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寫詩有必要標註中華新韻嗎,為什麼?

雲遊24735908485


如果古人寫詩詞也是先研究詩詞發展史,還能寫出優秀的詩詞嗎?那些少年唐宋詩才,哪一個是先研究好,再寫詩詞的?

研究只是學者的事情,詩詞是生命體在生活實踐中感悟、昇華的妙筆,所以完全兩碼事。不管舊韻、新韻都是誤人子弟。扼殺人才。我的話未免偏頗,未免傷人,但是是苦口良藥。

宋及以後之所以沒有媲美盛唐的詩作,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把詩的韻律格式化,教條化、死板化。同樣的,宋以後之所以沒有媲美唐末及宋代的詞作,主要原因也同樣是因為把詞的韻律格式化,教條化、死板化。

今人以為根據現代語言特點,把古韻發展成新韻是詩詞的進步與發展,是對格律詩的繼承與發展,其實正好相反。這僅僅是繼承,是在錯誤的道路上為錯誤畫蛇添足,這是更加的倒退。

本來現代人已經逐漸忘卻了韻律的固定模式,只是通過模仿、臨摹,通過詩詞欣賞背誦,領悟優美的古韻詩風,然後循著規律,自由創作,達到了不僅合韻,關鍵是合了神韻,所以能夠海闊天空的自由發揮了,結果又被研究古詩詞的學究們,把詩詞的天然美學,再次給格式化、框架化,再次被閹割了。

誠然,有許多沒有韻律的詩作,難登大雅之堂,像順口溜一樣令人不齒,然而,唐宋以來一樣有太多的切合韻律的詩作沒有任何質量連順口溜都不如。詩詞作品的好與壞,與是不是嚴格參照韻律,關係重大,但不是必須。韻律要懂,韻律要儘量契合,但是不能求之過切,不能照韻填作。應該是在基本結構大致合韻的情況下,更加註重於興致、感悟和情懷;注重於詩詞的語言流暢、朗朗上口、遣詞優美;更加註重於心境、詩境、意境的奇妙與優美。這才是詩詞的靈魂。而是否行雲流水,是否一氣呵成,是否妙筆昇華,是否膾炙人口,是否容易理解、深入人心,令人過目不忘,不覺反覆吟誦,這才是做出好的詩詞作品的正道。在此基礎上,韻律要循,得體即可,不必拘泥。否則作者就成了只會咬文嚼字的書呆子,不會寫出任何語驚四座的好篇章。


小曾156761276


1,我曾經拿著格律表對照比如杜甫,李白,白居易,陸游等的詩,發現即使有百分之六七十是和律的,也有不嚴格按照格律的。

2,我個人幾年前開始每天都以仿寫詩記錄每天所見所想,因為水平有限,有時為了和律,做不出來了,索性就把所見所聞編排進去就算完成日記了事😀

3,如果你有時間、有水平推敲文字,那就按照嚴格和律,總要有規矩。

4,至於詞,每個詞牌都有各自格律,那是必須按照格律的!不過,詞,也有變體格律,比如《清平樂》,李白的《畫堂晨起》和黃庭堅的《春歸何處》那是兩種格律風格。

詩詞亦是抒心意,越是經典越永恆!

仿寫的幾首日記,敬請斧正。[祈禱]








西北風行遊記


現代人寫詩沒必要標註中華新韻,拘泥於條條框框,用普通話漢語拼音作,用韻基礎就好。

昨天寫了一首詩,今天跟我推薦了這個問題讓做作業。

冬去春來桃自開。

賞花信步閒悠哉。

可惜門禁今難出,

雅趣惟從畫中來。

今人寫詩給今人看,有感而發,隨心隨性,一揮而就,且都是業餘愛好。

中華新韻,平韻沒工夫研究琢磨。

中國國粹京劇,謝瑤環,俺初中時熬夜看,聽到韻味十足的唱段,抑揚頓挫,如醉如痴,血液,呼吸都為之舒暢勻稱。但京劇也在改良。一種藝術形式,一如中華新韻,過若干年後老了,衰了,就要嫁接,改良,與時俱進,滋生新芽。

