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我買了一箱口罩


春節,我買了一箱口罩

春節,我買了一箱口罩


今年的春節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春節。

去年元旦的時候,我隨朋友去買東西,她買了很多口罩,我就問她,你買這麼多口罩幹嘛?她說留著用呀。那時候口罩還是普通用品,沒有現在這麼稀缺,我也隨朋友買了些,正常情況下,我買的那些口罩夠用半年了。

快過年了時候,隨著疫情的發展,口罩、酒精等用品也水漲船高,一度成了最受歡迎的必需品。看著周圍的人都在團購口罩,我也買一箱口罩,雖然只有小小的一箱,但足夠我用很長時間。

那時我只知道搶口罩了,忘了我之前已經買過很多口罩。

其實這是一種“從眾效應”

什麼是“從眾效應”?

心理學上講從眾效應:指人們自覺不自覺地以多數人的意見為準則,做出判斷、形成印象的心理變化過程。

從眾效應也稱樂隊花車效應,指當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會懷疑並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 ,朝著與群體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


春節,我買了一箱口罩

春節,我買了一箱口罩


造成“從眾效應”的原因有以下方面:

一 、將他人行為作為便捷有效可參考的信息來源

舉個例子:我們給孩子選擇幼兒園的時候,都喜歡諮詢在這裡上過的家長,問他們關於幼兒園的信息 ,以此來判斷這所幼兒園好壞 。這時候他們的話就是可靠的信息,給我們的判斷帶來有效的價值。

J.K.羅琳的《布穀鳥的 呼喚》是在她創作完《哈利波特》時寫的,當時《哈利波特》非常成功,羅琳不想讀者對她的喜愛影響到這本書。於是就有改了筆名出版,結果這本書上架後讀者寥寥,發行量很低,但只要看過這本書的讀者都給出很高的評價。

後來有人將《布穀鳥的呼喚》是羅琳寫的消息透露出去後,這本書一下子從亞馬遜銷售榜的第4709位飆升到榜首,很快售出數十萬冊。

有了前面《哈利 波特》的成功,使人們更願承認這本書的價值。


春節,我買了一箱口罩

春節,我買了一箱口罩


二、社會壓力

比如這次我買口罩的事,其實我並不缺口罩,但是看到人們都在買,我怕自己買的不夠用,於是又買了很多口罩,這就是社會壓力。

這種壓力會給人們帶來錯誤的信息,使人們不能理智的思考他的需求,做出不理智的判斷。

孟母三遷就是考慮到這種社會影響,從而三遷其家,讓孟子在一個相對理想的環境下成長,形成好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對他後來的發展至關重要。


春節,我買了一箱口罩

春節,我買了一箱口罩


三、鏡像神經元帶來的模仿天性

意大利科學家在研究猴子手部與嘴部動作相關的神經 活動時,發現相關的腦部區域不僅在猴子做出某種動作時會被激發,當它們目睹別人做這些動作時,這些腦細胞也同樣會被激發。

研究發現,人類同樣擁有鏡像神經元,觀察其他人的動作與自己做出該動作會激發相同的大腦皮質。

看著別人拿起某個東西,或者看到別人即將發起某個動作,都和我們自己做出該動作有類似的效果。

這種無意識的模仿是一種學習途徑、也是表現認同的方式。認同意味著社交傾向,只有當我們不想和對方有聯繫時,才會抑制這種天性。這就能解釋為什麼幼兒都喜歡模仿大人的聲音和動作了。


春節,我買了一箱口罩

春節,我買了一箱口罩


生活中我們需要從眾,但過分的從眾會妨礙我們思考,給出錯誤的判斷,那麼我們該如何對待呢?

一、理智對待

2011年日本海嘯過後,中國出現了搶鹽事件,這裡就有很多人是跟風搶的,事實上他們連為什麼要搶鹽都沒弄明白,就屯了好多鹽。結果導致跟風越來越多,導致一時間,家裡有鹽成了驕傲的資本。

西塞羅說“理智是生命的光和燈”

生活中面對任何事情,理智是解決問題的鑰匙,沒有理智,再多的思考也是徒勞的。

理智是建立在正確對待事物的基礎上的,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缺乏正確的價值觀,那麼也就不能及時 作出理智的判斷。


春節,我買了一箱口罩

春節,我買了一箱口罩


二、合理取捨

一生中我們要面對很多選擇,並不是所有選擇都是自己獨立做出的,很多一部分來自周圍的意見,這時候我們就要學會自己甄別信息,不要被別人掌控。

當時上大學選專業,父母的意見是當一名老師,穩定自在。而我的理想是建築,我要當設計師,要設計屬於我自己的房子。父母列舉很多身邊當老師的例子,讓我改專業,可我依舊堅持自己的選擇,做了一名建築師。雖然過程很艱辛,可我卻樂在其中。

喬納伯傑在《傳染》中說:“社會影響本身無所謂好壞,跟隨壞人的腳步,會讓世界多一分罪惡 ,跟隨好人的腳步,會讓世界增添一份美好。”

從眾也好,堅持自己也罷,無非是讓我們的生活更好,只要我們在面對跟風和選擇的時候,理智對待,合理取捨,相信我們會活出屬於自己的一片精彩!


春節,我買了一箱口罩

春節,我買了一箱口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