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抖音,玩快手——二者邏輯有何不同?

最近有朋友問,快手和抖音這麼像,區別在哪裡?

兩個短視頻行業的巨頭,說到底,都是碎片化的娛樂信息展示。


趕上了文化娛樂領域的消費升級,趕上了年輕新生代用戶的崛起,還有其他一些技術原因,前幾年開始,越來越火:一個日活3億+,一個日活超4億。


01

我們先從它們各自的 slogan 入手。


快手——記錄世界,記錄你。

抖音——記錄美好生活。


乍一看,都是「記錄」,然而,細品之下,卻有不同:前者動作對象是「世界」與「你」,後者卻是「美好生活」。


單純講「生活」,人人都有,你在快手上可以看到各行各業的人、各式各樣的風土人情,而「美好生活」未必人人都能表達,多數人只能欣賞視頻中的美好。


換句話說,如果你的內容不 「美好」,那會怎樣?

快手像廟會,一群人樂呵呵;抖音像晚會,大家一起為小姐姐鼓掌。

快手用戶下沉做得好,年齡段覆蓋比抖音廣,三四線城市佔比很大,有點城鄉結合的樣子,有時你會看到農民大伯唱歌的視頻,特別具有生活氣息,很受網友的歡迎,點贊量一般也不低。

而抖音,主要面向一二線城市的年輕人,打開視頻,你會經常看到許多美麗的小姐姐、小哥哥,你看見的一般都是大主播,背後都是一個專門的團隊在做運營。

內容上,快手注重生活,抖音注重表演。所以你在快手上看到的東西很雜,接地氣,甚至有些內容會讓你感覺很low,而抖音很潮,很酷,在音樂、效果、話題、情節上都精心安排,恨不得把網紅、明星都拉到你面前來。

用戶群體和內容的巨差與平臺背後的運營理念方式有很大關係。


02

快手高管曾表態:“平臺不想評判內容,告訴用戶你應該去看這個或者那個。無需平臺去給它貼標籤,內容本身和AI算法會自動提供選擇。”宿華解釋,這是快手“不輸出價值觀”,“要做一面鏡子”的原則。

快手的「去中心化」邏輯意味著,每個內容,每個人都是平等的。


在全景式導覽的模式下,即便你不是擁有幾十萬粉絲的主播,你仍然擁有參與展示的機會,只要有內容,火一把沒有問題。


與快手重視普通用戶參與機會不同的是,抖音注重用戶的觀看體驗。


它會根據點贊量、轉發數,篩選出「好看」或「有趣」的視頻,通過上下滑沉浸式的模式自動呈現在你面前,推薦的視頻大都來自具有大量粉絲群體的播主,粉絲很少的用戶較難擴展。

為此,抖音在吸引明星方面重金投入,以高大上的定位、和娛樂為主的內容,促進明星產出內容。另外,抖音還圍繞明星、綜藝、IP等內容方向的事件營銷,每個標題裡都有足夠吸睛的關鍵詞,有很強的話題性和傳播度。


這一切,都是為了產生更精彩的「表演」。


刷抖音,則不見得有平臺反饋,而玩快手,必然是二者的逆向反應。只是,這個反應,它不見得有多美好罷了。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