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情緒,隱含信息與波動率預測

期權星球專欄

— 選擇&未來 —

Options&Futures


介紹期權的學術文章和深度研究成果

經典是“選擇”,前沿是“未來”


來源:期權星球(ID:vix-777)


波動率是期權定價和交易的核心,對於波動率的預測是做期權交易的投資者最關心的問題,即使大家沒有用各種複雜的波動率預測模型,但是依然對未來的波動率會有自己的預期,會盡一切辦法對未來波動率進行預判。過去大家預測波動率無非是兩種方法:一種是ARCH族的模型,一種是利用期權的隱含波動率。學術界普遍的結論是認為期權隱含波動率有更多的預測信息的,這個結論主要是基於期權市場的特點。然後,我們之前有好幾篇文章都猜測市場投資者情緒對波動率的影響,以及對尾部信息的影響。所以怎麼利用期權隱含信息進行波動率預測其實還是蠻有意思的。


我記得我和好幾個朋友討論過這個問題,他們具備一定的交易經驗,有些人覺得期權市場的隱含信息不具備預測力,當然這個爭論在學術界其實也有文章探討。我在之前的文章裡面也提到過這個問題,認為信息的預測力具有一定的有效期,也就是可能存在某個週期內,比如“日”,比如“周”,甚至可能是“分鐘”。


那麼問題就來了,這個市場可能是什麼影響了這個有效期呢?最近有一篇文章考慮了投資者情緒,作者希望探討投資者情緒高漲的時候股票市場的過度反應是否會導致對隱含波動率的錯誤估計,然後最後影響波動率的預測。對期權市場的隱含波動率和其他隱含信息的計算,我們就不重新提起了,前面很多文章反覆介紹過。作者在這篇文章裡所用的情緒指標是Baker 和Wurgler(2012)提出的,共有兩個投資者情緒變量,包括封閉式基金折價率、IPO個數、換手率、IPO首日收益率、新發行股價以及紅利溢。


作者的結論是什麼呢?這篇文章的研究結果有那麼幾個:一是投資者情緒是影響我們利用隱含波動率進行波動率預測的關鍵因素,在控制投資者情緒後,模型預測效果較好;二是風險中性偏度的參數估計和隱含波動率的參數估計在投資者情緒不同的情況下具有顯著的差別。


這篇文章的作者所用的數據是香港市場的數據。我們在證券市場導報上也看到有一篇類似的文章,這篇文章所用的數據是上證50ETF期權,這個就更加符合我們的真實體會。這篇發表在證券市場導報上的文章,在HAR-RV模型重引入了上證50ETF期權隱含信息和投資者情緒,然後對未來日、周、月波動率都進行預測,作者發現,期權市場的隱含信息和投資者情緒能夠提高HAR-RV模型對實際波動率的預測效果。在A股市場,投資者情緒對未來波動率的影響存在兩種機制,在情緒高漲的時候,月度的實際波動率與未來波動率正相關,也就是說散戶對價格的影響非常大;風險中性偏度與未來的波動率是負相關的,存在大量的噪聲交易。這篇文章用的情緒指標比較多,共有16個:封閉式基金折價率D C E F、滬深兩市換手率T O、I P O數量N I P O、流通股本加權的I P O首日收益RIPO、新增投資者開戶數的對數值NIA、消費者信心指數CCI、投資者信心指數ICI、滬深兩市融資融券餘額比例SMTR(以比值的形式反映兩者之間的結構關係)八個月度指標的當期值和前期值。作者使用的降維方法和前面那篇文章一樣,都是主成分分析,最後構造一個情緒指數。最後的結論是:隱含波動率具有中長期的預測信息,風險中性偏度則具有短中期的預測信息,但是期權市場隱含信息對未來波動的預測能力有限。第二個則是加入情緒後,模型的預測效果提升了。


總結一下,這兩篇文章一篇是利用香港市場的數據,一篇是大陸市場的數據。探討的角度也比較類似,結論也差不多。我們在之前一些文章裡面提到過這些想法,在這裡基本被驗證了,我想各位親身做交易的散戶朋友其實應該有體會,只是沒有利用模型和數據去實證而已。對於隱含信息的預測效果,我們之前也提過它存在一定的有效期,也得到了證實。學術上進行系統的證實對我們做出決策時候可以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因此可以參考指導。不過市場是變化無窮的,因此最終做出決策時是很多維度的事,大家一定慎重。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