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拉·凱瑟的描寫中,女性如何面對花園文明的"遠"境

前言:花園文明一度盛行於上個世紀,當時人們

熱忠於家庭及公開場合那些圈圍起來的美麗場所,即花園。當時花園能產生許多故事,比如浪漫的愛情、戀人的親密擁抱等,都是喜歡發生的場所。但隨著現代文的進程,花園文明漸漸開始衰敗。這是一個時代的變遷,中篇小說《一個沉淪的女人》用小說語言記錄下這一時期的情形。其作者叫薇拉·凱瑟,這一小說是其後期富有敘述特色和藝術審美價值的小說。

薇拉·凱瑟的描寫中,女性如何面對花園文明的

《一個沉淪的女人》

"遠"的概念表現出了空間感和縱深感,能契合交織在敘述者、人物、文本以及讀者之間,並進而產生多維、動態的凝視,這是中國傳統山水繪畫常見的表達形式。中國傳統繪畫的"四遠"的美學觀反應出了,男性敘述者凝視女性人物命運的變遷,有時從"高遠"角度對凝視客體進行道德規範和價值規約,有時則從"低遠"處藐視女主人公。創作者"深遠"凝視現實,表達了對社會現實的關切和未來發展的期盼。擁有文化背景的讀者對於下面要欣賞的"平遠"凝視現象,能挖掘出蘊含在作品中跨越時空、融貫中西的審美意蘊。

在人物角度上,《一個迷途的女人》沿襲了從男性觀點看問題的傳統。對此作家王守仁撰文探討過此小說中採用男性敘述者的有限視角和第三人稱的全知視角相結合的雙重視角的敘事策略。而作家孫宏則在其專著裡,同樣描寫了關於作品採取男性敘述者以超越傳統強加在女性身上的侷限的相關討論。從20世紀90年代起,對於作家凱瑟研的分析結論,早期分析者主要關注小說中主要人物名字的象徵意義、女性意象,而到了後期則逐漸轉向了女性主義視角、生態女性主義視角、敘事手法的欣賞

而目前尚沒有出現從中國傳統繪畫美學角度對作品進行分析的先例。

薇拉·凱瑟的描寫中,女性如何面對花園文明的

作家:薇拉·凱瑟

一、"凝視"是小說《一個迷途的女人》中普遍採用的手法

《一個迷途的女人》只是一部中篇小說,其篇幅有限,但卻完整描述了美國早期西部拓荒者的代表福瑞斯特夫婦,他們在花園般地方,即甜水鎮過著幸福的生活。隨著商業化的展開,投資失敗的福瑞斯特身體加快衰弱,他的夫人年輕貌美,就不得已放棄了花園般的住宅,而追求物質回報的美好往昔生活從此一去不復返。小說裡作者重點刻畫了福瑞斯特夫人的女性形象,她外表迷人,個性活脫,然而最終無法抵擋時代的洪流。小說以少年時代的尼爾的角度出發,敘述福瑞斯特夫婦在這場花園文明沒落過程中,由盛轉衰的人生髮展歷程。

薇拉·凱瑟的描寫中,女性如何面對花園文明的

"凝視"

小說中"凝視"現象十分突出,是一個普遍採用的書寫手法。男主角福瑞斯特始終堅持拓荒貴族的精神追求,並且堅定認為拓荒時代的貴族精神比當下的社會風尚更為高貴。女主人公瑪麗安是敘述者凝視的主要對象,在他文中的措辭"hislostlady"中的所屬代詞"his"中可以看到尼爾對於瑪麗安在他心目中地位的認同。更重要的是女主人公身上凝聚了男性群體對於女性的集體想象。"在慕名而來的中年人眼裡,福瑞斯特太太做什麼都有'貴婦人風度',原因就是這事是她做的"。男敘述者正是自下至上的"高遠"角度凝視女主人公一家,無形之中放大並美化了觀察對象。

薇拉·凱瑟的描寫中,女性如何面對花園文明的

"凝視"

針對這部小說,《牛津文學手冊》有過專門的章節進行評價:"《一個迷途的女人》喚起了人們對於優雅而又熱心腸的女主人公瑪麗安·福瑞斯特微妙的、似是而非的印象。她被她的傾慕者男性人物尼爾·赫伯特從童年時期就一直所關注,不管她……逃離甜水鎮還是尼爾的譴責,這一切都在他的凝視之下"。在這段簡短的作品評論中關於"看"的概念就出現了兩次:"observed"和"watches"。被賦予敘述者看的權力的是一個名為"尼爾"的男性人物。對於凝視現象,在作者、人物、文本以及讀者之間都存在多維度的凝視現象,而事實上並不僅僅體現在敘述者身上。同時,敘述者的目光也不僅只停留於"高遠"層次,而且還經歷了從"高遠"向"低遠"的轉折。

