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知名天文學家和地理學家?

洪浩江蘇南通


國內著名地理與天文學家

張衡

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數學家等,發明了地動儀、渾天儀。觀測出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週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人之一。

酈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學家,著作《水經注》,是中國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並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

郭守敬

元代著名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工程家。著作《授時歷》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曆法。

徐霞客

明代著名地理學家、探險家、旅遊家,地理著名《徐霞客遊記》。

李四光

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教育家,中國地質力學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領到了新中國石油勘探工作,明確指出在華北斷裂帶,東北平原-華北平原的石油地區勘探石油。

竺可楨

我國著名氣象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歷史氣候學的創建人,曾建立了40多個氣象站和100多個雨量測量站的中國氣象觀測網。

國內還有很多,等等。

國外著名的地理與天文學家

哥白尼

波蘭著名天文學家、數學家,提出日心說,著作《天體運行論》被認為是現代天文學的起點。

伽利略

意大利著名天文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被譽為近代科學之父。改進望遠鏡並取得重大觀測成果,第一個總望遠鏡觀測到土星光環、太陽黑子等。

魏格納

德國著名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提出“大陸漂移假說”。

國外還有很多,等等


地理科普


一,世界上有這些著名天文學家:

1、伽利略·伽利雷:意大利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科學革命的先驅。伽利略發明了擺針和溫度計,在科學上為人類作出過巨大貢獻,是近代實驗科學的奠基人之一。

2、尼古拉·哥白尼: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波蘭天文學家、數學家、教會法博士、神父。哥白尼的“日心說”更正了人們的宇宙觀。哥白尼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巨人。他用畢生的精力去研究天文學,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3、斯蒂芬·威廉·霍金:1989年獲得英國爵士榮譽稱號。英國皇家學會學員和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倫敦皇家天文學會的埃丁頓勳章。

4、羅素:亨利·諾里斯·羅素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天文學家。他1877年10月25日出生於美國紐約州奧伊斯特貝,20歲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天文系,23歲獲博士學位。1905年回國,相繼擔任過教授、天文臺臺長、空軍飛機制造局顧問、實驗工程師等職務,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還被授予 “桂冠美國天文學家”榮譽稱號。

5、張鈺哲:福建閩侯人,中國現代天文學家,“中華”小行星的發現者, 中國近代天文學的奠基人。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天文學系,民國十七年(1928年)發現第1125號小行星,命名為“中華”。

二,世界上有這些著名地理學家:

魏格納(1880——1930)德國氣象學家,地理學家,大陸漂移說的提出者。

達·迦馬(1469——1524)葡萄牙航海家,地理學家,開闢了歐洲前往印度的航路。

麥哲倫(1480)葡萄牙航海家,地理學家,探險家,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

酈道元(公元466)中國地理學家,《水經注》作者。

李四光(1889——1971)中國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近現代地球科學主要奠基者之一,“兩彈一星”參與者,中國武漢大學主要創建者之一。


為小崔加油


天文學家:

安東尼·休伊什(Antony Hewish),197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與喬瑟琳·貝爾爵士一起發現了第一顆脈衝星(20世紀天文學四大發現之一),開啟了射電天文學的一個新領域。(出生於1924年5月11日)。

阿爾諾·艾倫·彭齊亞斯(Arno Allan Penzias),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與威爾遜一起首次觀測到了3K宇宙背景輻射(20世紀天文學四大發現之一),為大爆炸理論提供了重要的依據,也開啟了宇宙學研究的新時代。(出生於1933年4月26日)。

羅伯特·伍德羅·威爾遜(Robert Woodrow Wilson),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與彭齊亞斯一起首次觀測到了3K宇宙背景輻射(20世紀天文學四大發現之一),為大爆炸理論提供了重要的依據,也開啟了宇宙學研究的新時代。(出生於1936年1月10日)。

拉塞爾·艾倫·赫爾斯(Russell Alan Hulse),199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與泰勒一起首次發現了赫爾斯·泰勒脈衝雙星,該雙星系統在互相公轉時,不斷髮射引力波並失去能量相互靠近,為引力波的存在提供了首個間接證據。(出生於1950年11月28日,現任教於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