中華新韻也和京劇一樣,提倡者自提倡。

改良者自改良,百花齊放。

除卻巫山不是雲。





桔紅蘋果


中華詩詞協會發布了最新版本韻書中華通韻十六韻,之前有趙京戰編撰的中華新韻十四韻也流行了很長時間。本著兩條腿走路的方針,新不礙舊普遍獲得廣大詩詞愛好者的認可,為方便讀者賞讀,使用新韻寫的詩有必要標註新韻字樣,使讀者可以按照新韻來學習賞讀品味,讓新學寫詩的愛好者有所甄別,讓老讀者們省去辨別的精力能更好的解讀作品。


愛上南山1


我以為在應用教學以及學術乃至詩友深刻交流方面,關於標註中華詩歌新韻方面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它與傳統格律詩對詩歌韻腳的要求必然產生衝突。因此 ,對中華新詩新韻的標註,是有利於中國新詩發展的。人類歷史證明:創新是一切事物發展的動力。但它必須得到人們廣泛的認同。今日之詩人對新詩新韻的標註,正是為了達到這一目的。

當然,一大部分業餘詩人寫詩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興趣愛好,那麼是否應該標註詩歌的新韻,我看就沒有多大的必要了。

張延


張延4472


呵呵呵😊,無論是誰,果真是“心有靈犀”,寫出了那麼幾句“自己十分滿意的詩”,然後有掛上這個“韻”,那個“韻”的“自我標榜”。我都覺得筆者心態十分滑稽,有點象我家的母雞下蛋,咯哩呱啦的叫得歡。有些叫人很有哭笑不得的感覺。大凡好的詩句,能不能感人,肯定不是他用了什麼“舊韻新韻”,也肯定不是他堆積了多少華麗的辭藻,而是他能不能在有限的文字表達裡寫出人們普遍能夠理解,樂於接受的“共同心聲”。我們說,好的詩詞可以引起人們普遍的共鳴,實際上就是詩詞表達出來的共同心聲產生的共鳴。你要作詩人,你就應該嚼碎人們日常生活裡的喜怒哀樂,然後用詩的形式,詩的語言寫出來。而不是告訴人家你的詩用的是什麼韻。注的是什麼腳。你這樣一來,出於什麼目的,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但,我知道,當你把讀者當無知的時候,恰恰只能說明你自己有多麼無知,幼稚,淺薄,可笑。

這樣出來“寫詩詞”,“當詩人”,我看,這個“詩人”不當也罷。

真的。你再怎麼懂“中華新韻”“華夏古腳”,你都寫不出什麼“好詩”的。


用戶51182697922李思


沒有必要,語言是活的,它的演變和進化是自然規律使然,最大的特點就是和當下的人聯繫最緊密,所以沒有必要在形式和韻律都求古近古,很多發音乃至平仄在如今都發生了重大的改變,更沒必要一味的以遵古為準。

倒是嚴格按照格律或古詩、近體詩寫的可以特別標註一下。



八風吹一一老獸


時代的步伐總是留下智慧的結晶,如今有多種表達形式,可以讓我們自由發揮,經典永遠可以給予我們很多啟發。

在紅樓夢中說到:

紅樓夢是我國著名的古代小說名著之一,這本書很偉大恢弘,寫之前沒有書能比過它,寫出之後,也沒有書能比過它,在世界文學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紅樓夢中有相當多篇幅的詩詞歌賦,很引人注目。作者曹雪芹不僅寫了許多美麗聰慧的女子,把她們描寫的生動形象,活靈活現地,而且把她們每個人都刻畫成了詩人,有著自己獨特的詩的風格,有自己創作的詩作,可以說是真正的女詩人了。而且她們寫的詩藝術價值極高,她們所做的詩,當然是曹雪芹按照她們的人物形象的特點為她們寫的,由此看來,曹雪芹不僅僅是一位文學大家,也是一名偉大而獨特的詩人。