薇拉·凱瑟的描寫中,女性如何面對花園文明的

《牛津文學手冊》

二、"四遠"是另一種形式的文學凝視

西方近代視覺文化日益興起,"凝視"的概念在的這種文化語境中,從在19世紀開始逐漸被理論界關注並持續長足發展,自最初的只是認知世界的一種方式開始轉變成一種權力關係。"凝視"的文化概念最初由當代的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提出,"因為知覺就是注視,而且把握一個注視,並不是在一個世界上領會一個注視對象(除非這個注視沒有被射向我們),而是意識到被注視。不管眼睛的本性是什麼,眼睛顯示的注視都是純粹歸結到我本身的"。從上述可見到,在西方文化環境裡,凝視現象已經演變為另一種形式的權力。

西方文化語境裡的二元對立和權力對抗,對於"凝視"涉及到了平面維度的、冰冷的、認識論的闡釋以及觀看者和被觀看者之間的關聯。與之比較我,中國"四遠"美學則更加具備了動態性、兼容性及平和性。對於觀察的角度和視野,中國北宋畫家郭熙(約1000年-1080年)早在八百年前有專門的論述,他在其著作《林泉高致》(郭思編,1117)中提出了"三遠"美學思想:"高遠""深遠"和"平遠"。郭熙的這部著作被稱為北宋時期關於山水繪畫美學的最重要的著作。

薇拉·凱瑟的描寫中,女性如何面對花園文明的

《林泉高致》

對於"遠"境,萬雪梅教授著作了《美在愛和死》一書,其中增加了"低遠",從而把"三遠"發展成為"四遠"。這裡"低遠"的概念同"高遠"相反,凝視者用高姿態居高臨下。我們認為,這從視覺上無形之中縮小了被觀察對象,進而形成了一種壓迫感。"深遠"可以理解為透視,這種立體觀察的視角超越了眼前風景的阻礙,直接抵達距離較遠的風景。"四遠"從角度上迥異於"凝視"的單向維度,是一種多角度、全方位的觀看;

為了最終達成和融之境的一種動態的、富有節奏性的視覺之旅,目光需要從"高遠""低遠""深遠"及"平遠"的過渡闡述了由低及高,由高臨低,由近及遠,由中心向多維散發。

三、視覺並非固定不變,而是在動態中變幻

1、視覺自"高遠"至"低遠"的變化

藝術創作形式的內容中,文學創作和繪畫創作都同屬重要內容。這二者在基本創作技巧方面是有共通之處的,特別是堅於畫家觀察風景的角度和視角,十分契合敘事文本中敘述者的角度和立場。"遠"的概念代表距離、離 間,亦是一種姿態和立場。畫家、山景、角度和文學創作中的作者、主人公、敘述視角存在一一對應的關係。除了藝術創作的技法之外,"四遠"所蘊含的美學思想對於文學作品的審美闡釋更加具備說服力。

薇拉·凱瑟的描寫中,女性如何面對花園文明的

從"高遠"至"低遠"

小說中出現了兩個動詞,即"rummaged"和動詞"pried",這兩個動詞對分貼切地描述那些帶著窺探性的目光。角度上,從上到下進行窺視,也就是從"低遠"的角度貶損或輕看被凝視的對象。這種掠奪者和統治者的"凝視"主體投射到房屋的過程中自然產生了一種沉默的暴力。眾人的"凝視"代表男性主體對於客體的權力構建具有居高臨下的氣勢。

女主人公瑪麗安在地位上處於弱勢,而房屋在這裡是她的象徵,這讓她不得不分分秒秒都要被動地承接那"低遠"的凝視。這裡的"凝視"不僅有被看的涵義,而更加附著著主體的期待視野和主觀的價值判斷。隨著他們和房子、主人的距離一步一步接近,凝視他們的角度也從敬而遠之的"高遠"態勢,斷定房子就像它的女主人一樣高貴而典雅,卓爾不凡。這種被凝視的情節演變到後來,產生了"低遠"式的粗暴凝視,他們完全不管被凝視對象的內心意願,這就產生了出壓迫性和強制性。

薇拉·凱瑟的描寫中,女性如何面對花園文明的

女主人公:瑪麗安

《現代漢語詞典》中解釋了"懸"的含義,這一字在語境裡同"掛"的意義最為接近,所以"低遠"實際上是從高空向下運動的一種指向。"我們的目光自下而上仰視上蒼,又從上天而懸視萬物,回到深深山谷、幽幽叢林、莽莽原疇,山川在懸視中更見其深厚廣大。"可見,朱良志對於郭熙的"三遠"山水美學的闡釋非常契合"低遠"要表達的境界,達到了一種與天地同在的一種廣袤和永恆。而在小說裡,各人物"低遠"地去凝視客體,也就是房子(房子是意指女主人公)的過程卻並未這樣通達和包容。

薇拉·凱瑟的描寫中,女性如何面對花園文明的

《現代漢語詞典》

2、作家如何描寫其內心"深遠"的凝視

以美國中西部草原為背景,小說家凱瑟在早期創作了"內布拉斯加系列"小說,在其中塑造出大量傑出的拓荒者形象,比如《啊,拓荒者》中亞歷山大的形象,在《我的安東尼亞》小說裡的的安東尼亞形象等等。"當有人說安德森和凱瑟不過寫了一些'厭倦鄉村'的篇章時,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這兩位作家……代表了一種更為廣泛的人文關懷"。凱瑟獲得了"物質文明進程中精神美的捍衛者"的美譽。人們更多地關注凱瑟針對拓荒時代精神的極力描寫,卻很多少注意到她對開拓未來的"深遠"積極凝視。