約瑟夫·泰勒(Joseph Hooton Taylor Jr.),199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赫爾斯的博士導師,與和赫爾斯一起首次發現了赫爾斯·泰勒脈衝雙星,該雙星系統在互相公轉時,不斷髮射引力波並失去能量相互靠近,為引力波的存在提供了首個間接證據。(出生於1941年3月29日,現任教於王子屯)。

裡卡爾多·賈科尼(Riccardo Giacconi),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2005年《ARA&A》回憶錄《An Education in Astronomy》作者,發現了第一個宇宙X射線源,X射線天文學開山鼻祖。(出生於1931年10月6日,現任教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小柴昌俊(Masatoshi Koshiba),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證明了中微子有質量,並且可以相互轉換,開啟了中微子研究的新時代。(出生與1926年9月19日)。

喬治·斯穆特(George Fitzgerald Smoot),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與馬瑟一起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黑體形式和各向異性,鞏固了宇宙大爆炸理論。(出生於1945年2月20日,現任教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約翰·馬瑟(John C. Mather),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與斯穆特一起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黑體形式和各向異性,鞏固了宇宙大爆炸理論。(出生於1945年8月7日,現就職於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戈達德航天中心)。

布萊恩·施密特(Brian Paul Schmidt),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與里斯一起,利用對高紅移超新星的研究發現了宇宙加速膨脹的證據。(出生於1967年2月24日,現為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校長)。

亞當·里斯(Adam Guy Riess),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與施密特一起,利用對高紅移超新星的研究發現了宇宙加速膨脹的證據。(出生於1969年12月16日,現任職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索爾·珀爾馬特(Saul Perlmutter),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領導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超新星宇宙學項目與施密特、里斯等人一起找到了宇宙加速膨脹的證據。(出生於1959年9月22日,現為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天體物理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

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與麥克唐納一起發現中微子振盪現象,並且因此證明中微子具有質量。(出生於1959年3月9日,小柴昌俊之徒,現為東京大學宇宙射線研究所所長)。

阿瑟·麥克唐納(Arthur B. McDonald),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與梶田隆章一起發現中微子振盪現象,並且因此證明中微子具有質量。(出生於1943年8月29日,現為薩德伯裡中微子觀測站研究所主任,皇后大學的戈登和派翠西亞·葛雷粒子天體物理主席)。

基普·索恩(Kip Stephen Thorne},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參與LIGO探測器計劃,並首次探測到了引力波信號,同時是黑洞天體物理(吸積盤、黑洞自旋)等領域的開山鼻祖之一,廣義相對論下天體物理集大成者,在科普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貢獻(《星際穿越》電影顧問、同名書籍作者、《黑洞與時間彎曲》作者)。(出生於1940年6月1日,現為加州理工學院費曼理論物理學教授)。

準諾獎級:

喬瑟琳·貝爾(Jocelyn Bell),英國皇家學會院士,脈衝星之母,博士期間首次發現了脈衝星(20世紀四大天文發現之一),但因為性別和學生的身份無緣諾獎,其導師休伊什與馬丁·賴爾一起獲得了197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2018年獲得基礎物理學特別突破獎。(出生於1943年7月15日)。

桑德拉·法伯(Sandra Faber),《ARA&A》最近幾年《Introduction》的作者之一,研究了出確定星系的年齡、大小和距離的開創性方法以及對宇宙學的其他貢獻,包括對“冷暗物質”的研究。2018年獲引文桂冠獎。(出生於1944年,現任教於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

拉希德·蘇尼亞耶夫(Rashid A. Sunyaev),黑洞吸積盤理論祖師爺,首次提出了黑洞吸積盤理論的第一個理論模型“標準薄盤”,同時與雅可夫·澤爾多維奇一起提出了蘇尼亞耶夫-澤爾多維奇效應,該效應已被觀測到,可以用於檢測宇宙中的物質分佈、確定哈勃常數的數值、星系團中熱等離子體的質量等,同時在暗物質研究中有著關鍵應用。2017年獲引文桂冠獎。(出生於1943年3月1日,現為俄羅斯科學院高能天體物理系主任及德國加興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所長)。

傑夫·馬西(Geoffrey Marcy),系外行星領域至尊,前100顆太陽系外行星中其中70顆是他和保羅·巴特爾和黛布拉·費希爾共同發現。2005年邵逸夫獎得主。(出生於1954年9月29日,於2015年因性騷擾醜聞辭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職,目測與諾獎無緣了)。

