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稿》是天下第二行書!但卻滿紙塗抹,它到底好在哪?

《祭侄稿》是天下第二行書!但卻滿紙塗抹,它到底好在哪?

顏真卿像

顏真卿,字清臣,曾在平原郡做過太守,人稱顏平原,被唐代宗李豫封為“魯郡公”,故又稱“顏魯公”。祖籍山東臨沂,書香門第、官宦世家,曾祖父為顏師古。官至尚書、太師,一生為官清廉,剛正不阿,是平定安史之亂的重要人物之一。生前在書法上成就最大,他開創了“顏體”,與歐陽詢、柳公權、趙孟頫合稱楷書四大家。他所寫的《祭侄稿》被後世稱為繼王羲之《蘭亭序》之後的第二大行書。

《祭侄稿》是天下第二行書!但卻滿紙塗抹,它到底好在哪?

《祭侄稿》

《祭侄稿》又名《祭侄文稿》、《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是顏真卿於唐乾元元年(758年)追祭亡死的從侄顏季明的草稿。出看這件作品,滿紙塗抹和修改,按照現在書法展覽的標準,這樣的草稿根本不可能入展,更不要說評它為“天下第二行書”了。然而能被後人稱為“天下第二”,被世人尊為二王以外的行書法帖,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筆者認為有以下一個方面。

《祭侄稿》是天下第二行書!但卻滿紙塗抹,它到底好在哪?

《祭侄稿》局部

一、書法作品的實質水平

1、書寫自然,沒有做作。全篇密密麻麻兩百多字,沒有一字是故意做作的,甚至可以說沒有一筆做作的。我們要知道,這件作品是在他的侄子顏季明被叛軍殺害後所寫的,書寫時的心情是悲痛的,同時對叛軍憎惡到了極點,複雜心情可見一斑。在這種悲恨交加的心情下,提筆寫下這篇“祭文”,他還能注意到提筆藏鋒、轉中鋒行筆、這個字大一點、下一個字小一點嗎?根本不可能,只是奮筆疾書,想到哪就寫到哪,文中塗抹修改的地方可以證明這一點;

《祭侄稿》是天下第二行書!但卻滿紙塗抹,它到底好在哪?

《祭侄稿》局部

2、奮筆疾書,超出法度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我們要知道,能夠這樣收放自如,並非所有人都能做到,這需要很長時間的書法訓練,需要對書法用筆結字等等爛熟於胸。在這點上,顏真卿絕對是書法高手中的高手,在此等環境下還能夠收放自如,字字不約法度,而又合乎情理。

《祭侄稿》是天下第二行書!但卻滿紙塗抹,它到底好在哪?

《祭侄稿》局部

3、作品節奏起伏,隨內心波動而波動。蘸一筆墨寫數字直到筆上的墨枯為止,帖中有些字的筆畫都看不清,就是因為這個,此等心情下我想他也顧及不了這麼多了。作品開頭的字是比較穩的,前面七行半都在介紹內容都比較平和,從“每慰人心”開始情緒波動大了起來,連字的結構都有變化,左右結構的字,中間的空間拉大。寫到悲痛處,一筆連寫數字,文中出現了兩個“嗚呼哀哉”皆為一筆而就。從第一個“嗚呼哀哉”往下,這一部分是全篇最激動的地方,我想寫到最後,顏真卿已經是淚流滿面,甚至悲痛號啕大哭。

《祭侄稿》是天下第二行書!但卻滿紙塗抹,它到底好在哪?

《祭侄稿》局部

二、人品的優劣關係

1、顏真卿為官清廉。為官期間兩袖清風,他曾給友人寫過一封《乞米信》,現在叫《乞米帖》,內容是他乞求朋友施捨點米給他,或者說借他點米下鍋。試想一個國家高級公務員還需要朋友的救濟才能生活,足見顏真卿是一個極其清廉的人。目前留下來的我們只能看到這張《乞米信》,是不是還有《乞油信》、《乞面信》呢?

《祭侄稿》是天下第二行書!但卻滿紙塗抹,它到底好在哪?

《乞米帖》

2、顏真卿剛正不阿,氣節高尚。在監察御史任上,奉命巡查河東、隴州。他在巡視過程中平反了五原冤獄,受百姓稱讚。巡查河東時,彈劾罷免不孝的朔方縣令鄭延祚,使其被朝廷下詔終身禁止錄用。氣節高尚則是他在建中四年奉旨前去勸降叛軍淮西節度使李希烈,李希烈想以高官厚祿金銀財寶收買顏真卿,讓顏真卿支持自己稱帝,然不得所願,故殺之,享年七十六歲(也有說七十七歲)。

《祭侄稿》是天下第二行書!但卻滿紙塗抹,它到底好在哪?

顏真卿墓

叛亂平定,顏真卿靈柩被護送回京,葬於京兆。唐德宗李適為他廢朝五日,追贈司徒,諡號“文忠”,另贈錢五十萬、粟二百碩。蘇軾說:“顏魯公書,雄秀獨出,一變古法,如杜子美詩,格力天縱,奄有漢、魏、晉、宋以來風流,後之作者,殆難復措手。”唐德宗李適稱讚顏真卿“器質天資,公忠傑出,出入四朝,堅貞一志。”

《祭侄稿》是天下第二行書!但卻滿紙塗抹,它到底好在哪?

蘇軾石像

古人說:“心正則筆正”。然而,書法水平的高低並非由人品決定的,但是在人們心中似乎只有清正廉潔的好人,才能或者才配擁有“書法家”名號。顏真卿高尚人品加上高超的書法水平,其《祭侄稿》被稱為行書第二,是合情合理的。如蔡京、秦檜、高俅等輩書法水平雖然很高,但後世沒有幾個說他們是書法家,也更沒有人願意學他們的書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