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這個冷歷史你得掌握

我們在生活中購物時,常常說去買“東西”。那麼同樣是方位指代詞,人們為什麼不說買“南北”呢?

作為世代流傳下的口頭語,這個冷歷史還得曾我國古代說起。

購物與商業的發展離不開,要想弄清商業的歷史,還得說下農耕文明——這個佔據我國曆史主流的概念。

為什麼說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這個冷歷史你得掌握

華夏文明示意圖

中國古代一直奉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炎帝黃帝在中原地區黃河流域繁衍生息。

這裡地勢遼闊平坦氣候溫暖適宜,在母親河的滋養下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勤勞智慧的古人利用天時地利開啟了農耕文明,並在此後延續了幾千年。

對比最明顯的是希臘,這個地區工商業發達而農業落後。原因是巴爾幹(土耳其語:山脈)半島上多為山地丘陵,鮮有大塊肥沃的土地。

為什麼說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這個冷歷史你得掌握

古希臘文明

由於缺少發展農業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為生存當地人只能去從事工商業。

所以人類文明是與地區環境分不開的:大河流域孕育出華夏農耕文明,山丘地形培養出希臘商業文明。

除受地理影響主動形成外,農耕文明還與中國的封建統治離不開。

為什麼說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這個冷歷史你得掌握

部落時期

古代皇帝都希望將子民束縛在同一片土地上,一輩子在此安居樂業生老病死,因為流動人口的四處轉移很容易加劇社會的不穩定性。

小農經濟下百姓能夠基本自給自足,也衍生出了傳統的安土重遷思想,所以在歷任統治者集權專制的要求下,牛耕犁種(早期刀耕火種)的農業文明一直佔據著歷史主流。

為什麼說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這個冷歷史你得掌握

古代農耕

而需要四處叫賣、各地進貨的商業自然就受到統治者的打擊限制,民間也對這種“不務正業”的工作有許多說法,比如:捨本逐末,該詞意為拋棄根本,追求枝節。這裡的“本”指代農耕,“末”指代工商。

古代對各行各業有一種說法是“士農工商”,分別指:讀書人、農民、工人、商人。知識分子排在第一,商人排名最後,所以清末大實業家張謇放棄狀元身份而去投資做生意,讓時人大為不解。

為什麼說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這個冷歷史你得掌握

著名實業家張謇

講透了這些,再來聊買“東西”就好理解了。

雖然是限制商業發展,但因生活的部分需要,皇帝們也沒一棍子將其打死,而是採取了重要產品官營(鹽鐵官營)、貶低社會地位、增加稅收等方式,古代商人可以說是“帶著腳鐐起舞”。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東西方貿易的展開,商業經濟也在夾縫中生長。

為什麼說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這個冷歷史你得掌握

絲綢之路上的駝隊

漢代張騫、班超就踏出了陸上絲綢之路,而海上絲綢之路也在唐宋時期走向繁榮。較為開明的唐代統治者眼看商業貿易壓不住,乾脆在城市裡規劃出幾塊地,專門供人們從事商業經營。

但這些地方要派人官員進駐,還要有嚴格的規章條令管理,反正就一句話:給你地了,就得聽我的。

為什麼說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這個冷歷史你得掌握

唐代長安佈局,可以清晰看到東西二市

首都長安這樣的商業區一共有兩個,四四方方的國都北方坐落著四四方方的皇城,以中軸線朱雀街為界東西各有一個四四方方的市場,分別稱為“東市”“西市”。

其實漢代長安也有東西二市,而且商人們吃住經營都在其中,所以規模比唐代大。只不過唐代將兩市變成營業區,白天商人們在此叫賣晚上要回居民區休息,如此一來管理更為專業嚴格。

為什麼說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這個冷歷史你得掌握

繁華的商業街

這兩個市場並不是隨便設立的,首先考慮到便於管理和美觀,所以對稱分佈在中軸線兩側。其次功能也有很大差異,東市靠近王公貴族的宮殿住宅,主營奇珍異寶昂貴商品,是奢侈品的天堂,所以主要消費群體是達官貴人們。

西市靠近居民區,遠離嚴肅官府機構和莊嚴皇城的這裡是尋常百姓聚集地,所以商品較為廉價親民。

為什麼說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這個冷歷史你得掌握

遼闊的唐朝疆域,李世民曾被尊稱為“天可汗”

而來自中亞歐洲的商人也在此彙集,不但帶來異域的小商品,還有許多賣藝的拉開場子歌舞雜耍,西市也就充滿了濃濃的市井氣息。

但當時的市場並不完善,所以人們想要購物,不能像如今一樣在一個大商場中買齊,而是需要去東西兩市。

為什麼說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這個冷歷史你得掌握

唐代西市

當有人問,你去哪裡?回答稱:我去東市買某某,去西市買某某。為了方便久而久之就將購物說成了買東西。

唐代是我國曆史上最為強大的朝代之一,朝廷開明懷柔的對外政策,既團結了各少數民族又吸引了大量外國友人,所以首都長安是當時世界規模最大、規劃佈局最完整的城市。

為什麼說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這個冷歷史你得掌握

長安

買“東西”的說法或是當時流傳開的。

其實關於買“東西”的由來,並沒有統一的說法,唐代東西兩市是其中之一,還有人從陰陽五行的角度來解讀。

據說,南宋理學家朱熹在街上看到好友盛溫如拎著竹籃子,就問他去哪。對方說:買東西。朱熹又問:怎麼不說買南北呢?

為什麼說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這個冷歷史你得掌握

理學家朱熹

盛溫如不急不慢地說:東方屬木西方屬金,竹籃能裝金類木類,南方屬火北方屬水,這可裝不下水火。

當年明朝末代皇帝崇禎也有過這個疑問,他說,“今市肆交易止言買東西而不及南北貨,何也?”大臣周延儒回答說,南方屬火北方屬水,水火是不能交易的。

為什麼說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這個冷歷史你得掌握

1644年吊死在歪脖上的崇禎皇帝

其實也有一定合理性,按照古人五行論的觀念:東西南北中與金木火水土是一一對應的關係,即東代表金,西代表木,南代表火,北代表水,中代表土。

南北是水火無法購買,而金木則比較方便攜帶,因此稱購物為買“東西”。

這個也可以看作一種解釋。

為什麼說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這個冷歷史你得掌握

長安城

總結下,東西也好南北也罷,不過是指示詞,只要大家喜歡怎麼叫都行。但前提是這個說法得公認熟知、朗朗上口。這麼看來,買“東西”似乎比買“南北”更順一些。

關於買“東西”的歷史由來還沒有明確說法,但作為隱藏在生活中逃不掉的俗語,這個冷知識就權當飯後茶餘的談資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