俗話說得好,字如其人,但不僅僅是字如其人,而且也是文如其人。在紅樓夢裡,每個人有每個人獨特的文風。比如林黛玉自身多愁善感,詩也是哀婉靈巧,纏綿悱惻,薛寶釵為人大氣周到,做的詩也是積極樂觀。其他的女孩做的詩也各自有各自的風格。儘管如此,還有人質疑紅樓夢不說曹雪芹的原創,那可以太可笑了,小瞧我們的詩人曹雪芹了。如香菱不會寫詩,就很認真地向林黛玉學寫詩,最後終成一個詩人。在紅樓夢中借林黛玉之口,我們學會了如何去讀詩,品詩,寫詩,也從側面可知歷來的大詩人在曹雪芹心中的排名和地位。細讀可知,林黛玉曾說:不能夠學習這樣的詩,你們不能因為不懂詩,所以看見了如此淺顯的詩作就喜愛,一旦學了這種簡單的詩,熟悉了它的寫作格局,就再也學不會其他的好詩了。你暫且聽我的,你要是真心想學習詩,我有王摩詰的所有詩的全集,你讀上一百首他的五言律詩,仔細熟讀,用心思考,然後再讀一百或是二百首杜甫的詩,還要讀一百到二百首李白的七言的古詩。讀完這些人的這麼多的詩,然後這樣腦海裡就有了這三個人的詩,這就作當作基礎。然後再把陶淵明,應瑒,謝,院等人的作品看一看,你本身有好學靈巧,聰慧靈敏,照我說的做,用不了一年時間,你就會寫詩了。



怡蘭國學文化


用中華新韻可以寫律詩,填詞嗎?為什麼?

當然可以。

詩詞是文藝作品,是以抒發個人感情,引發讀者共鳴為目的的文字作品。

而文藝作品的最終目的是引發讀者共鳴。也就是說,寫東西是給人看的。

平水韻的發音規則,韻部分類到今天的普通話已經有很多地方不同,使用平水韻寫詩會讓你的詩流傳度變窄。讀者的水平有高有低,而且作為一個讀者,他根本沒必要為了讀你的詩去學習平水韻。

《中華新韻》就是在普通話的基礎上整理出來的,而且不斷在更新調整。根據新韻寫出來的詩歌就有一點好,只要學過漢語拼音的讀者就可以正常閱讀,不會產生閱讀和理解的困難,更加有利於詩的傳播和詩學的昌盛。

還是這個關鍵問題:我們寫詩給誰看?

寫詩給自己看,那就隨便你用什麼韻了。但是作品出來,沒人閱讀,沒人能讀懂,那有什麼意義呢?

價值來自於認同。

作品不為認同而生,但我們是希望通過詩詞來抒情言志,打動合適的人,找到有通感的人。而有通感即認同你的詩詞的人。

那麼你用平水韻寫出來的作品能得到如今大部分人的認同嗎?基本上不可能。

詩詞早就已經不再重要了,只不過是生活的調劑,很多人欣賞,但是不會去追究這首詩的韻是什麼韻,是新韻還是平水韻,別人只看讀不讀得順暢,清朗。

詩詞最重要的是表達自己的內心。

表達和溝通最簡單的方式是什麼?是用大家都知道的方式說話。普通話,新韻,意境營造,同樣可以出格律精品,同時能讓你的作品得到更多人的傳誦、理解、認同。

時代在進步,古韻的侷限性非常大,保存古風古韻的個人創作是個人愛好,沒有關係。但是我們只提倡學習古韻賞析古代詩歌創作的靈魂,而不是拼命追求一層軀殼。

格律、韻腳所有的外在形式都是軀殼。

用新的軀殼(新韻)來彰顯古意,是沒有問題的。


攀閱


咱是農民工

韻侓鬧不清

沒事說兩句

不知是否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