《ARA&A》級:

吉姆·彭博斯(Phillip James Edwin Peebles ),2012年《ARA&A》回憶錄《Seeing Cosmology Grow》作者,2004年邵逸夫天文獎得主,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和暗物質研究領域集大成。(出生於1935年4月25日)。

馬丁·施密特(Maarten Schmidt),2015年《ARA&A》回憶錄《Exploring the Universe》作者,“類星體”發現者(20世紀四大天文發現之一),2008年科維理天體物理學獎得主。(出生於1929年12月28日)。

耶利米·歐斯垂克(Jeremiah P. Ostriker),2016年《ARA&A》回憶錄《A Fortunate Half-Century》作者,星系與宇宙學及黑洞天體物理領域集大成者,王子屯天體物理系二十多年的教務處主任。(出生於1937年4月13日,現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

肯·弗里曼(Ken Freeman ),2017年《ARA&A》回憶錄《Galaxies, Globular Clusters, and Dark Matter》作者,星系動力學及暗物質研究的領軍人物。(出生於1940年8月27日,現任職於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賈恩·埃納斯托(Jaan Einasto),2018年《ARA&A》回憶錄《Cosmology Paradigm Changes》作者,致力於宇宙學的研究,在宇宙大尺度結構等領域取得了傲人的成績。(出生於1929年2月23日)。

羅傑·布蘭福德(Roger Blandford),多篇《ARA&A》的《Introduction》的作者,黑洞天體物理宗師,在黑洞噴流、吸積、自旋等領域成果頗豐,目前連續性噴流的三個模型有兩個是以他的名字命名。(出生於1949年8月28日,現任職於斯坦福大學)。

教科書級:

安德魯·法比安(Andrew Christopher Fabian),星系宇宙學至尊,同時在X射線天文學、黑洞天體物理等領域有所涉獵,且成果頗豐。(出生於1948年2月20日,現任職於劍橋大學)。

西蒙·懷特(Simon White),目前世界上H因子最高的天體物理學家,利用數值模擬探索宇宙結構演化的先驅,證實了冷暗物質在驅動宇宙演化中扮演著主導角色,國內多名知名星系宇宙學研究者(高亮、莫厚俊、毛淑德等)的導師,2017年邵逸夫天文獎得主。(出生於1951年9月30日,現任德國馬克思·普朗克天體物理研究所所長)。

詹姆斯·賓尼(James Binney),天體物理領域著名教科書《Galactic Dynamics》作者,英國皇家學院院士。(出生於1950年,現任職於牛津大學)。

徐遐生(Frank Shu),華裔天文學家,提出了普適理論框架來解釋恆星產生的環境,如湍動的氣體、無序的磁場以及從新形成的恆星噴出的氣流。並進一步建立了恆星形成標準模型,並和林家翹一起提出了密度波理論。2009年邵逸夫天文獎得主。(出生於1943年6月2日,現為國立清華大學校長)。

何子山(Luis Ho),華裔天文學家,星系宇宙學及高能天體物理領域宗師,《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副主編。(現為北京大學科維理天體物理研究所所長)。

林潮(Douglas N. C. Lin),華裔天文學家,系外行星及行星盤領域宗師,前任北京大學科維理天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出生於1949年5月7日,現任職於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

拉梅什·納拉揚(Ramesh Narayan),黑洞天體物理領域宗師,黑洞熱吸積盤理論提出者,主要研究領域是吸積盤,引力透鏡,伽馬射線暴,中子星和黑洞等等。由於他在黑洞熱吸積流方面的傑出工作而先後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士以及美國科學院院士。(現任職於哈佛大學)。

約翰·霍利(John F. Hawley),研究領域包括黑洞吸積盤以及相關天體物理現象,在磁轉動不穩定性方面取得了突破進展。2013年邵逸夫天文獎得主。(出生於1958年,現任弗吉利亞大學藝術和科學學院科學副院長)。

馬瑞克·阿圖爾·阿布拉莫維奇(Marek Artur Abramowicz),相對論、黑洞吸積盤理論專家,從事多種天體物理理論研究,黑洞吸積盤理論中的“細盤”模型提出者,國內多名知名黑洞天體物理研究者的老師或師祖。(現為波蘭科學院哥白尼天文中心教授)。

