他來說沒什麼親的,只是生他的工具而已。這麼無情的話,在以孝治國的東漢簡直是大逆不道。再加上他在政治上也與曹操相左,而且目中無人。所以最終還是被曹操除之而後快了!

建安七子之首:四歲能讓梨的孔融,長大後卻成了目中無人之輩

恃才傲物雖然很瀟灑,但是很難有好下場,孔融是如此,楊修也是如此……能展現在明面上的聰明,其實都是小聰明,真正的大智慧,都是深藏不露的。所以,雖然孔融留下了4歲讓梨的佳話,也的確很有才華,但他並不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亂世當中,終究沒得到善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