在這一小說中,尼爾擁有兩個角色功能,他是小說裡的一個次要人物,但卻擁有重要的作用,因為他是小說故事的敘述者。從其作用上看,他又是作家精心設計的並且投射了作者"深遠"凝視的角色。尼爾的人生經歷是深遠凝視的起點,即具體可感部分,甜水鎮的未來是凝視的目標和指向。雖然《一個迷途的女人》中關於尼爾的敘述較為零散,形象刻畫單一,但是其中隱含了一條貫穿少年成長的主線。

新時期律師的真相是一個帶有某種機密的事項,在小說裡,作者讓尼爾的舅舅法官--─波默羅伊(Pommeroy)對其進行了講述:"據我看,在這個即將到來的新的商業世界裡,當律師不是一種高尚的職業"。在博覽群書並認真思考之後,尼爾決定去波士頓的麻省理工學院學習建築。小說中"architect"一詞不僅僅指建築師,也比喻創造者、設計師。尼爾要設計的不僅僅是自己的職業生涯更是甜水鎮的未來。尼爾一方面作為男性敘述者一直在"凝視"女主人公的一笑一顰,參與了從"高遠"角度投射自己的男性主體意識到"低遠"藐視女主人公的節奏化的凝視行動。

在那一時代,美國整體變革速度很快,而甜水鎮的發展就是一個縮影和代表。積極"深遠"透視未來,是在社會變遷時期裡,人們需要越過眼前迷霧和障礙去審視的事項。而這裡的凝視已從眼睛所及之處升化到了心靈之視。作者對於未來的"深遠"凝視非常契合中國美學中"道"的精神境界。正如中國山水畫把人的精神引向遠離世俗社會的自然山水之間,這裡通過"深遠"凝視把人物個人的前途與社會發展相連接,現在與未來相連接,從而實現了從有限世界到無限世界的超越。

薇拉·凱瑟的描寫中,女性如何面對花園文明的

美國甜水鎮的發展是一個縮影和代表

3、怎樣讓讀者在"平遠"中凝視

接受美學流派是一個專門的新興流派,形成於20世紀70-80年代。這一流派的興起改變了傳統文學研究中以作者和作品為中心去闡述作品的批評模式,轉變為集中探討讀者、閱讀過程以及對於作品的審美反應

。對此,英迦登從現象學角度解釋閱讀過程中的接受美學,"文學作品,特別是文學的藝術作品,是一個圖式化過程……包含著一系列的'不定點'"。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一方面受到作品圖式化結構的制約,另外一方面作品中的"不定點"的要素為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進行再創造提供了可能和空間。不同時代的讀者因其文化背景、興趣、動機以及認知的程度的差異造成了迥異的閱讀體驗和關於作品"不定點"的構建。

讀者在小說面前,用"平遠"的身份參與到對小說的欣賞和解讀中,這就反映出不同讀者"凝視"作品的過程中是帶有各自不同的視角、意圖以及立場的。不論是西方評論者偏重內容與形式,男性與女性,人類與自然生態二元對立的多種評論都是"平遠"凝視的多個側面。"《一個迷途的女人》一直被解讀為一部墮落史,不僅僅是主要人物的墮落,更是與之相關聯的一系列價值觀念的墮落。但是,通過記憶和藝術恢復和拯救人類的普遍真理",這才是凱瑟作品最重要描述的所指,而不是要去描述那些美好往昔,也並非要去強調往昔被歷史的洪流所掩埋,不可逆轉。

薇拉·凱瑟的描寫中,女性如何面對花園文明的

《一個迷途的女人》

結語:對於優秀的作品,容易被人們所接受,因此總是能夠越過時空與國界,而獲得廣泛的接受。上面我們欣賞了小說創作"藝術"和"人類普遍真理",這同中國古典文化的空間繪畫"三遠"技法及要表達的動態的、含蓄的,和那相當程度包容性的美感,事實上相分相似,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闡釋小說的視覺化特徵以及敘事視角的多角度和複雜性,是中國傳統山水繪畫理論的"四遠"觀的重要作用。當然"四遠"觀也可以用來描述繪畫的技法。與西方文學理論裡文學"凝視"現象強調的二元對立相比較,"仰山巔,窺山後,望遠山"所呈現的"高遠""深遠""平遠"以及"低遠",這些內容用流動的視線,從多角度、全方位地去闡釋小說中較為複雜而又獨特審美維度的凝視現象,從而傳達出博大和通融的高深的藝術境界。

參考文獻:

薇拉·凱瑟.一個迷途的女人.董衡巽

(法)薩特.存在與虛無.陳宣良,等譯

郭熙.中華古典精華文庫

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

楊金才.美國社會轉型時期的兩位旗手

周來祥,戴孝軍.向讀者—接受美學的理論淵源及其獨特貢獻.貴州社會科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