地理學家:

安德魯·金(Andrew King),天體物理領域著名教科書《Accretion Power in Astrophysics》作者,《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副主編。(出生於1947年2月19日,現任職於萊斯特大學)。魏格納(1880——1930)德國氣象學家,地理學家,大陸漂移說的提出者。

達·迦馬(1469——1524)葡萄牙航海家,地理學家,開闢了歐洲前往印度的航路。

麥哲倫(1480)葡萄牙航海家,地理學家,探險家,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

酈道元(公元466)中國地理學家,《水經注》作者。

李四光(1889——1971)中國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近現代地球科學主要奠基者之一,“兩彈一星”參與者,中國武漢大學主要創建者之一。


科學猜想


我來整理一下天文學家名單,不足之處請各位補充。

如按時間順序來

1,克洛狄斯•托勒密(約90年—168年),古羅馬帝國天文學家。在古希臘先賢智慧的基礎上寫出《天文學大成》,是地心說的集大成者,並影響後世1500年。

2,尼古拉•哥白尼(1472年—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這位主業是牧師的天文愛好者為修正托勒密地心說模型裡地球不在圓形的正中心,根據自己的長期觀測,提出日心說,並在晚年出版《天體運行論》,從而動搖統治1500年的地心說。

3,約翰尼斯•開普勒(1571年—1630年),德國天文學家,在其老師弟谷大量天文觀測數據的基礎上,通過紙和筆算出行星運行三大定律,即開普勒三定律,出版《新天文學》(1609年開普勒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宇宙和諧輪》(1619年開普勒第三定律),被後世尊為天空立法者。開普勒還繪製了魯道夫星表

4,伽利略•伽利雷(1564年—1642年),意大利天文學家,是利用天文望眼鏡觀測天體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位科學家,被稱為“觀測天文學之父”,其中木星的四顆衛星,金星和水星的盈虧現象的發現,極大的推動了哥白尼日心說的傳播。當然伽利略在力學領域的成就就更大了,其在軟禁期間寫的《關於兩門新科學的對話》開啟了現代科學研究的方法,因此伽利略被稱為現代科學之父。

5,艾薩克•牛頓(1642年—1727年),英國科學大神,這位大神很多方面都有成就,而且還喜歡研究鍊金術和神學,我們只說天文方面的成就。牛頓發明了反射式天文望眼鏡,1687年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提出萬有引力定律,解決了天體做橢圓軌道運動的問題。

6,埃德蒙多•哈雷(1656年—1742年),英國天文學家,其利用牛頓萬有引力定律預測了哈雷彗星的迴歸,並提出利用金星凌日來解決當時的天文第一問題,不過這兩個事情的發生,哈雷已經不在人世了,另外哈雷還發現了月球的長期加速現象,及首次發現恆星的自行現象。

7,威廉•赫歇爾(1738年—1822年),英國天文學家,通過自制的大炮望遠鏡,這個有音樂才能的天文學家在1781年3月13日發現了天王星,還在測量太陽光譜熱效率時發現了紅外輻射。對銀河系的結構也進行了初步研究,並通過路燈效應發現太陽在朝武仙座方向運動,開創了恆星天文學,被稱為恆星天文學之父。

8,勒維耶(1811年—1877年)法國天文學家,完全從計算上得出海王星的軌道並讓德國天文臺臺長伽勒根據自己的計算結果在1846年9月23日發現了海王星,海王星的發現進一步證明了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但海王星的發現權是勒維耶,伽勒和亞當斯三人共有的,亞當斯在海王星發現一年前也計算出了海王星的軌道,只是被人束之高閣了。

9愛德文•哈勃(1889年—1953年)美國天文學家,這個愛吹牛的天文學家在威爾森天文臺工作時發現了星系的紅移現象,提出哈勃定律,為宇宙大爆炸理論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哈勃也因此稱為河外天文學的奠基人,被稱為星系天文學之父。

10,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年—1955年),美籍德裔物理大神,1916年完成總結性論文《廣義相對論的基礎》,正式將現代科學方法第一次應用到宇宙學當中,從而從理論上開啟了現代天體物理學。

