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的前世今生之三「新俘獲說」

今天,我們來繼續探討月球的成因,成功的道路上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在對月球的嚮往和探索上,人類執著地堅持了上千年,在不斷前進的路上,出現了同源說、撞擊說、分裂說以及核爆炸說等等,雖然這些想法都存在各種各樣難以自圓其說的問題,但是瑕不掩瑜,對於繼續探索真想的人們來說,這些都是寶貴的人類思想結晶,是歷代科研學者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應當正確討論並珍惜它們!

今天,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關於月球的研究進展也在快速推進,今天我們來介紹一種比較公認的月球成因—【新俘獲說】。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尤其是行星演化理論的不斷完善和計算機模擬技術的應用,為科學工作者提供了強有力的分析工具,同時,也由此得出了一種新的月球起源學說。

科學家們認為,月球是在地球形成初期,運行到地球引力範圍內,被地球俘獲的。這是科學家們在計算了太陽、地球、月球三者之間的引力關係後得出的結論,這和其它天體之間的引力分析得出的結論一致,是宇宙中是極為普遍的現象之一。

月亮的前世今生之三「新俘獲說」

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

和舊的俘獲說不同,舊的俘獲說僅從地地球引力和月球的質量能否被地球俘獲來闡述。而新的俘獲說認為,應該從整個太陽系的行星形成來研究月球的起源。

新俘獲說認為太陽原始星雲,形成了太陽系現在的行星系統及若干衛星,包括月球在內,都起源於原始太陽系星雲。太陽系原始星雲是46億年前在形成的圓盤狀星雲。星雲中含有固體徽粒子,隨著某些離子的變大,其自身引力也越來越強,會變成直徑約為5公里左右的很多小天體,也就是小行星。整個太陽系起初是由約100-200萬個小行星構成的。小行星在星雲氣體中圍繞太陽(太陽系中質量最集中的地方)旋轉,互相碰撞結合,並逐漸凝聚成長,最終形成大小不同的行星。

月亮的前世今生之三「新俘獲說」

太陽系星雲示意圖

地球的成因就是這樣來的,大約經過上千萬年的不斷碰撞、演化才形成我們今天的地球。不光是地球,其它太陽系行星形成後,都對其它無規律運動的天體由於引力作用而存在捕捉能力,地球也不例外,月球是在地球剛到成年,強大的太陽風逐漸吹散原始大氣,原始大氣開始逸散之際飛近地球引力圈的,這樣便成了地球的俘虜。行星可以復活小的天體稱為其衛星,是一種普遍的宇宙現象。在太陽系中就不止地球有衛星(月球),比如說衛星最多的是木星,目前為止是79顆。

月亮的前世今生之三「新俘獲說」

地月系統示意圖

曾有許多小天體,在地球在形成過程中,飛到地球引力圈內來,其中一部分天體直接與地球相撞,還有一部分繞地球飛行,最終因大氣阻力使得運行軌道變小,最終落到了地球上,地球是在不斷"吞掉"這些飛來的小天體當中逐漸成長起來的。

月球被俘獲時間比其他小天體都晚,是在原始地球大氣消失的初期,在原始大氣消失後,月球因自身的質量、運行速度等原因軌道半徑有了改變,從而也避免被地球"吞掉"。自從有了月球這個衛星以後,地球再也沒有俘獲其它的天體稱為自身的衛星。數十億年來,地球就只有這一顆衛星。

新俘獲說不僅解釋了,地球和月球形成時間上的差異,同時也說明了地質地貌存在差異的原因,以及運行軌跡等等問題。是目前來說比較公認的月亮形成的理論之一。

關於月球的成因,眾說紛紜,但是都不能完美的證明自己的理論是完全正確的,總也一些遺憾或者無法證明的缺陷,也許這就是宇宙的魅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