11,卡爾•央斯基(1905年—1950年)1932這位美國的無線電工程師在工作中發現了來自銀河的無線電波,不過因為工作的調動央斯基沒能深入研究。央斯基不算一個特別有名的天文學家,但他的發現開啟了射電天文學,後來的格羅特•雷伯將這門學科發揚光大。20世紀60年代四大天文發現:脈衝星,類星體,星際分子和微波背景輻射都是利用射電天文手段獲得的。

12,喬治•伽莫夫(1904年—1968年),美籍俄裔天體物理學家,這位從蘇聯出逃美國的傑出科學家將核物理學用於解決恆星演化問題,先後提出超新星的中微子理論和紅巨星的殼模型,1940年和學生將相對論引入宇宙學,從而提出宇宙大爆炸理論,並預言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存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在1964年被兩位工程師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無意中發現,兩人因此分享了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另外伽莫夫還是一個多產的科普作家。

13,基普•索恩(1940年6月1日—)美國天體物理學家,其發起和主導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和Virgo在2016年6月15日宣佈探測到雙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信號,開啟了引力波天文學,因其在LIGO探測器和引力波觀測方面的決定性貢獻,基普•索恩與同樣來自美國的巴里•巴里什和雷納•韋斯共通分享了201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叄體光鼠


天文學家是指研究天文學、宇宙學、天體物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科學家,但是一些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在這方面也有建樹,所以下面的回答也將包括他們(按照年代順序)

國內:

石申,戰國時期魏國天文學家,生卒年月不詳,代表作為《天文》、《渾天圖》等。

甘德,先秦時期著名的天文學家,生卒年月不詳,代表作為《天文星佔》、《歲月經》等。

張衡,東漢時期天文學家,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和《渾天儀圖》等。

郭守敬,元朝時期天文學家,在天文學方面的著作有《推步》和《立成》。

祖沖之,中國南北朝時期天文學家,天文學方面的著作有《安邊論》、《綴術》、《歷議》等。

國外:

畢達哥拉斯,前570年至前495年,他認為地球是圓的,並且自轉的天體,

蘇格拉底,前469年至前399年。

柏拉圖,前427年至前347年,他認為宇宙源自超自然造物主,最初的宇宙是一片混沌。

歐多克索斯,前408年至前355年,天文方面的建樹:用數學模型解釋天文理念。

亞里士多德,前384年至前322年,他認為運行的天體是物質實體,天體沿著55個球體旋轉。

阿里斯塔克斯,前310年至前230年,天文學方面的建樹,日心說,地球自轉並圍繞太陽公轉。

托勒密,公元90年至168年,地心說。

哥白尼,公元1473年至1543年,日心說,他也是天文學的創始人。

第谷,公元1546年至1601年,有精確的天文觀測記錄。

開普勒,公元1571年至1630年,提出開普勒定律。

伽利略,公元1564年至1642年,他最早使用望遠鏡觀測天體,並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說。

牛頓,公元1643年至1727年,製作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反射望遠鏡。

赫歇爾,公元1738年至1822年,觀測到星雲,並發現了天王星。

地理學家是指受地理學訓練,並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環境中的各種自然和人文現象的科學家。

國內:

裴秀,公元224年至271年,魏晉時期人士,著有《禹貢地域圖》,被譽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

酈道元,公元472年至527年,南北朝時期北魏官員,著有《水經注》,中國遊記文學的開創者。

沈括,公元1031年至1095年,北宋時期科學家,主要作品有《夢溪筆談》。

周達觀,公元1266年至1346年,元代地理學家,代表作有《真臘風土記》。

國外:

艾拉託斯特尼,前276年至前194年,最突出的貢獻是設計出經緯度系統,計算出地球的直徑。

斯特拉波,公元前64年至23年,著有《地理學》。

利瑪竇,1552年至1610年,1583年他來到中國,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進行鑽研的學者,傳播了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方面的知識。

卡爾李特爾,公元1779年至1859年,德國地理學家,著有《地學通論》,被後世稱為人文地理學之父。

這就是一些比較知名的天文學家和地理學家,希望能給你提供一些參考。


努力鴨Hardy


你說活著的還是死了的?結婚的還是未婚的?


怕瓦落地984


國外:哥白尼、伽利略、開普勒,中國:張衡、郭守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